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術色彩知識有哪些
色彩是繪畫的形式因素,是藝術表現的語言之一,且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怎樣去認識和掌握色彩,怎樣使色彩在繪畫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這就需要在色彩寫生中,訓練直觀的視覺能力和表現能力。同時,還要懂得色彩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色彩的使用方法和規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兩者才能相得益彰。
一色彩的性質
人們生活在色彩世界之中,所見到的任何景物,都具有自身不同的色彩。色彩通過人們的感官,對人的心理和生理產生作用。在美學領域,色彩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1.色彩是什麼
色彩是否是物體固有的一種特質?如人們認識概念中的紅花、綠葉、青山、藍天、綠樹等。17世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通過科學實驗,揭開了色彩來源於光的奧秘,確立了光是色彩之母的理論。他的實驗方法是:在一暗室中,讓太陽光束進入室內,透過三棱鏡,分解出一條按紅、橙、黃、綠、青、藍、紫循序排列的彩色光帶,好似雨後彩虹。這在光學上稱為光的色散,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太陽光譜(彩圖5)。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光的波長不同,因此通過三棱鏡後,便產生不同程度的光的折射,一種光波就產生一種顏色。在沒有光照的夜晚,各種色彩現象就隨之消失,只有光的來臨,萬物才重現色彩。所以顏色是光賜予的,是光的一種特徵,是眼睛看得見的各種不同波長的光。
2.形成物體色彩的原因
不同的物體,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我們知道顏色是光的一種特徵的原理以後,這問題就比較容易得到解答。發光體發出的光,是直接或通過物體的反射後間接進入人們視覺感官的,光的波長有長有短。紅色類的光波長,藍、紫色類的光波短。各種物體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反應是有選擇的,同時具有吸收和反射的功能。有的物體受光後,會將不同波長的光全部反射出來,這個物體在視覺上呈現為白色,相反就成黑色;有的物體如只反射紅色波長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長的光,那這物體就是紅色的。依此類推,各種物體的色彩現象就是這樣顯現出來的。由此可見,物體本身並不具有色彩,而是光投射到物體後,通過吸收和反射才產生色彩的。
3.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
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產生的色相是不同的。白色光是有色光的混合,色光混合得愈多,愈顯得明亮,也愈近於白光。光譜上的紅和藍綠、紫和黃綠、藍和黃等對比色光混合,都合成一種色光的色相。而顏料的對比色混合則成為灰黑色。顏料混合多,純度越差,色相傾向越灰黑。在繪畫調色中,如果能掌握色混合的規律,准確調配出各種不同純度的色相,是掌握色彩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功。
4.原色、間色與復色
原色:根據太陽光譜繪成的顏料色環,其中紅、黃、藍稱為三原色。原色是指這一顏料中的色彩,已不能再進行分解。也可以說,紅、黃、藍這三個基本色,不可能用其他顏色調配出來。三原色是色彩中最純正、鮮明、強烈的基本色,但三原色可以調配出其他各種色相的色彩。
間色:由兩個原色相混合的色彩稱為間色,即紅調黃得橙、黃調青得綠、紅調青得紫。由此,可產生紅、橙、黃、綠、青、紫六色色環。如將六種色與相鄰色相再調合,就可以再得六個間色,即紅橙、黃橙、黃綠、青綠、青紫、紅紫。這樣可繪製成12色色環(彩圖6)。
復色:如果將兩個間色(橙與綠或綠與紫,紫與橙相混合)或一個原色和相對應的間色(如紅與綠、黃與紫、青與橙)混合都可得復色。由此可見,復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為色純度較低的含灰色彩。
5.補色
在色環中,一個原色與相對應的間色(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互稱為補色。補色對比,是最強烈鮮明的對比。在對色彩觀察與感受中,補色對比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每一個顏色都有其相應的補色。如一座白色房屋,夕陽光線投射在受光面,白牆呈明亮的紅橙色。未受夕陽光輝照射的背光面的白牆,與受光面的色彩聯系起來觀察時,必會產生與紅橙色的補色因素——青綠色,但這紅橙與青綠補色的色彩明度、純度,都不會是色環中所顯示的色相,而是根據具體環境中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的。再舉一個例子,如果寫生一個紅色背景中穿灰色衣服的人像,在觀察色彩關系時,人像的膚色與紅色背景在對比中,必產生偏綠的補色成分,灰色的衣服也同樣會顯示出灰中帶綠的色調。實際上這是生理視覺形成的錯覺,這錯覺主要顯示出色彩對比中的補色關系。由此可見,同一物體在不同的環境色彩對比下,所顯示出來的色彩並不會是相同的。在觀察和表現繪畫色彩時,利用這種視覺中產生的補色關系,去加強色彩對比和增強美感,是很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
6.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條件色
