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不好好吃飯的「熊孩子」怎麼治
4.不好好吃飯的「熊孩子」怎麼治?
不懂愛,愛變害;不懂害,害當愛;不懂愛,愛變態;不懂害,害更害!
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父母很著急,擔心孩子營養攝入不足,影響孩子身體 健康 。這時,媽媽追在孩子屁股後邊給孩子喂飯,家裡的老人更是按不住自己的焦慮,一定要親自一口一口地喂,感覺這樣才會心裡踏實、放心,並且認定這是在愛孩子,為孩子好。
然而,我們給孩子喂飯的次數越多,孩子反而越不想吃飯。這是因為在一次次被動接受食物的過程中,破壞了孩子主動攝取食物的胃口,孩子也就無法體驗到進食的快樂。試想,我們成人如果在飯桌上總是被別人過度熱情地關照,被強迫著吃下大塊的肉和魚時,我們就處於被動進食的狀態,這種被迫狀態會讓我們不想吃飯,甚至拒絕進食,愛就變成了害。其實,愛只有讓對方感到舒適才是真正的愛。
吃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原本是享受 美食 的過程,是愉快而幸福的。而被人強迫吃飯時, 美食 就會變成一種負擔,讓我們心裡產生較大的壓力和不快。如果我們每天都被別人這樣過分地「關照」,我們是不是也會慢慢對飯菜失去吃的興趣? 所以, 我們要學會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置換在孩子的角色當中,從而體諒和理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吃飯。
「吃」是人的本能,感覺餓了,吃了食物才會舒服。孩子吃飯的興趣如果沒有被破壞,他們自然有吃的意願。作為家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是什麼,才能有的放矢解決孩子吃飯的問題。
(1)飯菜不合胃口
有個笑話說:「爸爸媽媽為什麼不挑食?那是因為他們購買的都是自己喜歡的食物。」生活中我們的確很少關注孩子的喜好,經常買一些自己喜歡的食材,誤以為孩子也會喜歡,或者完全從營養的角度出發,認為這些菜是必需的,而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喜好。
(2) 抗拒陌生食物
有的孩子對初次嘗試的蔬菜和食物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抗拒,接受起來需要一個相對的適應期。比如第一次吃某種食物覺得味覺很陌生,感覺很難吃或不想吃,他們可能連嘗試都沒有就直接拒絕。如果第二次再讓孩子吃可能會比第一次的感覺好一些,特別是那些體驗豐富的孩子感受會更深。我們要給孩子嘗試和適應的過程,時間久了,他們自然會慢慢接受新的食物的味道,並且喜歡上這種食物。父母需要避免孩子一兩次不想吃,就不再給孩子吃某種食物。
(3)身體不適(生病)
孩子生病後本來胃口就不佳,再加上活動較少,胃腸蠕動緩慢,就會不想吃飯。這時可以給孩子准備一些清淡的食物,孩子願意吃多少由他自己選擇,不要逼迫孩子吃。待體能完全恢復後,父母再適當對飲食進行調整,引起孩子吃飯的慾望。
(4)情緒不好
如果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他們很不開心的時候,就會失去對食物的關注和興趣,成年人也會經常有這樣的感受。這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只有孩子處於開心快樂的狀態,他才會被食物的美味深深地吸引。因此,啟發和聆聽孩子的表達很關鍵,他們的情緒需要被理解和釋放。
除此之外,解決孩子吃飯的問題還有一些小妙招:
(1)適當運動
孩子需要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在外面奔跑和玩耍,在活動中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在玩要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孩子吸收到新鮮的空氣,也會讓他們交到朋友,晚上睡眠質量自然就會得到改善。正所謂白天玩得好,自然三餐吃得好,晚上睡得香。
