『壹』 為什麼我又怕冷又怕熱
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在看病時經常會問:「你是怕冷還是怕熱」?實際上,怕冷還是怕熱是中醫判斷疾病特點和病證類型的關鍵因素。但是,很多患者覺得自己有時怕冷,而有時怕熱,似乎很矛盾,自己也比較困惑,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怕冷又怕熱是什麼原因
實際上,如果你既怕冷又怕熱,那就明確告訴醫生。因為這種症狀表現很正常,也很常見,在中醫上叫做「不耐寒熱」。對於不耐寒熱的患者,並不是簡單表明你陰陽兩虛,而是需要從「氣」論治。醫生會結合其他症狀,從氣虛或者氣滯的角度進行辨證治療。不耐寒熱患者可能的病證為:
1、 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元氣不足,氣的推動、溫煦、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或臟腑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虛弱證候。基本表現為聲低氣短、神疲乏力、脈虛、舌質淡嫩,或有頭暈目眩、自汗等,這些症狀可以在運動後加重。氣虛可由很多原因造成,同時氣虛又可能導致血虛、陽虛、氣滯、痰濕、易感外邪等。實際上,氣的固表和溫煦作用是機體正常禦寒能力的重要保障,氣虛造成這種作用減弱而出現怕冷;同時,氣的推動和生化作用也是維持氣血充盈和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氣虛造成這種作用減弱而出現怕熱。於是,氣的運化功能受損後,怕冷和怕熱的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如果患者在不耐寒熱的同時,還表現較為明顯的乏力、舌淡嫩等,則可能屬於氣虛所致。這時,宜採用補氣法治療,兼顧氣血平衡。可選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中葯。
2 、氣滯證
氣滯證是指整體或局部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基本表現為胸悶、乏力、噯氣(打嗝)、腹痛、腸鳴、食慾不振或由於濕熱蘊結所致的氣機不暢,舌苔厚膩等。引起氣滯證的原因也很多,包括情志不舒、飲食失調、痰飲阻滯等。氣滯證是疾病早期常見的一種證型。實際上,無論由哪種原因引起的氣滯,由於氣機阻滯,使得氣的運化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溫煦固攝和氣血生化機能減弱,從而出現不耐寒熱的症狀。
如果患者在不耐寒熱的同時,還表現出胸悶、舌苔膩等,則可能屬於氣滯所致。這時,宜採用理氣法治療,可選用柴胡、青皮、枳殼、陳皮等中葯。
總之,既怕冷又怕熱是常見的症狀之一,中醫上叫做「不耐寒熱」,可能是氣虛或氣滯證的表現。臨床診療時,醫生或結合其他症狀表現綜合辨證論治。需要注意的是,中醫俗稱的「寒熱往來」是另一種在外感病和內傷病時的症狀表現,起病急、症狀重,治療角度也不同。
『貳』 又怕冷又怕熱什麼病
病情分析:
這還是與自己的腦神經系統紊亂有關的
指導意見:
所以一般的情況下,還是要注意及時的休息是關鍵,配合鎮靜葯物,還是會有好轉的。也與身體體質有關,但不是主要因素,不要焦慮緊張還是必要的病情分析:
怕冷和怕熱,都是機體代謝不是很好的緣故。機體體溫調節中樞,是有一定適應能力的,在很冷很熱條件下,都能維持正常的身體舒服的體溫的。可以補充紐崔萊的蛋白粉,倍力健銀杏蓯蓉片,改善微循環,促進機體代謝。
『叄』 又怕冷又怕熱,是什麼病
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身體都會出現怕冷又怕熱容易出汗的問題就應該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如果從中醫角度上來講出現這些症狀極有可能與肺氣虛弱有關系,因為肺氣虛的時候皮膚就會出現身體溫度不均的情況。當遇到冷風或者高溫天氣的時候就很容出現怕冷又怕熱容易出汗的症狀。所以大家最好能夠及時去正規醫院檢查並通過口服葯物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身體重新恢復健康。
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的時候特別怕熱而且出汗比較多這個時候可能與中暑有非常大的關系。高溫天氣很容易導致身體變得特別虛弱,再加上飲水比較少出汗比較多就很容易導致體表的溫度調節功能變得特別脆弱。這其實也是怕冷又怕熱容易出汗的關鍵原因之一。這個時候千萬不能自己盲目吃葯葯不對症對身體有危害,最好能夠在醫生的建議下多吃一些增強抵抗力的中葯。