光源,即發光體,是物體顏色的來源。發光體與產生色彩現象的關系十分密切。太陽是主要的發光體,陽光是具有各種波長的光,可稱為標准光。所有物體,在陽光的投射下,反映出來的色彩比較全面而純正,即色彩概念上的固有色。日光燈的光,是偏藍青色的冷調光,紅固有色的物體在日光燈光下,色彩是不鮮明的。普通家用電燈的光是偏黃的,投射在物體上,會罩上一層暖色調。其他如磷光偏綠。各色霓虹燈光,只有單一的某種波長的光,基本上不能顯示出物體在正常陽光下的色彩因素。同一物體在紅霓虹燈光下,就只能呈現紅色,在綠霓虹燈光下,就只呈現綠色。
光源色,可以或多或少地改變物體的固有色,它對諧調色彩關系和形成色彩調子,是一個重要因素。在色彩訓練中,能認識並表現出光源色的色彩特點,也是色彩學習的要求之一。
環境色,是指某個物體在不同環境里,其固有色會受環境色彩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即環境的色彩反射到物體上,及物體色彩與環境色彩對比中,產生的色彩變化。因此,一個色彩單純的物體,在具有條件的環境里,可以使單純的物體,產生復雜的色彩變化,這變化的色彩稱為環境色。一般繪畫色彩,都著重研究環境色的色彩規律與色彩效果;裝飾繪畫,則是研究固有色的色彩規律的。
綜上所述可知,人們生活環境和大自然的色彩現象,是由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所綜合而成的。由於日光在晴、陰、雨、雪不同的氣候和早、中、晚不同時間的情況下,光源色也會產生變化。另外,光的強弱,光的投射角度和物體質地的不同等等條件的差別,物體的色彩也會產生復雜變化,這產生變化的色彩也稱「條件色」。繪畫寫生中的色彩觀察,是直接依據條件的變化規律來表現色彩的。
7.色調
色調即色彩的調子,也就是色彩在繪畫總體組合中的一種色彩傾向性。色調是一種獨特的色彩美感形式。它對於表現繪畫主題思想、情調意境,具有無法替代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形成色調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環境、氣候、季節、時間和光線等,這些因素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色調變化。不同的地理環境如西北黃土高原,具有蒼茫、粗獷、純朴的色調特徵;江南的青山綠水、蒼翠的林木、桑田、民居的片片白牆,形成了秀麗、雅緻的色調特點;東北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壯闊、深沉,又別有一番色彩情調。色彩總是與地理環境緊密聯系而顯出魅力的。季節的變遷,如春的嫩綠、夏的濃蔭、秋的金黃、冬的灰褐,顯示出各個季節冷暖色調特徵。氣候的變化如晴天陽光燦爛的暖色調,陰天沉暗的冷灰色調,雨天朦朧迷茫的藍灰色調,雪天素雅肅穆的銀白色調(彩圖7、8、9是同一寫生環境,在晴、雨、陰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產生的不同色調)。另外,不同的光線(如日光、月光、燈光),不同時間(如早晨、中午、傍晚)的景色,都會有色調的變化。以上所舉例子,說明某一色調的形成,實際上是綜合了多種因素的結果。要認清這復雜的色調現象,全在於畫家對色彩的觀察力與感受力。
色調的類別很多,從色相分:有紅色調、黃色調、綠色調、紫色調等;從色彩明度分,可以有明色調、暗色調、中間色調;從色彩的冷暖分有暖色調、冷色調、中性色調;從色彩的純度分,可以有鮮艷的強色調和含灰的弱色調等。以上各種色調又有溫和的和對比強烈的區分。繪畫中藝術形態的色調是自然形態的色彩調子經過畫家的感受,根據表現繪畫主題的需要提煉、加工而成的,它比自然形態的色調更集中、更強烈,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美感。
必須說明,從繪畫的實踐與發展中,可以發現不是所有的繪畫,都具有色調這一概念的。凡是色彩並不作為重要藝術表現手段的繪畫,是不太講究色調的,例如相對西方的油畫而言,在東方的某些傳統繪畫中可以得到說明。因此,色調這一概念與理論基本上是屬於西洋繪畫范疇的。
二色彩的要素
每個色彩,都具有形成色彩個性特徵的某些要素。如何巧妙地在調色板上調配出豐富復雜的色彩,達到色彩表現的預期效果,這需要畫家對色彩的各種要素有所了解和研究。
色彩的要素,有色彩的本身所具有的和使用時所形成的兩個方面。大約可以歸納為三類:
光感要素——色相、明度、純度。任何一個未經調合的,或在調色板上經過混合調配的復色,都必具備這幾個要素。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積的大小和形狀、在畫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這是畫家在繪畫創作中,根據表現主題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則而創造的藝術形態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進退、輕重、脹縮、厚薄、動靜等。這是色彩的個性,對人的心理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感覺。
現分別略述於下:
1.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稱。如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等,每個名稱代表具體的色相。在顏料中,每一類紅色,如大紅、深紅、朱紅、玫瑰紅、土紅、曙紅、桔紅等,是紅色類不同的色相。它們之間存在著色相近似與差別的關系。顏料經過復雜調合後,產生非常豐富的含灰復色。這些復色,比較難於全部定出它們確切的色相名稱。
2.明度
每個沒有調配或經過調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強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黑白兩色稱絕色,又稱無彩色。任何顏色中如調入白色,必會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調入越多越明亮。調入黑色則情況相反。為提高或減弱某個色彩的明度,一般並不單純使用白與黑兩色;而是根據色彩的純度、冷暖等要求,用調入其他較明亮的色來提高明度,調入較暗的其他色來減弱明度。舉一簡單的例子:如紅色,要轉化為比紅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調入藍青一類比紅色深的顏料,調入黑色雖然可以使色彩變暗,但並不能出現偏紫的色相,因為黑白色是無彩色。
