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顏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是光學的這塊內容。首先,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各種物體,是因為光的反射。光射到物體上然後發出反射光,反射光再射到人的眼睛裡,人就看到物體了。在一般情況下,入射光都是由光源發出的包含各種顏色的自然光,當這些光射到不同的物體上,物體對光的吸收和反射情況並不都相同,於是出現了顏色的差異。我們看到物體呈現白色,是因為物體將射到它上面的所有光都反射了,這些光疊加在一起是白色的,又射到我們眼睛裡,所以我們說,這個物體是白色的。而看到物體呈現黑色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黑色正好相反,物體將射到它上的所有光都吸收了,我們看不到從它上發出的任何反射光,所以認為它是黑色。舉個例子說吧:一個紅色的西紅柿,如果放在藍光下,會是什麼顏色呢?也許有的人會認為是紅光和藍光疊加在一起成的顏色,其實並不是,西紅柿這時會呈現黑色。我們平時看到它是紅色,是因為它只反射紅光,而其他光則都被吸收了(包括藍光),那麼放在藍光下,西紅柿將會把藍光吸收,就不再反射出任何光了,所以呈現黑色。其他的,物體呈現的各種顏色都是這樣的道理。 上述說的是光在反射後呈現不同的顏色,也就是光照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上這種情況。還有就是我們直接看到光源,光源呈現的顏色。這就跟其本身的性質有關,例如焰色反應等等。 不同顏色的光,本身的頻率不同,在相同介質中的波長也不同。
⑵ 為什麼萬物會有顏色,是什麼在影響物質的顏色,其微觀解釋又如何
選擇吸收性是物體呈現顏色的主要原因。例如,綠色玻璃是把入射的白色光和藍色光吸收掉,只剩下綠色光能夠透過去。帶色物體一般有體色(body color)和表面色(surface color)區分。大多數天然物質如顏料、花等的顏色都是在光入射物體內部成分不同而形成的,所以叫作體色,呈現體色物體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顏色是一樣的,還有一些物質,特別是金屬,對於某種顏色光的反射率特別強,於是被它們反射的光就呈現這種顏色,而有它們透射的光是這種顏色的互補色(某種顏色和它的互補色混合後是白色)。例如,被金黃薄膜反射的光呈現黃色,而由它們透射的光則是綠色。這類物體的顏色是由於物體表面的選擇反射而形成的,所以叫表面色。被不具有選擇反射性表面所反射的光仍呈現白色。例如,啤酒的泡沫呈現白色,而啤酒本身卻是深黃色。
⑶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顏色,顏料是怎樣來的
其實,顏色,有三原色,紅,黃藍,為三原色!原色,又稱為基色,即用以調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純度最高,最純凈、最鮮艷。可以調配出絕大多數色彩,而其他顏色不能調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分為兩類,
一類是色光三原色,另一類是顏料三原色。
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時,會產生其他顏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間系統中,有不同的原色組合。可以分為「疊加型」和「消減型」兩種系統。
術實踐證明,品紅加少量黃可以調出大紅(紅=M100+Y100),而大紅卻無法調出品紅;青加少量品紅可以得到藍(藍=C100+M100),而藍加白得到的卻是不鮮艷的青;用黃、品紅、青三色能調配出更多的顏色,而且純正並鮮艷。用青加黃調出的綠(綠=Y100+C100),比藍加黃調出的綠更加純正與鮮艷,而後者調出的卻較為灰暗;品紅加青調出的紫是很純正的(紫=C20+M80),而大紅加藍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從調配其他顏色的情況來看,都是以黃、品紅、青為其原色,色彩更為豐富、色光更為純正而鮮艷。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原色的定義出發,還是以實際應用的結果驗證都足以說明,美術教材仍把紅、黃、藍稱為三原色已經明顯過時了。
⑷ 色彩的產生過程
色彩知識色彩的產生 色彩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便已存在,在至今無法計數的歲月里,人們對色彩的領域所知和它所存在時空相比,實在微小的可憐。偉大的德國詩人、自然科學家和思想家歌德(1794-1832年)在其《關於色彩的學說》中寫道:「……我懂得,最終應該從本質方面來對待顏色,就如同對待物理現象一樣,如果你是想為了有益於藝術而去研究它們的話。」這段話表明,學習和研究色彩規律,對於藝術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學習和研究色彩必須建 立在堅實的素描造型基礎上。色彩是依附於形的,不依附於形的一堆色彩是不是能正確反映生活的。
