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蘇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擴展閱讀
肚子大胳膊短怎樣買衣服 2024-03-29 21:12:24
聯想計算機怎樣設置密碼 2024-03-29 20:50:21

蘇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9 18:06:04

① 蘇聯重要改革!!內容背景原因及結果!!!

蘇聯歷史上的三次改革:
列寧--- 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

十月革命解決了政權問題,如何建設政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使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等等問題尚需探索和不斷改革。蘇聯歷史上共進行過三次改革。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實行的是軍事共產主義制度,其糧食徵收制拿光了農民的糧食,引起廣大農民的嚴重不滿,內戰後期農民暴動遍及全國,1921年初蘇維埃政權發生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於是出現了列寧領導的第一次改革,實行了以糧食稅為起點的新經濟政策,從而解決了同廣大農民的沖突和矛盾,找到通過合作社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途徑,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進了市場機制。這次改革是蘇聯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工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斯大林全面執政後實際上返回到被列寧否定了的軍事共產主義體制,實行剝奪農民的強制集體化、以軍事工業為重點的片面重工業化,同時對國內廣大黨政軍民實行殘酷的大規模鎮壓。斯大林去世後,實行改革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於是出現了由赫魯曉夫領導的第二次改革。赫魯曉夫從批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入手,揭開斯大林問題的蓋子,開始為遭受無辜鎮壓的人士平反昭雪,廢除了領導職務終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農業的領導。然而他的改革沒有觸及政治體制這一根本問題,卻侵犯了統治階層的利益,終於在一場宮廷政變中被趕下台。

第三次改革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這次改革試圖恢復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模式,從社會主義目標和體制上改造蘇聯,使社會主義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這時最佳的改革時機已經不再,積重難返,長期形成的在冊權貴集團製造重重阻力,而最重要的是沒有能夠團結全國上下,採取恰當的措施推進改革,從而導致改革夭折,蘇共喪權,聯盟解體,這是始料不及的。

② 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快呀!!!!

農奴制:主要民眾呼聲激烈,民眾是同意的。而地主階級受不了,也接受了(主要還是能維護地主階級自身利益)
但不能算完全成功,後來不是還有10月革命
明治維新:人家是天皇同意支持的,地方上百姓有維護天皇的(對天皇很尊敬的,你懂得)。而且那些保守派打不過變法派。
主要還是資本主義思想的推動和民眾以及統治者的支持(資本主義觀念深入人心)。

順便說一下我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人民都太麻木,只有少數參與革命。雖然皇帝支持但只是傀儡。變法派打不過保守派。而且資本主義的觀念思想沒有深入人心。

③ 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麼

原因⒈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⒉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 ⒊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 ⒋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加劇社會危機(直接原因) ⒌統治階級:亞歷山大二世醞釀改革 目的就是發展經濟,維護統治地位。

④ 蘇聯的改革之路

蘇聯有3次改革。

赫魯曉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農業方面——體制改革,赫魯曉夫在執政期間,對蘇聯經濟進行了廣泛的改革和調整,種植玉米運動。

工業方面——赫魯曉夫上台後,發現中央很難把全國20多萬個企業都集中管理好,力圖改變這種高度集中管理體制。他陸續把1.5萬個中央直屬企業下放到加盟共和國管理,同時擴大了加盟共和國的管理許可權。

勃列日涅夫改革:經濟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濟管理體制沒有根本的觸動,沒有解決蘇聯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實質性問題,到70年代後半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蘇聯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論上對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作用缺乏認識,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還組織了對東歐國家「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的批判,從而阻遏了對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探索。

其二,實踐上由於「新經濟體制」的實行,面對所出現的片面追求利潤、忽視產品質量、盲目濫發獎金,不顧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等等問題,沒能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害怕改革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動搖其權力基礎,因而改革逐步收縮,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經濟體制改革半途而廢。

戈爾巴喬夫改革: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該改革以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聯共產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和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

造成蘇聯黨和國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亂和國家經濟的繼續惡化,為西方國家宣傳資本主義、攻擊共產主義,從而解體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政治勢力,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後形成的混亂局面將蘇聯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歷史上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大致有兩種一個是不斷集權加大經濟干預力度,另一種是減少對經濟的干預進行適度調控。新經濟政策就是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經濟,反正就是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走一條路線。

後來該走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權的經濟模式幾乎每個工廠的生產經營都由國家調配,這種模式是蘇聯短期之內崛起但副作用極強,於是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開始調整逐步向企業放權,減少對經濟干預,改革措施前期效果顯著,但由於改革觸動蘇聯特權階層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是)最終改革停滯不前,到戈爾巴喬夫時期,他推行更激進的改革,但錯誤的將改革方向有經濟轉向政治,最終失敗。