3.純度
純度是說明色質的名稱,也稱飽和度或彩度、鮮度。色彩的純度強弱,是指色相感覺明確或含糊、鮮艷或混濁的程度。高純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減弱其明度,但都會降低它們的純度。如加人中性灰色,也會降低色相純度。在繪畫中,大都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色相的顏料調合的復色。根據色環的色綵排列,相鄰色相混合,純度基本不變(如紅黃相混合所得的橙色)。對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純度,以至成為灰暗色彩。色彩的純度變化,可以產生豐富的強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產生韻味與美感。
4.冷暖
冷暖即色性。這是心理因素對色彩產生的感覺。人們見到暖色(如紅、橙、黃等)一類色彩,會聯繫到陽光、火光、鮮血等景物,產生熱烈、歡樂、溫暖、開朗、活躍、恐怖等感情反應。見到冷色(如藍、青等)一類顏色,會使人聯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綠水、藍天等景物,產生寧靜、清涼、深遠,悲哀等感情反應。在生活中,我國喜慶活動多用暖色調裝飾,以顯示熱烈歡快的氣氛。酷夏避暑,冷飲場所中的環境多用冷色調裝飾,使進入這環境的人們心理上產生涼爽的感覺。冷暖是溫度給人的感覺,怎麼會與視覺領域的色彩感覺相聯系?其實,色彩通過人的視覺感官,進而產生心理反應,這種反應顯示出色彩的感染力。日本色彩學家大智浩,曾通過實驗來證實這一色彩效應:將兩個車間的環境顏色,一個塗冷調的青灰色,另一個塗暖調的紅橙色。在客觀上,兩個場地的溫度是相同的,但車間中的工人主觀感受上的溫度有很大差異。在青灰色車間工作的人,在華氏59度時仍感到冷,但在紅橙色車間工作的人,在華氏52度時還不感到冷。由於車間環境色彩的差異,工人們感受的溫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調的色彩環境刺激人的感官,產生了降低血液循環或加快血液循環的生理現象。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信號,紅燈使人產生警覺,綠燈使人產生安全的心理,也說明不同色彩在人們心中具有不同反應。衛生間熱水龍頭塗紅色標記,冷水龍頭塗藍色標記,則直接引發人們對冷熱的聯想心理。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還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來表示。
冷色——陰影、透明、冷靜、鎮靜、稀薄、流動、遠、輕、濕、退、縮小……
暖色——陽光、不透明、熱烈、刺激、濃厚、固定、近、重、干、進、擴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產生的種種相對的反應,說明具有復雜的表現力,但這種表現力並不是孤立的、絕對的,是需要與繪畫中的情節、形象等構圖中的種種其他因素相聯系、相結合而產生的。
5.面積、形狀與位置
當顏色進入畫幅以後,色彩的面積大小、形狀與位置,應是形成畫面結構與表達主題思想和感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於畫面的均衡穩定、對比諧調、色調位置交錯,產生色彩呼應的節奏韻律感都起著重要作用。在繪畫中,對色彩的大小、形狀、位置來表現三度空間,雖不像運用色彩平面構成的裝飾繪畫那樣明顯可辨,而以上原理是共同一致的。
6.肌理
肌理是指客觀物象的材料性質及其表層物質組合。我們所見到的各種自然色彩,是從各種不同肌理的物象光輻射而來的。由此,在感知色彩的同時,也就感覺到該物體材料的性質與表層特徵。
油畫使用的厚色層筆觸,水彩稀薄透出紙面紋理,水粉色層的勻潤,色粉筆畫表面的不平滑有顆粒感……這些不同的肌理,都是通過色彩感覺的差別而被視覺分辨出來的,色彩依附在肌理之中,沒有肌理的色彩是不存在的。
肌理對色彩的影響:物體表層肌理不太光滑且較平潤的,色彩就較穩定統一,固有色也明顯。如果肌理是表面粗糙不平有高低起伏,或表面非常光滑,反映出來的色彩富有變化,有閃動感。同一顏色,塗在不同肌理表面,它們的色彩純度與明度就會有區別。如觀察比較同一色彩的光滑的紙、布、呢絨、綢緞,由於肌理不同,給人的色彩感覺也不會相同。紙和綢緞表面肌理光滑,受周圍物體色彩的影響明顯,色彩的明度、純度及冷暖變化較大。因為綢緞有閃光感。表面比較粗糙的呢絨,固有色明顯,色彩統一單純,明度比布要暗。
現代繪畫與裝飾,十分重視肌理與色彩的綜合藝術效果。肌理的藝術手段與審美價值,是現代美術探討與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對比與調和也稱變化與統一,這是繪畫中獲得美的色彩效果的一條重要原則。如果畫面色彩對比雜亂,失去調和統一的關系,在視覺上會產生失去穩定的不安定感,使人煩躁不悅;相反,缺乏對比因素的調和,也會使人覺得單調乏味,不能發揮色彩的感染力。對比與調和,是色彩運用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原則。要掌握對比與調和的色彩規律,首先應了解對比與調和的概念和含義、對比或調和的表現方式和規律。
1.對比