色彩的產生和演變是有規律的,也是有科學根據的,-、人們生活在彩色的世界中,生活中的一切無不與色彩有關,對色彩的客觀存在都有直接的感受,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已成為普遍的現象;二、前人(科學家、藝術家)的創造為人們提供了系統研究色彩的理論和經驗; 三、現代科學、藝術、技術、材料的發展,新一代科學家、藝術家在色彩理論和藝術實踐上的不斷創新,為學習研究色彩提供了豐富的借鑒。 光與色彩的關系 在黑暗中,我們看不到周圍的形狀和色彩,這是因為沒有光線。如果在光線很好的情況下,有人卻看不清色彩,這或是因為視覺器官不正常(例如色盲),或是眼睛過度疲勞的緣故。在同一種光線條件下,我們會看到同一種景物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這是因為物體的表 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線與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會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發生,是光對人的視覺和大腦發生作用的結果,是一種視知覺。由此看來,需要經過光——眼——神經的過程才能見到色彩。
色彩是光的產物,沒有光便沒有色彩感覺,色彩的形成和光有最密切的關系――光是色之母,色是光之子,無光也就是無色。
光進入視覺通過以下三種形式:
光源光: 光源發出的色光直接進入視覺,像霓虹燈、飾燈、燭燈等的光線都可以直接進入視覺。
透射光:光源光穿過透明或半透明物體後再進入視覺的光線,稱為透射光,透射光的亮度和顏色取決於入射光穿過被透射物體之後所達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長特徵。
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進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線照射的情況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體都是該物體的反射光進入視覺所致。
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三原色又稱為三基色,它們具體是:紅(品紅)、黃(檸檬黃)、藍(湖藍)
間色:是指兩個不同的原色相混合所產生的另一個色,故稱第二次色,也稱間色。間色是指橙、綠、紫。
固有色:(灰)從視覺感覺的概念出發,人們習慣於把白色陽光下物體呈現的色彩效果稱為「固有色」。例如:綠色的草原、金黃色的麥浪,紅色的旗幟等。從色彩的光學原理知道,物體並不存在固定不變的顏色,而只有吸收某些色光和反射某種色光的特性,因這種特性而 顯現出的色彩稱為物體色,即固有色。有的物質最大量的反射光,便呈現「白」色,有的物質最大量地吸收光,便呈現「黑色」,有的物質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光,便呈現「灰色」。草原的綠色,是草原在白光下,吸收了紅、橙、黃、青、藍、紫等色光,而反射出綠光的 結果。 光源色:(明)光源色是指照射物體的光源的光色。色光中,光譜成分的變化,光色就要變化。太陽光一般是呈白色,但清晨的太陽光呈偏冷的紅色,黃昏時則呈偏暖的金黃色。月光呈青綠色,日光燈呈冷白色,白熾燈(鎢絲燈)呈橙黃色等,都體現了不同的光源色。
環境色:(暗)指一個物體的周圍物體所反射的光色,它體現在距離較近的物與物之間或某種大范圍內所形成的某種色彩環境。
色彩三要素
視覺所感知的一切色彩形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純度三種性質,這三種性質是色彩最基本的構成元素。
明度(價值,簡稱V)光線強時,感覺比較亮,光線若時感覺比較暗,色彩的明暗強度就是所謂的明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較明亮,而相對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較灰暗。
在無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為黑色,中間存在一個從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種純度色都有著自己的明度特徵。例如,黃色為明度最高的色,處於光譜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處於光譜的邊緣,一個彩色物體表面的光反射率 越大,對視覺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這一顏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較強的獨立性,它可以不帶任何色相的特徵而通過黑白灰的關系單獨呈現出來。色相與純度則必須依賴一定的明暗才能顯現,色彩一旦發生,明暗關系就會同時出現,在我們進行一幅素描的過程中,需要把對象的有彩色關系抽象為明暗色調,這就需要有對 明暗的敏銳判斷力。我們可以把這種抽象出來的明度關系看做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結構的關鍵。