(2)讓孩子全程參與 美食 製作過程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喜歡吃什麼,然後帶上孩子一起去采購食材,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還可以教會孩子認識各種食物,讓孩子親自參與選擇自已喜歡的食物。在營養均衡的基礎上合理搭配,選擇性地購買。當食材買回來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一起來廚房進行製作,比如讓孩同時也會覺得很好玩,從而帶動孩子吃飯的興趣。一旦孩子擁有了自主性,他們會更有興趣和胃口吃飯。
(3)播放固定音樂
孩子吃飯之前,我們可以播放固定的輕快音樂,並給孩子提供他喜歡的精美餐具,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用餐。當孩子有美好的感覺和體驗的時候,他們通常胃口較好。
(4)減少吃飯的壓力
每次吃飯最最好讓孩子自己盛飯,吃得多也不進行過多的表揚和關注,減少孩子在用餐時的壓力,還孩子一個自由攝食的良好氛圍。通常孩子精神和身體放鬆下來來後,他們會吃得更香。
(5)給孩子定規矩
和孩子約定,每次吃飯時不能玩玩具、看電視等,並限定吃飯的具體時長和要求。比如約定晚餐時間大約40分鍾,快到結束時間的時候,家長就要提前10分鍾進行提醒,告訴孩子吃不完就不能再吃了。但由此可能會導致餓肚子,而且在下一餐之前除了喝水,不能吃其他任何食物,所以要將後果提前告知孩子。如果經過家長提醒,孩子繼續慢慢磨蹭,那時就要說到做到,毫不猶豫地收拾碗筷,並嚴格遵守先前的約定——不給其他食物吃。這樣做的目的是引起孩子的重視,讓孩子懂得家長說話算數。也許孩子在晚上睡覺前會喊餓,那時要避免嘲笑和諷刺孩子;「該吃的時候你不好好吃,現在餓了吧!」 如果我們這樣說,孩子會非常生氣和反感,並不能促進他們吸取教訓,珍惜下次吃飯的機會。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餓,不好受,明天早上可以多吃一點兒,現在可以早點兒上床睡覺,或許會感覺好受些。」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體諒和理解,下次吃飯時他就會珍惜機會,主動把控時間,盡量多吃一點兒,避免再餓肚子。所以,理性地愛孩子,愛才不會變成害人害己。懂得愛孩子,是父母需要學習並有待提高的功課。
最重要的關鍵點是,父母要能夠「狠他」讓孩子體驗自己選擇的後果。孩子知道父母說到做到之後,日後自舍有調鰲的能力。父母要信任孩子有這個轉變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這幔改變。
2. 有個不愛吃飯的熊孩子,你能怎麼辦
恐怕,沒幾個麻麻能拍著胸脯說,
我家孩子從來沒有不愛吃飯或是挑食的時候!
反正,PO主是每天都要為這個事兒煩心啊~
遇到不好好吃飯,還愛挑食的熊孩子該怎麼辦?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辣媽「毛豆媽」的個人實戰經驗,看看她是如何對付挑食的熊孩子的——從加了輔食開始,媽媽們擔心的問題就從「奶不夠怎麼辦」,變成「寶寶不愛吃飯、挑食怎麼辦」。我家毛豆2歲了,我們也經歷過某種食物不愛吃、厭食挑食偏食等問題,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我的個人經驗。
我是個只會做家常菜的普通媽媽,不會把寶寶的食材弄得像有情調的藝術品,像把青菜做成小草,把胡蘿卜刻成花朵等。達人媽媽曬的花式兒童餐,只讓我覺得廚藝被深深碾壓。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都是大眾的、實在的、實用的經驗,同時也會跟大家澄清一些喂養誤區。
寶寶為什麼要挑食?
1.大人偏食的影響
家人如果有對某種食物的偏好,寶寶可能受偏食意識的影響而加以模仿。例如,父母都認為牛肉營養又好吃,寶寶就不太可能對牛肉產生反感,他會很願意接受這種食品。而有的父母自己不喜歡吃青菜,也就很少在家裡做這種菜,寶寶就不喜歡吃。
這點我深有體會。奶奶是南方人,餐餐有青菜,而且總誇青菜多健康,毛豆聽著大人們的品頭論足,對青菜也毫不抗拒。自從北方人姥姥來了以後,更喜歡吃豆腐、雜糧類,不太想著買青菜吃,毛豆培養起來對綠葉青菜的熱愛就慢慢消逝了。
言傳身教這四個字,用在寶寶不挑食上也很合適。寶寶的飲食習慣需要大人來建立。大人首先就要做到營養均衡、吃的多樣化,寶寶才會樂於接受不同的食物。
2.缺乏運動
有的寶寶一天到晚總是喜靜不喜動,能量消耗得少,就會總覺得肚子還飽著,不想吃飯。運動和飢餓感才是最好的助餐劑。
要是寶寶吃的挑挑撿撿,出去瘋跑一圈,回來保准大口大口吃。
3.寶寶也看「顏值」
首先,不要把過多的飯一下子放在寶寶面前,會給他造成壓力,試想,如果我們面前放了一塊和臉差不多大的漢堡,估計我們也沒有食慾。