對比意味著色彩的差別,差別越大,對比越強,相反就越弱。所以在色彩關繫上,有強對比與弱對比的區分。如紅與綠、藍與橙、黃與紫三組補色,是最強的對比色。在他們之中,逐步調入等量的白色,那就會在提高它們明度的同時,減弱其純度,成為帶粉的紅綠、黃紫、橙藍,形成弱對比。如加入等量的黑色,也就會減弱其明度和純度,形成弱對比。在對比中,減弱一個色的純度或明度,使它失去原來色相的個性,兩色對比程度會減弱,以至趨於調和狀態。色彩的對比因素,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色相對比——從色環中的各色之間,可以有相鄰色、類似色、中差色、對比色、互補色等多種關系。在色環中180。角的兩個色為互補色,是對比最強的色彩(色環中大於120。角的兩色都屬對比色)。色環中成90。角的兩色為中差色對比(如紅與黃、紅與藍、橙與黃綠等)。色彩中還有類似色(如深紅、大紅、玫瑰紅等)和相鄰色(如紅與紅橙、紅與紅紫、黃與黃綠等)。它們包含的類似色素占優勢,色相、色性、明度十分近似,對比因素不明顯,有微弱的區別,屬調和的色彩關系。如相鄰色的兩色之間類同的色素逐漸減少,就會形成強弱不同的對比(如紅與黃綠、紅與青、黃與綠等)。類似色對比要比相鄰色強些,它們在色環中約在600角左右。顏料中的紅色類、黃色類、藍青色類稱同類色。
色彩對比的強弱程度與對比的性質,可以改變單調平淡的色彩效果。互補色對比,色彩效果鮮明、強烈,在視覺上的知覺度也最強,具有吸引力(彩圖10)。我國的民間年畫、建築彩畫,都採用這類對比方法取得醒目、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在19世紀後期印象主義畫家中,塞尚的畫常用藍綠與紅赭色形成對比,與躍動的筆觸相配合形成畫面的旋律感,表達了他的激情。高更的鮮明輝煌的感人色彩,是由高純度的紅、橙黃與藍綠等對比色關系而獲得的,加上粗獷的筆法和線的運用,使作品具有東方風味的裝飾美特點。20世紀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運用多組單純的高純度對比色交錯、並列、對照、呼應、均衡等方法,結合奔放的筆觸和線條,產生非常強烈的刺激性的藝術效果。他們為竭力顯示色彩的魅力和裝飾性效果,摒棄了對於形體的三度空間表現,甚至提出色彩是繪畫的基礎的觀點。這在色彩畫技巧與風格的發展中,開辟了以強對比色作為主要藝術語言,來顯示其藝術個性與風格的新領域。由此可見,每個畫家對於所採用的色彩對比與諧調的不同手法,是表現其藝術個性的重要方面。
明度對比——即色彩的深淺對比,色彩的深淺關系就是素描關系。我們從顏料管中,擠出來的每一種顏色,都已具有自己的明度。顏色與顏色之間有明度的差別,如從深到淺來排列,可以得到以下的循序:黑、藍、青紫、墨綠、黑棕、翠綠、深紅、大紅、赭、草綠、鈷藍、朱、桔黃、土黃、中黃、檸檬黃、白。如果每個顏料調入黑或白,就會產生同一色性質的明度差別;如調入比這一顏色深或淺的其他色,就會產生不同色個性的明度差別。由此可見,色彩的明度對比,包含著相當豐富復雜的因素。辨別單色明度和明度對比比較容易,如果要正確辨別包含色彩純度、冷暖等因素的明度對比,則並不容易。如看十字路口的紅綠燈,紅綠色相易辨,但紅、綠的明度強弱就一時分辨不出來。所以在色彩寫生中,要正確及時地掌握不同個性的色彩明度推移、連接與對比關系,是需要經過訓練的。根據色彩的明度變化,可以形成各種等級,大致可分成高明度色,中明度色和低明度色三類。在繪畫中,不同等級的明度,可以產生不同類別的色調,即亮調,暗調、中間調。色調效果受明度對比因素影響。為取得畫面的均衡,就不能將明度強的弱的色彩集中到畫面的某一邊或一部位,需要經過色調的交替,使畫面通過對照、呼應的方法達到均衡、統一的效果(圖2)。這幅《和平,為了母親和兒童們》是黑白版畫,畫面的黑白對比十分單純,畫的中心是一大塊黑的暗色調,用點線刻畫出母親與孩子躺卧著的優美安詳的體態。這黑色塊中白色明亮的點和線,與黑色塊周圍的亮調子起色調交替作用,產生呼應的效果;亮調子中黑色點線,與中心的大塊黑色,也同樣具有色調交替的作用和效果,這使一圈白色不致感覺孤立與主體失去聯系。畫幅最外邊的黑色粗邊線,是色調交替、呼應取得均衡的又一反復,使整個畫面的色調對比產生節奏和韻律感。明度對比與感情表達,也有直接的關系。如高明度與低明度色形成的強對比,具有振奮感,富有生氣。明度對比弱,沒有強烈反差,色調之間有融和感,可反映安定平靜、優雅的情調。如色調對比模糊不清、朦朧含蓄,會產生玄妙和神秘感等等。即使在素描作品中,不同的明暗對比,也同樣能產生各種不同的感情效果。
B. 在學習水粉或者油畫時,我們需要了解哪些色彩知識
我們在學習色彩的時候,除了要掌握繪畫技巧之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色彩理論知識,這對於畫好一幅色彩作品至關重要。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學習色彩都需要掌握哪些基礎的色彩知識。
知識點四:環境色
陽光照射物體,物體反射陽光的一部分或全部,這樣物與物之間這種光色又不可分離地互為影響,互相襯托地交織在一起。在多個物體並置在一起時,甲為乙的環境,乙為甲的環境;環境襯托主體物,主體物也影響環境。寫生中認真研究主體與環境的互相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知識點五:色彩關系
在色彩繪畫的過程中有經驗的導師總是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色彩關系。俄羅斯畫家康查洛夫斯基認為應當全部地把自己的繪畫建立在色彩關繫上,應當創造性地理解每一個色彩,並且把它創造性地畫到畫布上去,顏色本身會在繪畫中形成鮮明生動的語言,在繪畫中全部因素都在色彩關繫上發展著。
C. 怎麼樣可以快速的教小孩子區分顏色
剛出生的寶寶,目光所致全是黑白色,其實他們那個時候就有了顏色的意識,只不過他們能辨識的只有模糊的黑白兩歲。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五顏六色的世界不斷給寶寶的感官造成視覺沖擊很正常,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能力取決於兩個因素,先天的發育和後天的教育,而先天的發育是起決定作用的。孩子的大腦沒有發育好,你怎麼教育也沒用,就好比你讓沒有牙齒的孩子吃堅硬的食物一樣,
D. 教孩子認識顏色的原則和方法,都有哪些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顏色,這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對顏色的認識和學習。