色相即色名(色彩,簡稱為H)是區分色彩的名稱,也就是色彩的名子,就如同人的姓名一般,用來辨別不同的人。
在可見光譜上,人的視覺能感受到紅、橙、黃、綠、藍、紫這些不同特徵的色彩,人們給這些可以相互區別的色定出名稱,當我們稱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稱時,就會有一個特定的色彩印象,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於色彩具有這種具體相貌的特徵,我們才能感受到一個五 彩繽紛的世界。
如果說明度是色彩隱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華美肌膚。色相體現著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靈魂。
純度即彩度(濃度,簡稱C)指的是色彩的鮮艷程度,它取決於一處顏色的波長單一程度。我們的視覺能辨認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鮮艷度,比如綠色,當它混入了白色時,雖然仍舊具有綠色相的特徵,但它的鮮艷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為淡綠色;當它 混入黑色時,鮮艷度了降低了,明度變暗了,成為暗綠色;當混入與綠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時,它的明度沒有改變,純度降低了,成為灰綠色。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純度也不相等,例如純度最高的色是紅色,黃色純度也較高,但綠色就不同了,它的純度幾乎才達到紅色的一半左右。
在人的視覺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圍內,絕大部分是非高純度的色,也就是說,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純度的變化,才使色彩顯得極其豐富。
純度體現了色彩內向的品格。同一個色相,即使純度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也會立即帶來色彩性格的變化。
色彩及心理
當我們看到不同的顏色時,心理會受到不同顏色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色彩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它只是一種物理現象。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色彩的世界裡,積累了許多視覺經驗,一旦知覺經驗與外來色彩刺激發生一定的呼應,就會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種情緒。這種變化雖然因 人而異,但大多會有下列心理反應。
一、紅色的色感溫暖,性格剛烈而外向,是一種對人刺激性很強的色。紅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興奮、激動、緊張、沖動、還是一種容易造成人視覺疲勞的色。
1、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黃,會使其熱力強盛,趨於躁動、不安。
2、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藍,會使其熱性減弱,趨於文雅、柔和。
3、在紅色中加入少量的黑,會使其性格變的沉穩,趨於厚重、朴實。
4、在紅中加入少量的白,會使其性格變的溫柔,趨於含蓄、羞澀、嬌嫩。
二、黃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擴張和不安寧的視覺印象。黃色是各種色彩中,最為嬌氣的一種色。只要在純黃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會發生較大程度的變化。
1、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藍,會使其轉化為一種鮮嫩的綠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隨之消失,趨於一種平和、潮潤的感覺。
2、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紅,則具有明顯的橙色感覺,其性格也會從冷漠、高傲轉化為一種有分寸感的熱情、溫暖。
3、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變化最大,成為一種具有明顯橄欖綠的復色印象。其色性也變的成熟、隨和。
