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們可還喜歡古裝劇中的綠色服裝可知古代是如何染色的呢
鮮艷多彩的顏色會給人帶來很大的視覺沖擊,用色彩來裝飾自身是人類最沖動、最原始的本能。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色彩的多樣性總是很受歡迎的,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中似乎有一個特點,只要是壞人(對於主角而言的壞)總會穿上綠色的衣服,那麼有沒有人想要知道在古時候,綠色的衣服是怎麼染色的呢?
首先,古人染衣服,最早是用礦物顏料,注意,我說的是「顏料」,而非「染料」,因為只有水溶性的有色有機物才能稱之為染料,而另外一些有色有機物,它們雖然是有機物,但是不是溶於水的,這些只能叫做顏料。礦物顏料其實就是礦石粉,就好比那些含有硫酸銅成分的孔雀石,它們就是藍色、綠色布料的主要顏料,注意這里的古人,大多說的是新石器時代的古人。
到了周代以後,植物染料才逐漸得到普及,但是當時朝中也未曾設立專門掌管染料的官職,就是俗話說的國家公務員啦,但是確實在這個階段就已經有了綠色植物染料了。當然,最常見的還是大家中所周知的將黃色和藍色混合起來變成綠色,就好像至今還在民族工藝品中應用的扎染、蠟染布料的靛藍色,加上石榴皮(櫟皮黃素)、或者梔子花(梔子黃素)、再或者黃檗(小檗鹼)這些黃色植物染料混合到一起,這樣就染成了綠色,當然也可以通過任何一種黃色植物染料,去絡合銅離子,利用銅離子的藍色+黃色,從而形成大家喜愛的綠色。
但是說道單獨的一種綠色染料,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凍綠了,凍綠是一種鼠李科植物,說道鼠李科植物,一般人大概還不了解或是不知道,但是呢,說到大棗的話大家就都知道了,大棗就屬於鼠李科植物,鼠李中的色素成分有鼠李寧和甲基鼠李素,可以直接當成染料來給棉和絲綢染色。當然,既然是天然色素,其化學成分中肯定存在著一定的絡合基因,比如—OH等,所以呢,凍綠也可以用來金屬媒染劑媒染,比如使用硫酸銅,利用其中的銅離子絡合染料色素,可以得到更加艷麗的翠綠色。所以,《本草綱目》雲:「鼠李生道路邊,其實附枝如穗,人采其嫩者,取汁刷染綠色」。
原來鮮艷的綠色衣物是這樣來的呀,看來中華民族人民的智慧還是不容小覷的嘛,有多少人喜歡綠色呢?喜不喜歡這些穿著綠色古裝的女星呢?
B. 古代中國怎樣染衣服使之不掉色
中國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天然染色中使用植物染料為最多,用途也最為普遍。如樹皮、樹根、枝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葯、茶葉等很多都可以用來染色。礦物類染料,如硃砂、赭石、石青等,動物染料,如胭脂蟲,紫膠蟲、墨魚汁等。
遠在周朝就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多次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宋應星.《天工開物》:「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能制靛的藍草有好多種,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藍,後來逐漸發現了蓼藍、馬藍、木藍、莧藍等諸種可以制靛之藍。
赤色,中國古代將原色的紅稱為赤色,而稱橙紅色為紅色。中國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有用硃砂(硫化汞)。用它們染色,牢度較差。周代開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染出紅色。漢代起,大規模種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紅而是暗土紅色,後世逐漸發明了紅花染色技術,得到了鮮艷的正紅。
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的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後,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來便成為皇帝的服色。宋代以後皇帝專用的黃袍,既由此演變而來。
黑色,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 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柏葉等。中國自周朝開始採用,直至近代,才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後,再經過套染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間se。
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現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保留這樣的技藝。並且這些顏色是不會褪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