希望大家看過上面的介紹之後能夠對身體怕冷又怕熱還特別容易出汗的原因有更多了解。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最好能夠多吃一些比較有營養的食物,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增強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無論在冬季還是夏季最好都能夠做一些有氧運動,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增強體質並且預防多種疾病出現。同時如果情況特別嚴重就只能就醫質量才能讓身體恢復健康。
『肆』 又怕熱又怕冷怎麼辦
身體又怕冷又怕熱,說明身體很虛弱。建議平時注意飲食營養,常吃溫熱食物,如人參茶、羊肉、薑母鴨、桂圓茶、黑芝麻、甜湯圓等食物。平時注意休息,避免壓力。
『伍』 怕冷怕熱怎麼辦呢
中醫認為,怕冷又怕熱是因為體虛引起的,冬天怕冷畏寒是陽虛,夏天怕熱是陰虛,這就需要平時進行身體的調理,首先要正確對待,保持樂觀積極地生活態度,快樂生活。
『陸』 易熱易冷體質是什麼原因,應如何改善
易熱怕冷的體質,考慮是身體存在著精
氣血虧虛
,
陽氣不足
的問題,導致的症狀表現。由於身體精氣血虧虛,隨便干點活就會疲勞熱流汗。手腳很冷,考慮是陽氣不足,不能
溫養
導致。可以考慮選擇
歸脾丸
,
六味地黃丸
調理治療。葯店可以買到葯物按說明書服用。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
過度疲勞
,避免熬夜,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運動鍛煉增強體質,避免肥膩煎炸辛辣燒烤類生冷硬的食物,飲食以八分飽為宜。如果經過上述調理不能好轉,可以考慮去中醫院掛號
中醫內科
,請醫生根據身體具體表現,
舌象
脈象
,合理選擇葯物調理治療。
(6)既怕熱又怕冷是什麼原因如何治療擴展閱讀:
治療原則:
1、因人施治。人體素質有強弱之異,有偏熱偏寒之殊,因此臨證治病必須結合患者平素體質而治。如面
白體
胖,屬
陽虛體質
者,本多痰濕,若感受寒濕,非姜附參苓不能去;若感受濕熱亦必黏滯難解,考慮其陽虛體質,須通陽氣以化濕,若過涼則濕閉而陽更困。
反之,面蒼形瘦,屬
陰虛體質
者,內火易動,濕從熱化,反傷津液,與陽虛體質者治
法正
相反。此外,年齡長幼、男女之別、生活條件、地理環境等造成的體質差異,在治療中都應予以重視。
2、
同病異治
、
異病同治
。由於體質差異,即使同患一種疾病,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證型。另一方面,即使是不同的
致病因子
或不同的疾病,由於患者的體質在某些方面有共同點,往往出現相同或類似的病機和臨床證型,而施以相同或類似的治法。
3、視體質用葯。如
陰虛質
宜甘寒、咸寒清潤,忌辛香溫散、苦寒沉降,飲食當避辛辣;
陽虛質
宜益火溫補,忌苦寒瀉火;
氣虛質
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
-體質
『柒』 又怕冷又怕熱是什麼原因
有讀者問,她平時又怕冷又怕熱,冬天夏天都不好過,不知道是哪裡虛了? 中醫講,肺主皮毛,肺氣虛的時候皮膚就會出現不任寒熱的問題,溫度調節功能下降了,所以稍微遇冷、著風就要感冒,這再中醫就叫「虛不固表」,就是護衛體表的功能下降了,屏障出了問題,風寒很容易侵襲進來,至於夏天的怕熱,也是同樣道理,中醫所說的「表氣」是人體和外界環境中的一個「隔離帶",一個「緩沖區」,這些環節出了問題,在天熱的時候身體的消耗就要加大,而且消耗的主要時氣,所以氣虛的人夏天也很難過,甚至會比其他人更容易中暑。這種人可能始終處於血壓過低的狀況,低壓時常是50毫米汞柱上下,高壓也超不過100毫米汞柱,這樣的血壓到了夏天隨著血管的擴張還要下降,這就使他們在夏天經常處於渾渾噩噩的感覺中,因為大腦的供血不夠了,這都加重了中暑的可能。之所以中暑,就是天氣太熱,消耗太大,傷津耗氣的結果,氣虛的人本身功能就不足,儲備就不夠,自然比其他人更不經消耗。 因此,氣虛的人無論是入夏之前還是入秋之前都應該有所調理,都要補氣,也就是修補自身與環境間的「緩沖區」「隔離帶」,只是兩個季節前進補的葯物有所不同。 立秋之前,氣虛的人要盡快建立屏障。老話總說「春捂秋凍」,其中的秋凍,也是通過加減衣服促使身體自己盡快建立禦寒屏障,但是氣虛的人的屏障絕對不是能靠凍而凍出來的,他們不經凍,所以要人為地提前補氣來抵禦風寒的到來,用的葯還是補氣的經典方:「玉屏風散」,現在市面上賣的是「玉屏風顆粒」,「玉屏風口服液」,其中就三味葯,黃芪,白術,防風,前兩味都是健脾補氣的,防風有祛風的作用。對於氣虛而且特容易出汗,稍微運動就自汗不斷的人這個葯更合適,可以在立秋開始就吃,吃到明顯感到精神頭大了,不再有氣無力的時候就可以酌減,立春之前就可以徹底停了。 進入夏天之前,氣虛的人也要補,他們在此時適合吃的是「生脈飲」,夏天天熱,是耗散心氣的季節,心氣耗散的表現就是血壓低,清陽不能向上供應導致的頭昏,乏力,生脈飲中也就三味葯,黃芪,麥冬,五味子,黃芪是補脾要葯,麥冬可以補陰,因為夏天也要耗散津液的,至於五味子,味道是酸的,中醫認為酸味的葯物都有收斂的作用,把它用在夏天,就是減少心氣的耗散,對此,葯王孫思邈早就提倡,在農歷的五月,也就是剛剛入夏的時候就開始吃五味子,就是為了防止夏天時心氣的耗散。
『捌』 怕冷又怕熱怎麼辦