4、 在黃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變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趨於含蓄,易於接近。
三、藍色的色感冷嘲熱諷,性格朴實而內向,是一種有助於人頭腦冷嘲熱諷靜的色。藍色的朴實、內向性格,常為那些性格活躍、具有較強擴張力的色彩,提供一個深遠、廣埔、平靜的空間,成為襯托活躍色彩的友善而謙虛的朋友。藍色還是一種在淡化後仍然似能保持較強 個性的色。如果在藍色中分別加入少量的紅、黃、黑、橙、白等色,均不會對藍色的性格構成較明顯的影響力。
1、 如果在橙色中黃的成份較多,其性格趨於甜美、亮麗、芳香。
2、 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覺趨於焦躁、無力。
四、綠色是具有黃色和藍色兩種成份的色。在綠色中,將黃色的擴張感和藍色的收縮感相中庸,將黃色的溫暖感與藍色的寒冷感相抵消。這樣使得綠色的性格最為平和、安穩。是一種柔順、恬靜、潢足、優美的色。
1、 在綠色中黃的成份較多時,其性格就趨於活潑、友善,具有幼稚性。
2、 在綠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趨於莊重、老練、成熟。
3、 在綠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趨於潔凈、清爽、鮮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給人一種沉悶、神秘的感覺。
1、 在紫色中紅的成份較多時,其知覺具有壓抑感、威脅感。
2、 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覺就趨於沉悶、傷感、恐怖。
3、 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悶的性格消失,變得優雅、嬌氣,並充滿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實、純潔、快樂。白色具有聖潔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會影響其純潔性,使其性格變的含蓄。
1、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紅,就成為淡淡的粉色,鮮嫩而充滿誘惑。
2、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黃,則成為一種乳黃色,給人一種香膩的印象。
3、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藍,給人感覺清冷、潔凈。
4、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種乾燥的氣氛。
5、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綠,給人一種稚嫩、柔和的感覺。
6、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誘導人聯想到淡淡的芳香。
顏色模式 我們使用的計算機是通過數字化方式定義顏色特性的,通過不同的色彩模式顯示圖像,比較常用的色彩模式有RGB模式(R:紅色、G:綠色、B:藍色),CMYK模式(C:青色、M:品紅色、Y:黃色、K:黑色)、Lab模式、Crayscale灰度模式、B itmap(點陣圖)模式。
RGB模式:RGB模式是基於自然界中3種基色光的混合原理,將紅(R)、綠(G)、藍(B)3種基色按照從0(黑色)到255(白色)的亮度值在每個色階中分配,從而指定其色彩。當不同亮度的基色混合後,便會產生出256X256X256種顏色,約為1 670萬種。例如:一種明亮的紅色其各項數值可能是R=246、G=20、B=50。當3種基色的亮度值相等時,產生灰色;當3種亮度值都為255時,產生純白色;當3種基色亮度值都為0時,產生純黑色。三種色光混合生成的顏色一般比原來的顏色亮度值高, 所以RGB模式又被稱為色光加色法。
CMYK模式:是一種印刷模式,其中四個字母分別指青(CYAN)、品紅(Megenta)、黃(Yellow)、黑(Black),在印刷中代表四種顏色的油墨。CMYK模式和RGB模式是使用不同的色彩原理進行定義的。在RGB模式中由光源發出的色光 混合生成顏色,而在CMYK模式中由光線照到不同比例青、品紅、黃、黑油墨的紙上,部分光譜被吸收後,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產生的顏色。由於青、品紅、黃、黑在混合成色時,隨著青、品紅、黃、黑四種成分的增多,反射到人眼中的光會越來越少,光線的亮度會越來越 低,所以CMYK模式產生顏色的方法又被稱為色光減色法。
LAB模式:LAB模式的原型是由CIE協會在1931所制定的一個衡量顏色的標准,1976被重新定義並命名為CIE Lab。此模式解決了由於使用不同的顯示器或列印設備所造成的顏色復制的差異。也就是說,它不依賴於設備。
Lab模式是以一個亮度分量L及兩個顏色分量a與b來表示顏色的。其中L表示亮度,取值范圍0-100,a分量表示由綠色到紅色的光譜變化,b分量表示由藍色到黃色的光譜變化,a和b的取值范圍是-120~120.