其次,把食物做的小巧一點,方便寶寶握在手裡,更有掌控感會讓寶寶喜歡吃。我曾研究過,為什麼小餅干、巧克力棒等超市零食受寶寶歡迎?原因之一是:小巧、好抓握、方便入嘴。所以,我們可以把飯做成小包子、小餃子、壽司卷,或者把食物切成小段,寶寶會更喜歡。
下面我們就讓理論落地,
談談最具體的解決辦法。
不愛吃肉怎麼辦
1.做成肉泥,做粥和餡吃
可把各種肉或肝臟剁成肉末、肝泥,給寶寶做肉末粥、肝泥粥、餃子、餛飩、包子等。自製肝泥如果味道不好,加成品肉泥也沒關系。
2.把肉跟他喜歡吃的東西放一起
毛豆有一陣不喜歡吃肉,我很著急,瘦肉是含鐵佳品,長期不吃瘦肉容易貧血。後來我想到毛豆喜歡吃豆腐和青筍,那就把豬肉剁碎做成肉末豆腐,或者做成青筍肉絲面,有肉有菜一起讓他吃下去,問題就解決了。
3.寶寶總吃泥狀食物,導致咀嚼能力下降,不愛吃肉
肉都是帶紋理的,紅肉更不好嚼,我們一方面需要把肉剁碎或切絲,方便寶寶吃,另一方面也要反思:加輔食時候是否過分依賴泥狀食物?很多老人喜歡把孩子的食物打的細細的,但其實10~12月的寶寶就可以嘗試碎狀食物,如碎菜、水果條、饅頭等,如果這時候仍然只吃泥狀食物,導致將來不喜歡需要嚼的食物,為以後挑食埋下隱患。
及時根據寶寶的咀嚼能力,為寶寶選擇一些粗放的塊狀食物,如蒸紅薯、煮成小朵的西蘭花、去核的紅棗肉。他以後接受肉會更容易。不愛吃菜怎麼辦
1.瞞天過海
將青菜切碎煮粥。或者放在小餛飩、餃子、包子、蛋餅裡面。像我家的解決辦法是:把薺菜放在餛飩里做成豬肉薺菜餛飩、把西葫蘆擦成絲做成西葫蘆蛋餅,香菇包進餃子里做成三鮮小餃子,青菜味道被遮住了,寶寶吃不出來,就糊弄成功了。
2.換同類蔬菜
如果只是不愛吃某一種蔬菜,在能夠滿足同類營養的綠色葉菜中,換一種就行,何必讓他360種食物樣樣愛吃呢?就連大人也做不到啊。
毛豆不喜歡胡蘿卜,我就把南瓜蒸熟掰成小塊給他吃,維生素A也很豐富。毛豆不喜歡吃油菜,卻喜歡吃茼蒿,空心菜也很喜歡吃,我就不用油菜來逼他。
3. 選嫩的菜葉部分
寶寶的咀嚼能力確實有限,對高膳食纖維的蔬菜如豆角、菠菜等,可能不愛嚼。所以給小寶寶選蔬菜,可以選擇新鮮、較嫩的菜葉部分,剁的碎一些,精細一些,方便寶寶咀嚼。另一方面也像上文所說,適當時給粗放食物鍛煉咀嚼能力。
不愛吃主食怎麼辦
用其他碳水化合物換換口味!
有一陣,毛豆總是懶得吃主食。我想起土豆也是澱粉豐富的食物,就把土豆蒸熟搗碎,加一點點鹽、油和花椒粉,再把芝士放在土豆上,放進烤箱里烤5分鍾,就相當於芝士焗土豆,毛豆吃的很開心。或者吃點切成段的蒸紅薯,一樣能滿足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最後還要提醒媽媽們的是,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大人以為的「挑食」,他們只是有自己的口味。每個寶寶都會有自己的食物黑名單,只要不影響健康,這並不是什麼大事兒。一個人的飲食口味,也是他個性的一部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喜好的個體,尊重他們為好。
3. 熊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不好好吃飯?
第一,是因為家長過於緊張孩子吃飯,吃飯氣氛緊張,孩子吃飯壓力太大。
家長可以先思考,對孩子來說,吃飯是緊張還是享受?
對於有的家庭來說,吃飯是戰爭。
我小時候,已經小學二年級了,瘦的皮包骨頭。一到吃飯的時候,就會成為全家的中心。我會用筷子一粒一粒的挑著碗里的米飯,外婆什麼事都不做,只盯著我:「吃飯!吃菜!把碗端起來!」對外婆來說,只要孩子把飯吃下去,就是最大的勝利。媽媽則一邊對外婆說:「你別管她,讓她自己吃。」一邊轉頭對我說:「你這頓飯不吃完,晚上就沒得吃!」外公很煩的跟外婆說:「你管好你自己。」爸爸一開始置身事外,實在忍不住,筷子就打到了我身上:「讓你快點吃,你聽到了沒有?」
這時的我面對一桌子的飯菜,感覺嗓子像是被漁夫扎緊的鵜鶘,飯到嘴裡,怎麼也咽不下去。從兩歲起,我就無法享受吃飯了,我痛恨吃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菠菜有毒」,我只要吃一口,就會馬上死掉。然而這種窒息感,並不來自於菠菜,而來自於每餐飯的氣氛——緊張、壓抑,無法享受。而每一次吃飯,媽媽都想盡辦法,「再吃最後一口!再吃最後五口! 」最終的結果都是精疲力竭!
後來長大了,直到30年後的今天,我也依然無法愛上吃飯,菠菜咽到嗓子里的時候,依然像卡在喉嚨,無法下咽。一旦遇到緊張的情況,身體會第一時間反應——胃堵,一口飯也吃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