教孩子認識顏色的原則和方法,都有哪些?1、從生活中認識認識顏色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顏色。在生活中教孩子認識顏色是最好的一個方法,比如說穿著紅色的衣服,那麼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穿的是紅色的衣服。吃飯的時候,吃西紅柿炒蛋,就可以告訴孩子,西紅柿是紅色的。帶寶寶逛超市的時候也可以把不同的顏色告訴寶寶。
通過不斷重復的告知寶寶顏色,可以讓寶寶對不同的顏色具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而且時間久點寶寶的好奇心就出來了,遇到不同的顏色就會主動的問家長,這也是培養寶寶觀察,愛提問的一種好辦法。
E. 教孩子辨別顏色的時候,有哪些好的方法
引言:很多父母都想要讓自家的孩子可以聰明健康,所以很多父母在幼兒時期就會對孩子進行早教,讓孩子的智力和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發展,有些父母會教自家的孩子辨認顏色,那教自家孩子辨認顏色的時候都有哪些好的方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聯想記憶
還可以採用聯想記憶的方式,讓孩子記住某種顏色。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記住黃色,那就可以告訴孩子太陽的顏色是黃色的,這樣孩子在看到太陽的時候,也就會下意識的想起黃色這種記憶方式可以很好地鍛煉孩子的記憶能力。如果父母平時非常苦惱,覺得自家的孩子記憶力較差,什麼事情都記不住,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去記住某件事情,這樣的方式非常有效。
F. 少兒學習傳統繪畫顏色要怎麼認識
一、錫管裝水劑色
自從大興水墨寫意之風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就逐漸地簡潔,特別在顏色和墨上,更是一切為了方便快捷,於是錫管裝的水劑顏色和瓶裝的墨就大行其道。
二、粉狀顏色
粉狀顏色一般都是由原材料直接加工製作而成,較少使用化學合成物,它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顏色品質好,色彩飽和度高。粉狀顏色主要取材於各種礦石、貝殼、金屬等,基本上屬於礦物質顏料。
三、塊狀顏色
塊狀顏色實際上是粉狀顏色的深加工。粉狀顏色是一種無膠的半成品,在使用它時一定要調入膠水,而塊狀顏色是已經加入了膠水的顏色,使用時只要用清水將其浸泡開就可以蘸色描畫了。
G. 學畫畫要了解什麼色彩知識
色彩在畫畫中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任何顏色只要你想挑都能挑出來,創造出新的色相。
首先要了解三原色,紅、黃、藍,三個顏色能創造出其他的顏色,不妨可以試一下,不同量的兩種色彩相混合,能有多少種顏色。
色彩一開始便是先拿來玩的,在玩中所試驗出來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像色彩的明度、純度、冷暖色調、同類色、對比色一些,只有去嘗試了,才能更加明白。
明度就拿黑白來說,白過渡到黑,明度就是逐漸降低,亮的就是明度高,暗的就是明度低。
純度一般指的是一種顏色,你加點白色,就會變亮,這就是純度高,反之加點黑色,顏色變暗就是純度降低。
冷暖色調就是指給你帶來的直觀感受,像紅色,一般就能聯想到熱情之類,就是暖色調,像藍色,會給人帶來一種猶豫之感,就是冷色調。
色調是要不斷練習、比較,你才能發現它的微妙之處,它們之間的搭配更為講究,一副畫的多種色彩如何才能讓人感覺很舒服,這就需要經過大量的臨摹大師的作品,知道他們是如何運用色彩。
色彩是很講究主觀感受的,它沒有一定的搭配規則,像色綵排列同類色,你可以按照明度排列,也可以按照純度排列色相。
對比色指的就是對立的顏色,一般搭配起來在畫面中很跳,用於視覺中心的物體上,像紅對綠,藍對橙,黃對紫。視覺中心上亮部和暗部的對比都會運用到一些。
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玩出來的,不用太講究理論知識,憑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對平常事物的觀察,再經過大量的臨摹,對色彩的認知會逐漸加深的。
H. 色彩繪畫技巧
色彩繪畫技巧(通用5篇)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畫家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色彩的繪畫技巧,歡迎大家的閱讀。
色彩繪畫技巧 篇1
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寫生觀察不外乎整體和對比,所謂整體觀察就是彼此對照,區別不同,特別是用「同類對比法」最能照會到微妙的色彩變化,把相同或接近的色彩進行反復區別,找出色差,然後再分解調出。為了避免局部觀察物體,最好側身用餘光意會物體的色彩,從而避免「死盯」。觀察物體時可以上下左右,跳躍著對比觀察,這樣可以加強不同物體,不同方位的色彩的聯系與區別。另外,看一個物體時間久了,視覺容易疲勞,導致色彩感覺遲鈍,怎麼辦?你可以把頭部向肩膀歪一歪,改換一下視覺習慣,這時你又會對眼前物體的色彩感受變得新鮮,我用這種辦法讓許多學生找到了感覺。
從臨摹入門
臨摹優秀的范畫,從中可以學習表現技巧,感悟色彩魅力,通過臨摹可直接學到如何調色,如何用筆塑造形體,如何分辨色彩的冷暖和組織色調等等,並且還能進一步熟悉水粉顏料的性能和水粉畫的干濕技法。當然,對於初學色彩的學生,強制臨摹是茫然的,特別是在沒有任何色彩知識的情況下,盲目臨摹很枯燥。為了使學生對色彩畫有一個良好的興趣和開端,臨摹前應當先簡略地了解一點色彩基本知識和水粉畫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其次還應該明白臨摹的重要性,例如中國畫的學習,都是從臨摹開始的,有的國畫家甚至一生都不遺餘力地臨摹前人的作品,不斷地從前輩那裡吸取營養,來提高自己的表現能力。特別是國畫注重筆墨的要求,對水粉畫的用筆也是同樣適用的,這一點往往被許多任課教師所忽視,只強調色彩理論,而不注重用筆機趣,忽落了對畫面的形式美追求。臨摹時應當帶著問題,從理解入手,先看畫面是何類色調,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是綠色調還是紅色調;是深色調還是亮色調。從素描角度和冷暖角度逐一認識比較,何處最深,何處最亮。何處色彩鮮艷,何處色彩較灰。哪些屬於暖色哪些屬於冷色。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是如何變化的等等,然後在調每一筆色彩的時候不但要注意如何調准色彩,同時還要考慮如何用筆,是擺還是點,是濕還是干,是大筆觸還是小筆觸等等。做到胸有成竹,否則不求甚解,被動機械地照搬照抄不但進步緩慢而且降低興致,日久會失去對色彩的熱情,導致「望色興嘆」。