Lab模式所包含的顏色范圍最廣,而且包含所有RGB和CMYK中的顏色。CMYK模式所包括的色彩最少,有些在屏幕上看到的顏色在印刷品上卻無法實現。
⑸ 色彩是如何產生的
色彩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對光的視覺效應。人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比如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有時人們也將物質產生不同顏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稱為顏色。
電磁波的波長和強度可以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長范圍內(約312.30納米至745.40納米),它被稱為可見光,有時也被簡稱為光。
假如我們將一個光源各個波長的強度列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獲得這個光源的光譜。一個物體的光譜決定這個物體的光學特性,包括它的顏色。不同的光譜可以被人接收為同一個顏色。
(5)顏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形成的擴展閱讀:
分類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還原出本來的顏色。原色只有三種,色光三原色為紅、綠、藍,顏料三原色為品紅(明亮的玫紅)、黃、青(湖藍)。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時相加得白色光。
2、間色:由兩個原色混合得間色。間色也只有三種:色光三間為品紅、黃、青(湖藍),有些彩色攝影書上稱為「補色」,是指色環上的互補關系。顏料三原色即橙、綠、紫,也稱第二次色。必須指出的是色光三間色恰好是顏料的三原色。
3、復色:顏料的兩個間色或一種原色和其對應的間色(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相混合得復色,亦稱第三次色。復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間的比例不等,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紅灰、黃灰、綠灰等(此處表示列舉省略)灰調色。
⑹ 顏色是怎樣誕生的誰給顏色定的名稱
顏色的產生
人的視覺器官(眼睛)有感覺外界物體的形象,光和顏色的功能.人的色覺可以分辨數千種顏色.
人類一直生活在太陽光下,但過去的人不了解太陽光是什麽.直到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讓一小束太陽光透過三棱鏡投射到白色螢幕上,出現了一個彩虹似的色帶,而且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次序排列.這個按不同波長依次排列的色帶,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光譜帶.有了太陽光的照射,才有被人眼看到的顏色.在黑暗中是無顏色可言的.
光,是一種能對人眼視覺神經起刺激作用的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波長范圍很廣,可見光的波長范圍一般是指380nm(納米)到780nrn,稱為可見光譜.小於380nm波長的稱為紫外輻射,大於780nm波長的稱為紅外輻射.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不同波長的輻射使人們感覺到不同顏色,一般來說,700nm為紅色,580nm為黃色,510nm為綠色,470nm為藍色,400nm為紫色.
顏色從產生的原理講,可分為光源色和物體色兩大類.
一,光源色
二,物體色
光源色:如太陽光,星光,各類燈光,熒光和磷光等,它們自身會發光.鎢絲燈,油燈或燭光等的光譜以長波為主,發光色帶紅黃色調,被它們照明的物體會泛紅,有暖洋洋的感覺;弧光燈或其他冷色光源則以短波光為主,被它們照明的物體表面會染上藍綠色調,使人感覺清涼.
太陽光是永恆的自發光源,它照亮大地,具有最豐富的光譜成份.每天從太陽升起到落下的變化過程,不僅使人們感覺冷暖不同,而且太陽的光色也在不斷地變化.太陽光習慣上被稱為白光,我們已經知道它是由多光譜混合組成的復色光.
物體色:除了上面所說的光源色之外,其他的都屬於物體色.物體色的特點可分為三項.
物體色之一
1.如果沒有光照就沒有顏色,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呈現不同的顏色.如一塊白布,在日光下是白色的,在紅光下它就顯為紅色,用藍光照射下則是藍色的.
物體色之二
2.當光照到一個物體上後,一部分光會被這個物體反射(或透射),而另一部分光進入物體被吸收.根據被物體表面反射(或透射)的這部分光的特性,又有了反射色和透射色之分,它決定了我們看到的物體顏色.所以物體表面的特性是決定它的顏色的重要因素,例如,眼鏡鏡片的顏色就改變了透過它的太陽光色.