(4)蘇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CCCP),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至此,蘇聯解體。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仿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布獨立,蘇聯開始走向解體。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

在1991年年底,他聯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而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12月26日,代表們象徵性舉了手,蘇聯最高蘇維埃自行解散,標志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從現實和法律上正式結束其存在。

蘇聯解體後,分裂為十五個國家,且大部分經濟及軍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

⑤ 大國崛起有中 俄國崛起的主要原因

俄國的地理位置靠近當時的工業中心,歐洲。俄國的領土資源相當的豐富,為其改革提供了基礎。

俄國的封建社會存在時間相對較短,就過度到了半帝制半資本社會,俄國能改革的關鍵就是當俄國進行改革的時候,所遇到的抵抗沒有太大的基礎(也就是其封建社會薄弱的原因)。其他的在書上都有,具體改革的方向。

「俄羅斯」誕生一位有著卓越遠見的君主彼得大帝,那時的他見西方的火器以及工業的水平都已遠超自己的國家,於是派遣使團積極向西歐諸國學習,且個人還親自喬裝打扮成普通士兵深入歐洲工廠「體驗生活」。



(5)蘇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俄羅斯」進入戰略反擊階段,不但將瑞典軍隊趕出國土,還佔領了大片波羅的海沿岸土地,並在1721年迫使瑞典簽署《尼斯塔得條約》承認它的佔領合法化。

但俄羅斯「擴張」的野心並未就此停止,「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上台的1762年前後,制定出了「在陸地上實行地域性蠶食體制,在水域上奪取出海口」的「擴張計劃」,並在18世紀中後期對其分別進行了不錯的實踐。

1767年6月在葉卡捷琳娜的授意下「俄羅斯」軍隊殺進了波蘭,俗話常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作為跟「俄羅斯」在黑海地區拉鋸百年之久的土耳其,出於不想俄羅斯進一步做大的考慮,選擇「無條件」支持波蘭貴族反擊俄羅斯「入侵」。

⑥ 簡述蘇聯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幾個階段

蘇聯改革是由於存在了太多的紅色階級,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再加上西方社會的引誘導致的。

⑦ 1922-1924年蘇聯貨幣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在理論方面,列寧轉變了過去的認識,形成了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而實施貨幣改革的構想;在政策方面,實行了以發行切爾文券為核心,多種貨幣形式共同流通、相互作用的漸進過渡式改革措施。這次改革盡管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基本實現了穩定幣制的既定目標,同時為其他方面的財政金融改革提供了條件。

⑧ 俄國改革的原因

1)前提: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在俄國有了一定的發展。
2)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的俄國,仍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的農奴制國家,農奴生活極其貧困,沒有人身自由,沒有購買力,造成國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政治:沙皇俄國強化農奴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農奴起義不斷 。
4)外部原因:工業革命推動,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沖擊了俄國社會。 19世紀中期,進步文學家的文學作品宣傳了啟蒙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基礎。
6)直接原因: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國內經濟社會危機,暴露了農奴制的弊端,加劇社會矛盾,推動農奴制改革。
7)目的:挽救統治危機,被迫的、被動的維護貴族地主階級的利益,防止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緩和矛盾,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⑨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蘇俄放棄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之後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又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它的出現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基本適應的。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曾使蘇聯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蘇聯真正推進工業化是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4. 蘇聯政府抓住時機正確決策。
5.蘇聯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第一,成立專門機構,加強領導;第二,自1930年以後,蘇聯將租借外國企業的方式,改為以技術援助為主,購買成套設備或招請外資包建的方式;第三,在外國建立貿易機構和銀行等,以這些機構作為引進技術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第四,請外國公司設計工廠或聘請外國專家作為顧問,進行咨詢或現場指導;第五,廣泛派出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和學習,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或搜集技術情報;第六,建立情報機關,系統地搜集整理外國的經濟和技術資料.
3.西方國家對商品和資本市場的需求

⑩ 俄國十月革命為什麼能成功

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努力。

十月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是俄國1917年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由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告誕生。這次革命導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的成立。因為革命發生在俄歷(儒略歷)10月,故稱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

2、1917年7月,在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大型示威活動中,臨時政府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形式變的越發嚴峻;

3、1917年11月,伴隨著阿芙樂爾號上的炮聲,俄國十月革命爆發,革命爆發後的次日凌晨,布爾什維克攻佔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大本營,十月革命宣告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