水的應用
做為水粉畫的調和劑,水是水粉畫、水彩畫和水墨畫等畫種不可缺少的主要媒介。雖然水粉畫也可以象油畫那樣採用干畫法和厚塗法,但還是有許多限制。沒有水就不能更好地發揮水粉顏料的性能。教水粉畫多年,我發現許多初學者之所以畫不好水粉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用好水,因為水的運用是幾乎貫徹做畫始終的。忽視了水的把握,也就忽視了基本方法的講究。建議你先准備一塊吸水性能較好的毛巾,為的是每次涮筆後在上面吸吸水,當然干畫法和濕畫法對水分多少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這里建議初學者不妨按以下步驟進行:開始調色前把筆在水桶里用力涮幾下(對初學者來說,最好把筆涮干凈),再用力甩三四下,之後開始調你要的色彩。調准後不要急於擺在畫面上,而是把含色的筆在水桶里輕輕地蘸上微量的清水,然後在調色板上。
調色的要求
對於初學者,有兩個難點令人困惑,一是面對靜物看不出色彩變化,二是看出顏色調不準色彩。我認為看不出色彩,不是色盲色弱,就是方法不對。看出顏色,調不出來很大程度是和經驗有關。教水粉畫十多年,我認為唯一不能教的就是調色,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的感覺不一樣,看出的色彩有差別;調色時種類的多少,比例的多少都可能制約著所調之色的准確與否。要想把看到的色彩調的比較准確,首先要把感受到的色彩進行歸納,看看它和哪種顏色更接近,區別在哪裡?然後進行分解,把看到的顏色最多分解成兩種色或三種色,不可太多,多了就容易臟,比較以下哪兩種或三種色最能配出你需要的顏色。接下來就要嘗試比例的分配,也許顏料量的比例是我們調色時最難把握的。比例不正確,調出的顏色不是傾向不對,就是過而不及。有學生常常問某一塊顏色怎麼調,例如畫黃蘋果的亮部,我告訴他,用白色加淡綠再加檸檬黃,可是等他調出來時可能缺少綠色傾向,或可能太生綠,也可能太粉氣,所有這些都說明調色的方法有時真的沒法教。只能憑自己的感覺。
塑造的`方法
也許每一個初學者都是從素描開始自己的繪畫歷程的,色彩和素描是相互聯系又彼此不同的繪畫兩個形式,當我們能看出一定色彩關系後,怎樣才能把一組靜物塑造的體感足,空間感強呢?如果沒有素描的專門聯系,色彩的塑造永遠都可能無從談起。所以,當我們面對一組靜物時,除了努力觀察,理性的素描處理能力是形體塑造的基本依據,當然我們不能為素描而素描,一味的強調明暗關系也許會失去色彩的意義。用顏色畫素描是水彩畫的大忌。怎樣塑造呢?可以用概括的方法對基本形體進行「三大面五調子」的分析,強調筆觸的獨立性,把一個物體歸納為有限的幾塊顏色,即塊面畫法。這樣,畫面就會層次分明,色彩簡潔明確,加上筆觸的變化,作品就顯得干凈利索,形體結實,具有很強的表現性。關於塊面的塑造方法,初學者可以多練習一些從明到暗的色階推移,來區分色彩的層次。
色彩繪畫技巧 篇2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1、色彩對比
兩種以上的色彩,以空間或時間關系相比較,能比較出明顯的差別,並產生比較作用,被稱為色彩對比。該想像分為兩大類:同時對比和連續對比。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2、色相對比
因色相之間的差別形成的對比。當主色相確定後,必須考慮其他色彩與主色相是什麼關系,要表現什麼內容及效果等,這樣才能增強其表現力。
將相同的橙色,放在紅色或黃色上,我們將會發現,在紅色上的橙色會有偏黃的感覺,因為橙色是由紅色和黃色調成的,當他和紅色並列時,相同的成份被調和而相異部份被增強,所以看起來比單獨時偏黃,以其他色彩比較也會有這種現象,我們稱為色名對比。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3、明度對比
將相同的色彩,放在黑色和白色上,比較色彩的感覺,會發現黑色上的色彩感覺比較亮,放在白色上的色彩感覺比較暗,明暗的對比效果非常強烈明顯,對配色結果產生的影響,明度差異很大的對比,會讓人有不安的感覺。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4、純度對比
一種顏色與另一種更鮮艷的顏色相比時,會感覺不太鮮明,但與不鮮艷的顏色相比時,則顯得鮮明,這種色彩的對比便稱為純度對比。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5、補色對比
將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等具有補色關系的色彩彼此並置,使色彩感覺更為鮮明,純度增加,稱為補色對比。(視覺的殘像現象明顯)。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6、冷暖對比
由於色彩感覺的冷暖差別而形成的色彩對比,稱為冷暖對比。(紅、橙、黃使人感覺溫暖;藍、藍綠、藍紫使人感覺寒冷;綠與紫介與其間),另外,色彩的冷暖對比還受明度與純度的影響,白光反射高而感覺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覺暖。
色彩繪畫技巧 篇3
1. 色相
指色彩的相貌或色彩的名稱。如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等,每個名稱代表具體的色相。在顏料中,每一類紅色,如大紅、深紅、朱紅、玫瑰紅、土紅、曙紅、桔紅等,是紅色類不同的色相。它們之間存在著色相近似與差別的關系。顏料經過復雜調合後,產生非常豐富的含灰復色。這些復色,比較難於全部定出它們確切的色相名稱。