(一)訣竅 你的冬天不再手腳冰冷 手腳冰涼四大原因 一、循環障礙 1、心臟衰弱,無法使血液供應到身體末梢部位。 2、貧血:循環血量不足或血紅素和紅血球偏低。 3、人體血管收縮、血液迴流能力就會減弱,使得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末梢循環不良」。 二、陽氣不足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閉症」,所謂「閉」即是不通,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肝脈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腎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或發白,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 三、月經和生育引起的激素變化 在有手腳發涼症狀的人群中,女性占絕大多數。這是激素變化通過影響神經系統導致皮下血管收縮和血液流量減少,從而引發寒症。 四、疾病因素 有雷諾病和雷諾現象、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生於青年女性。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則多發生於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平時過度操心、時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發人群。 手腳冰涼的危害 手腳冰涼會導致女性月經少、月經不調,甚至不孕;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由於體虛,更容易引起手腳冰涼。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畏寒。長期手腳冰涼在冬季還可能導致手腳凍傷。另外與風濕病、胃病等疾病有關。 (二)防治手腳冰涼七絕招 如果是疾病原因引起的,自然需要先治療疾病。對於非疾病原因的手腳冰涼,要從日常生活各方面來著手,快快開始運動、食療、吃葯膳、泡澡、按摩……自然會四肢溫暖、面色紅潤。 1、保暖 美麗「凍」人要不得。要特別注意腿、腳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因為衣服過緊會阻礙血液循環。晚上睡覺前,記得泡腳,腳熱了更容易入睡。 2、運動 一早起來做做運動,讓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一整天都會充滿活力,不容易發冷。簡單的爬樓梯、原地跳躍等都有助於強化體溫調節能力。 3、飲食 多補充維生素E;多吃含煙酸的食物和B族維生素,能擴張末梢血管;多吃堅果、胡蘿卜等溫熱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適當吃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進血液循環。 4、服用中葯 中醫有固定的處方來治療手腳冰冷,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四物湯、理中湯等。這些中葯通常較適合虛寒體質的人。不過最好還是請中醫師開葯比較好。 5、按時吃飯 不要偏食、過度減肥,讓身體儲存些適量的脂肪,可幫助維持體溫。如果,預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無法按時吃飯,可先准備些餅干、麵包,或是人參茶等適時地補充熱量。 6、泡澡 在熱水中加入生薑或甘菊、肉桂、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劑等,皆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 最近阿森大木桶推出的太極藏葯火龍浴通過加了藏葯的木桶浴、藏葯浸泡的火龍經絡條進行背部經絡火龍浴、芳香精油經絡排毒、耳燭顱腦減壓等方式,兩個半小時的操作提升陽氣,祛病延年。 7、按摩陽池穴能暖身 陽池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陽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尋找的方法是,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了。陽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溫和身體。 刺激陽池穴,要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還用不著別人幫忙。手腳發冷的女性,一般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愁。 