物體色之三
3.物體表面對光的反射,往往與照射光的特點或角度有關.光束從什麽角度照射,眼睛從什麽角度觀看,都會影響到所看到的顏色.
光和物體也是客觀存在的,那麽人眼又如何能夠看到這色彩繽紛的世界呢 原來,人眼中的瞳孔,好似照相機中的光圈,可以調節進入人眼內的光線量.又由於人眼的透鏡作用,使外來物體的光線呈現在視網膜上.視網膜在眼球壁的內層,它是眼球的感光部分.是一個透明薄膜,其中有視覺感光細胞—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在視網膜中央有一個特別密集的錐體細胞區域.它是黃色的,故稱為黃斑,直徑約為2~3毫米.黃斑中央有一個小凹,叫中央窩,是視覺最敏感的所在.錐體細胞能夠分辨顏色和物體的細節,桿體細胞適合於弱光視覺,但不能分辨顏色和細節,它們在接受光色刺激後,將這個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經過傳遞最後傳到大腦枕葉皮層的高級視覺中樞,人就產生了物體的大小,形狀和顏色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人,由於民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疲勞狀況及職業等因素的不同,對顏色感覺會略有差別.
總之,光的存在,物體的表面特性和人眼的視覺功能,是形成顏色的必要因素.
⑺ 世界上的顏色是怎麼樣形成的
知識點:色彩是人類通過眼、腦和生活經驗所產生的對光的一種視覺效應。
我們生活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每天睜眼就能看到一個彩色的世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顏色都是從何而來的呢?也許你會問,光有顏色嗎?你還記得牛頓的那個三棱鏡實驗嗎?他成功的把陽光分解成了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種顏色。那麼自然界這些豐富多彩的顏色我們人眼又是如何感知的呢?
當光線照射到物體時,通過人眼視網膜上細胞的幫助,視覺神經就會對其產生反應,即物體反射的光會作用於眼睛。不同顏色的光的波長不同,射到視網膜上後產生的神經沖動也就不同,當神經沖動傳輸到大腦後會被記錄下來,在對這些形形色色的神經沖動加以分析記憶後,腦海中就會呈現出這個五彩的世界。
鑒於色彩充斥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如果可以研究清楚其作用就可以加以利用來造福人類。科學家對色彩和人的心理情緒進行研究發現,色彩的確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影響。
首先談談代表著吉祥、喜慶、熱烈和奔放的紅。研究發現:紅光的照射會使人們的腦電波和皮膚電活動發生變化,造成的影響是人們的聽覺感受性下降,但是握力會增加。表現在生活上是:在紅光下,人們工作時反應速度會增快,但是工作效率會下降很多。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台(ID:kxylydt)
⑻ 顏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顏色是不同波長的可見光的光線對人體構成的刺激,產生不同的感覺。
⑼ 顏色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們周圍,各種各樣的物質都具有一定的顏色,黃色的土壤,綠色的樹林,紅色的血液,藍色的海洋……不同顏色的各種物質,組成了這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不難想像,沒有顏色,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呆滯死板;沒有顏色,我們的生活也將會多麼枯燥無味!顏色,不僅裝飾了地球、宇宙;顏色,同時也給予我們人類無限生機,無窮快樂! 顏色不僅裝飾著整個世界,而且用途越來越廣泛。 人類—開始,就已注意對顏色的應用。例如,我國古代的漆畫、瓷器等.就是我們祖先巧妙運用色彩的很好例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常藉助顏色以區分各種物體。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穿的衣服不僅要能保暖,而且要漂亮;人們飲食也不再只局限於溫飽,而要求色、香、味俱全,即不僅要好吃,還要好看,等等這些,顏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化學中,還常根據物質顏色深淺來確定物質含量的多少;生物化學家常藉助於顏色進行組織研究;葯物學家則利用顏色鑒別葯物,一種被稱為高溫塗料的構料可以 通過受熱後發生顏色變化來指示物質表面的溫度,彩色電影,彩色電視,彩色攝影,彩色印刷等等,更是顏色的廣闊舞台。