2.明度
每個沒有調配或經過調配的色彩,都具有自己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明度。色彩中,明度最強的是白色,最弱的是黑色。黑白兩色稱絕色,又稱無彩色。任何顏色中如調入白色,必會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調入越多越明亮。調入黑色則情況相反。為提高或減弱某個色彩的明度,一般並不單純使用白與黑兩色;而是根據色彩的純度、冷暖等要求,用調入其他較明亮的色來提高明度,調入較暗的其他色來減弱明度。舉一簡單的例子:如紅色,要轉化為比紅色深而偏紫含灰的色彩,就得調入藍青一類比紅色深的顏料,調入黑色雖然可以使色彩變暗,但並不能出現偏紫的色相,因為黑白色是無彩色。
3. 純 度
純度是說明色質的名稱,也稱飽和度或彩度、鮮度。色彩的純度強弱,是指色相感覺明確或含糊、鮮艷或混濁的程度。高純度色相加白或黑,可以提高或減弱其明度,但都會降低它們的純度。如加人中性灰色,也會降低色相純度。在繪畫中,大都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色相的顏料調合的復色。根據色環的色綵排列,相鄰色相混合,純度基本不變(如紅黃相混合所得的橙色)。對比色相混合,最易降低純度,以至成為灰暗色彩。色彩的純度變化,可以產生豐富的強弱不同的色相,而且使色彩產生韻味與美感。
形象要素——指色彩面積的大小和形狀、在畫面上的位置和色彩表面的肌理等。這是畫家在繪畫創作中,根據表現主題的要求和形式美法則而創造的藝術形態因素。
心理要素——色彩冷暖、進退、輕重、脹縮、厚薄、動靜等。這是色彩的個性,對人的心理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感覺。
冷暖
冷暖即色性。這是心理因素對色彩產生的感覺。人們見到暖色(如紅、橙、黃等)一類色彩,會聯繫到陽光、火光、鮮血等景物,產生熱烈、歡樂、溫暖、開朗、活躍、恐怖等感情反應。見到冷色(如藍、青等)一類顏色,會使人聯想到海洋、月亮、冰雪、青山、綠水、藍天等景物,產生寧靜、清涼、深遠,悲哀等感情反應。在生活中,我國喜慶活動多用暖色調裝飾,以顯示熱烈歡快的氣氛。酷夏避暑,冷飲場所中的環境多用冷色調裝飾,使進入這環境的人們心理上產生涼爽的感覺。冷暖是溫度給人的感覺,怎麼會與視覺領域的色彩感覺相聯系?其實,色彩通過人的視覺感官,進而產生心理反應,這種反應顯示出色彩的感染力。日本色彩學家大智浩,曾通過實驗來證實這一色彩效應:將兩個車間的環境顏色,一個塗冷調的青灰色,另一個塗暖調的紅橙色。在客觀上,兩個場地的溫度是相同的,但車間中的工人主觀感受上的溫度有很大差異。在青灰色車間工作的人,在華氏59度時仍感到冷,但在紅橙色車間工作的人,在華氏52度時還不感到冷。由於車間環境色彩的差異,工人們感受的溫度竟有7度之差,其原因是冷暖不同色調的色彩環境刺激人的感官,產生了降低血液循環或加快血液循環的生理現象。十字路口的紅綠燈信號,紅燈使人產生警覺,綠燈使人產生安全的心理,也說明不同色彩在人們心中具有不同反應。衛生間熱水龍頭塗紅色標記,冷水龍頭塗藍色標記,則直接引發人們對冷熱的聯想心理。冷暖色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還可以用如下一些概念來表示。
冷色——陰影、透明、冷靜、鎮靜、稀薄、流動、遠、輕、濕、退、縮小……
暖色——陽光、不透明、熱烈、刺激、濃厚、固定、近、重、干、進、擴大……
冷暖色彩在心理上產生的種種相對的反應,說明具有復雜的表現力,但這種表現力並不是孤立的、絕對的,是需要與繪畫中的情節、形象等構圖中的種種其他因素相聯系、相結合而產生的。
色彩繪畫技巧 篇4
我們生活的世界中無論何時何地,都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色彩。人們在接觸這些色彩的時候,常常都會以為色彩是獨立的:天空是藍色的、植物是綠色的、而花朵是紅色的。但色彩就像是音符一樣,唯有一個個的音符才能共同譜出美妙的樂章。色彩亦是,實際上沒有一個色彩是獨立存在的、也沒有哪一種顏色本身是好看的顏色或是不好看的顏色。相反地,只有當色彩成為一組顏色組成中的其中一個的時候,我們才會說這個顏色在這里是協調或是不協調,適合或不適合。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1、色彩對比
兩種以上的色彩,以空間或時間關系相比較,能比較出明顯的差別,並產生比較作用,被稱為色彩對比。該想像分為兩大類:同時對比和連續對比。
繪畫色彩對比技巧2、色相對比
因色相之間的差別形成的對比。當主色相確定後,必須考慮其他色彩與主色相是什麼關系,要表現什麼內容及效果等,這樣才能增強其表現力。
將相同的橙色,放在紅色或黃色上,我們將會發現,在紅色上的橙色會有偏黃的感覺,因為橙色是由紅色和黃色調成的。
色彩繪畫技巧 篇5
色彩風景考試主要是測試美術高考生對自然景物的色彩感受能力、表現能力、物體的造型能力和空間表現能力等。近幾年來,我國美術院校色彩考試科目中,色彩風景出現得非常頻繁,有些省份近5年甚至達到80%。色彩風景考試通常是默寫的,一般色彩考試的要求包括造型准確、色彩關系准確、空間關系准確三個基本方面。只要訓練得法,色彩風景畫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取得很大的提高。
一、臨摹融匯寫生
臨摹和寫生都是色彩訓練的必經之路,對美術高考生來說沒有選擇,必須練習。但如何安排分配練習時間,使臨摹和寫生相互融會貫通,卻是很有講究的。
1、臨摹加快學習速度
臨摹就是向優秀的作品取經,向色彩高手偷師,是學習繪畫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是學習色彩的捷徑。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由教師來精心挑選高考內容相關的范畫,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認真學習作品的精華,加深對色彩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學習范畫成熟的表現手法、完美的藝術處理以及高雅的審美情趣。這樣的學習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加速學習的效果。