另外按揉湧泉穴、勞宮穴、氣沖穴,拍打腎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怕冷的小女人應該吃多些什麼? 寒冷的冬天,除了加強體育鍛煉、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些禦寒食物,可以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生活中常見的禦寒食物有: 肉類: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禦寒效果較好。它們含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活血之效。 吃這些肉可使陽虛之體代謝加快,內分泌功能增強,從而達到禦寒作用。 根莖類: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人怕冷與機體無機鹽缺乏有關。藕、胡蘿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這類食物不妨與其他食品摻雜食用。 辛辣食物:辣椒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含胡椒鹼。吃這些辛辣食物可以驅風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溫。 含碘食物:海帶、紫菜、海鹽、發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進人體甲狀腺激素分泌。 甲狀腺激素具有生熱效應,它能加速體內(除腦、腺、子宮外)絕大多數 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增加產熱,使基礎代謝率增高,皮膚血液循環加強,抗冷禦寒。 含鐵高的食物: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血液中缺鐵也怕冷。 貧血的婦女體溫較正常血色素的婦女低 0.7℃,產熱量少13%,當增加鐵質攝入後,其耐寒能力明顯增強。因此,怕冷的婦女可有意識地增加含鐵量高的食物攝入,如動物肝臟、瘦肉、菠菜、蛋黃等。 ---轉 自39網
『玖』 怕冷又怕熱的人,都有可能是身體哪裡出現問題
天為陽、地為陰,天地的陰陽是在變化中的,夏季天氣炎熱,冬季天氣寒冷,這種變化始終處在一種陰陽平衡狀態下,最冷的那一天,是最熱的那一天的開始,最熱的那一天也是最冷的那一天的結束。
『拾』 怕冷怕熱什麼願因
如果你既怕冷又怕熱,那就明確告訴醫生。因為這種症狀表現很正常,也很常見,在中醫上叫做「不耐寒熱」。對於不耐寒熱的患者,並不是簡單表明你陰陽兩虛,而是需要從「氣」論治。醫生會結合其他症狀,從氣虛或者氣滯的角度進行辨證治療。不耐寒熱患者可能的病證為:
1 氣虛證
氣虛證是指元氣不足,氣的推動、溫煦、固攝、防禦、氣化等功能減退,或臟腑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虛弱證候。基本表現為聲低氣短、神疲乏力、脈虛、舌質淡嫩,或有頭暈目眩、自汗等,這些症狀可以在運動後加重。氣虛可由很多原因造成,同時氣虛又可能導致血虛、陽虛、氣滯、痰濕、易感外邪等。實際上,氣的固表和溫煦作用是機體正常禦寒能力的重要保障,氣虛造成這種作用減弱而出現怕冷;同時,氣的推動和生化作用也是維持氣血充盈和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氣虛造成這種作用減弱而出現怕熱。於是,氣的運化功能受損後,怕冷和怕熱的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如果患者在不耐寒熱的同時,還表現較為明顯的乏力、舌淡嫩等,則可能屬於氣虛所致。這時,宜採用補氣法治療,兼顧氣血平衡。可選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等中葯。
2 氣滯證
氣滯證是指整體或局部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基本表現為胸悶、乏力、噯氣(打嗝)、腹痛、腸鳴、食慾不振或由於濕熱蘊結所致的氣機不暢,舌苔厚膩等。引起氣滯證的原因也很多,包括情志不舒、飲食失調、痰飲阻滯等。氣滯證是疾病早期常見的一種證型。實際上,無論由哪種原因引起的氣滯,由於氣機阻滯,使得氣的運化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溫煦固攝和氣血生化機能減弱,從而出現不耐寒熱的症狀。
如果患者在不耐寒熱的同時,還表現出胸悶、舌苔膩等,則可能屬於氣滯所致。這時,宜採用理氣法治療,可選用柴胡、青皮、枳殼、陳皮等中葯。
總之,既怕冷又怕熱是常見的症狀之一,中醫上叫做「不耐寒熱」,可能是氣虛或氣滯證的表現。臨床診療時,醫生或結合其他症狀表現綜合辨證論治。需要注意的是,中醫俗稱的「寒熱往來」是另一種在外感病和內傷病時的症狀表現,起病急、症狀重,治療角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