顏色與人關系這么密切,可是,面對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顏色的物質,如果有誰問:物質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物質的顏色是怎樣產生的?物質的顏色與某結構有何關系?這些卻都不容易解釋。 顏色這個問題似乎很簡單,但真正要弄懂其本質還需要許多方面的知識。顏色是由人的視覺得到的,因此只有在光照情況下,物質的顏色才能為肉眼所見,如果在沒有光線的密閉的暗室中,在漆黑的夜裡,物體的顏色是看不見的。 所以,顏色與光是密不可分的,顏色是光和眼睛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光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不會陌生,但認清光的本性也只是不久的事情。 隨著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光是一種可以引起視覺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電磁波,既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在整個電磁波譜中,波長范圍只有很窄的一段才能引起視覺稱為光(可見光),一般來說,可見光波長范圍大約為400~800nm(1nm=10-9m).光的波長不同,就會引起不同的視覺,即感覺到不同的顏色。只有一種波長的光稱為單色光,由具有不同波長的單色光組成的光稱為復合光。 ?? 日常見的白光就是一種由多種波長的光混合而成。每種顏色 的光都有一定的波長范圍,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大,范圍620 760nm,紫光最短,范圍400 430nm。不同波長的光能量不同,波長越大,能量越小。 另外,將兩種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也可得到白光,這兩種顏色就稱為互補色。如藍光和黃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因此藍色的補色為黃色。互補色可用一個顏色環表示,環上任何一個顏色的互補色即為該扇形對頂的另一扇形所對應的顏色。 兩種或多種色光混合,可以得到另一種色光。如左面顏環上任何一種色光都可用其相鄰兩側的兩種單色光混合而製得出來。典型的是黃光可由紅光和綠光合成。這一種現象被利用在彩色電視屏幕上,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屏幕上黃色畫面是由數百個緊密相間的紅色和綠色斑點組成。當觀眾接受了從熒光屏上發射出的紅光和綠光後,在眼睛中混合,兩種有色光疊加,產生了黃色的感覺。事實上,彩電中各種各樣的顏色都是由紅、綠、藍三種基本顏色混合而成。 自然界很少有純的單色光,我們周圍接觸到的大多數顏色大多是通過減色混合過程產生的。我們已經知道,一對互為補色的光混合後給人白色感覺。反過來,如果在白光中除去一種補色,則可以觀察到另一種補色,例如日光(白光),如果讓它通過一個濾色片,除去藍綠光,眼睛觀察到的將是紅光。這種從白光中除去部分色光,得到另一種色光的過程即為減色混合o 物質之所以呈現出某種顏色,一般是由於物質有選擇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種波長的光,從而呈現出與之互補的那種光的顏色。例如硫酸銅因吸收白光中的黃光而呈現藍色,高錳酸鉀因吸收白光中的綠光而呈現紫色。如果白光照到物體上無任何色光被吸收,我們看其為白色,反之,如果入射光全被吸收,則物質為黑色。 物質呈現不同顏色是由於對不同波長的光吸收,反射程度不同。那物質為什麼又能選擇性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長的光呢?這主要就與組成該物質的分子、離子的內部結構有關系。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有許多能量不同但有個確定值的狀態,電子可以從一種狀態跳到另一種狀態,在跳躍的過程中 同時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或者釋放出一定的能量。這一能量可以以光的形式提供(吸收)或輻射出來(放出)。 不僅原子,物質的分子或離子也有這種類似的確定的能量狀態,分子中電子可在不同狀態間躍遷,引起對光的吸收或輻射。物質吸收光後主要就是發生這種躍遷。 由於各種物質分子的能量狀態不同,因而對可見光中不同波長的光吸收便不同,這種差異,便直接決定著物質的顏色。 簡單地說,物質之所以能呈現各種不同的顏色,就是因為物質在光源(太陽光或其他燈光)提供的能量作用下,構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