考生臨摹色彩風景可以分三步:初學色彩時通過臨摹了解大致的作畫步驟、空間造型和色調處理;中途可以對急需解決和掌握的個別物體或特定景色集中臨摹,學會特定景物的作畫方法;考前兩個月選擇高考可能出現主題作臨摹和默寫的組合練習。
2、風景寫生加深感受和理解
色彩風景寫生是訓練色彩感覺、把握色彩變化規律、感受自然界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其他訓練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變化無窮的復雜色彩世界是臨摹所無法替代的。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要對寫生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備,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使美術高考生有備而來。其次,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有系列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先易後難,培養學生用整體的眼光比較地觀察自然。再次,教師要通過美景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以美好的情感激發作畫熱情。教育學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獨特而真實的感受,才能創造性地再現自然美。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實景寫生,考生才能在考試中畫出色彩豐富而又和諧的高分作品。
二、以整體帶動局部
1、整體關系優先原則
「整體觀念」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是造型、結構不準,就是上調子時死摳局部,使局部與整體脫節。畫面的花、雜、亂,虛實關系處理不當,畫面色調不和諧都是整體與局部處理不當的結果。作畫要的是整體的最後效果,沒有整體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毫無意義。忽視整體的局部將最終造成全畫的失敗,優先照顧整體關系的局部將為畫面錦上添花。整體關系還應該特別注意色彩、形式、技法背後的風景畫的意境,更多地去品味、去認識它。每一塊色彩、每一個形式、每一種技法背後都有著一個鮮活的感覺,都代表著一種精神元素,都是一種生命語匯,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藝術的靈魂;掌握了它,我們就有了一種自己的、展現心靈內容的藝術「話語權」,同時也增加了自己作品得高分的幾率。訓練整體關系有方法和技巧可循,比如用風景照片叫學生作有取捨的構圖練習、畫16開小稿的色調練習等形式對訓練整體關系都很有幫助。
2、局部是整體的基石
雖說整體重於局部,但整體要由一個個的局部組成。局部景物的生動與否直接影響畫面效果。色彩風景畫要學會一些局部的畫法:學會畫房子,一般建築物要畫出體積關系,宜用干畫法,用筆肯定保留一些筆觸的效果會更有塊面感,還要注意早中晚不同光線和周圍環境色對牆面的影響。畫樹木要注意種類和形狀特徵,枝葉茂盛的樹以表現樹葉為主,注意樹冠的形態自然生動、明暗塊面有不同層次;枯樹則以表現它的主幹和枝條的形狀為主,尤其要注意一般枝乾的明暗變化都是上暗下亮。畫水面時注意 「水天一色」是水鄉風景畫中的一大特色,指水面反射了天空之色。而水面除了反射天空之色外,便是其水的固有色,只有靠近色彩,景物的倒影才會有其景物的顏色影響;水中的倒影在畫面表現為色彩和明暗對比弱,靜水的表現技巧常常先用垂直筆法表現倒影,然後用橫筆表現水紋:水紋的透視關系是近寬遠狹、近長遠短、近強遠弱。盪漾的水可以用小碎筆法橫拖出閃光的波紋。畫天空時一般接近山和物體的地方亮,遠離物體的地方暗。畫面局部還可以增添畫面整體的情調,如下面兩幅畫中的局部人物就使整幅畫作充滿了生活情趣,起到「以人點景」的作用。
三、以應試促進發展
1、應試是當前任務
對於廣大考生來說,應對眼前的美術院校招生考試是最緊迫的任務。應對考試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合理安排考前訓練。一般考前兩個月之前宜組織風景寫生,通過實景寫生豐富自己擅長的色系,提高組織畫面的能力。到了考前兩個月之內應該選擇水鄉風情、有房子和樹的田園風光、夕陽下的湖面等高考常見題材進行臨摹和默寫的組合強化練習。白天練習色彩,晚上安排素描課程,以達到最佳的進度。
其次對考試時間分配心中有數。拿到考題要安排10分鍾左右審題,認真思考畫面的構圖、色調、最終效果;構圖起稿10分鍾左右,確定遠、中、近景的位置關系和物體的大致輪廓。鋪大調子40至60分鍾左右,遵循由暗到亮、由主到次、由後到前的順序,迅速畫出畫面的主要調子和冷暖關系。深入塑造占考試時間的2/3左右,具體深入地表現景物的體積、空間、冷暖、主次等,使畫面有精彩的局部刻畫。調整階段30分鍾左右,應從全局的高度審視全畫,調整與整體不協調的地方。
再次做好考試的准備工作。准備材料要齊全充足,用自己習慣的畫筆,顏料要擠滿,檢查水桶是否漏水等。對一些基礎不扎實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帶兩盒顏料,其中的一盒裡放教師幫學生調好的顏料,把畫樹、房子、水面等常見景物的常用色每種調出不同變化的四五個層次顏色,學生可以在考試時直接上相應的顏色。
2、發展是長遠目標
考試是一時的目標,今後的發展是長遠的目標。想靠考前兩三個月突擊考上美術院校的念頭是很危險的,即使幸運地上了分數線,你的大學生涯也會非常辛苦的。所以願考生們在平時的色彩練習中盡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為將來大學學習和從事美術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