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蛤蜊應該怎麼養
青蛤俗稱蛤蜊、哈皮、圓蛤、黑蜆。
青蛤的貝殼近圓形,殼質薄而堅,兩殼相等。殼頂突出位於脊側中央,尖端前方彎曲,殼面有同心生長輪,細而密。殼表顏色有白色、棕色、黃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貝多呈紫色。
青蛤分布在我國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間帶,多生活在近高潮區和中潮區的泥沙灘塗中。朝鮮、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
青蛤是一種廣溫、廣鹽性貝類。青蛤的適應性較強,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對底質要求比較廣,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長。多棲息在潮流暢通,水質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棲硅藻比較豐富的近高潮區和中潮區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殼色與底質環境密切相關,含泥多的底質,殼色呈黑色、粉沙質多呈白色。青蛤營埋棲生活,生活時以殼的前端向下,後端朝上,以足鑽穴,埋於泥沙中。青蛤的水管較長,約為體長的2~3倍,退潮後灘面上會留下一個橢圓形的小孔。埋棲的深度隨著季節,個體大小及底質狀況而有所差異,一般深度為9~16厘米。夏季埋棲較淺,冬季較深,在同一季節,細粉沙底質的青蛤要比沙質、泥質里的棲埋得深,個體大的要比個體小的埋得深。在未乾露時,青蛤在穴內,雙殼微張,足和水管伸出,*近排水管攝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遷移性較小。
青蛤為濾食性貝類,自然海區的貝類主要以底棲硅藻為主。也攝食部分有機碎屑、撓足類殘肢等。冬季氣溫較低,青蛤雙殼緊閉,很少攝食。3月份後,攝食逐漸旺盛。生長較快。青蛤的最適生長水溫是24~30°C,此時水管全部伸出,伸縮頻繁,說明在適宜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攝食活動越強,新陳代謝越旺盛。青蛤的胃含物與外界的餌料品種完全一致,說明青蛤對食物的種類沒有嚴格選擇性。
青蛤為雌雄異體,滿一年可達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當水溫達到25~28°C時,性腺發育到最高峰,性腺發育可分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性腺,雄性呈乳白色或淡黃色,雌性呈粉紅色。成熟精子活躍,卵子呈圓球。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斷成熟,不斷向外排放。
青蛤生長速度與季節,個體大小及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稚貝到1齡貝,生長較快,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長速度逐漸減慢。1齡貝最大可長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長到3.0厘米以上。
⑵ 青蛤怎麼做著吃
辣炒青蛤一
原料:青蛤二斤,郫縣豆瓣醬一大勺,料酒幾滴就可以,白糖少許,胡椒粉適量,醬油少許。
做法:青蛤買回家以後洗凈;鍋里放油燒熱,放入蔥姜蒜末炸至顏色微黃,然後放入准備好的豆瓣醬炒出香味;往鍋里滴入幾滴料酒,放少許白糖,滴上幾滴醬油炒勻;倒入洗凈的青蛤翻炒均勻,蓋上鍋蓋燜至鍋里的青蛤全部開口即可;臨出鍋前灑上適量胡椒粉就可以了。
辣炒青蛤二
原料:青蛤三斤、蔥、姜、蒜(適量),辣椒兩個、辣醬(我用的豆瓣醬),料酒少許。
做法:先把買回來的青蛤(一定要活的)洗干凈泡在有鹽水的盆子里,多泡些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青蛤把沙子都吐凈。把蔥姜切絲,蒜搗碎(蒜多點),青辣椒切塊備用。開火、起鍋、下油(油多一點),等油燒熱,放入蔥姜蒜爆香後,加入兩大勺辣醬接著炒。
等到炒出辣醬香味後,放入青蛤,不停翻炒,使青蛤均勻受熱,等青蛤的殼微微張開的時候倒入料酒去腥味,接著炒,再放糖,豆瓣醬裡面已經有鹽了,不過口味比較重的可以再放一些,放入辣椒塊(起點綴作用),等到青蛤的殼全部打開後,關火,盛入盤子里就完成了!
青蛤豆腐湯
1、白菜一顆,取白菜心,(白菜幫正好留下包餡用了),豆腐半斤左右,青蛤一斤,清水裡養半天,讓它吐吐沙子。
2、蔥末,薑末適量,爆香,下白菜翻炒,然後下豆腐
3、八成熟的時候,加鹽適量,加青蛤,煮熟即可。
提示:
1、只放鹽就可以了,再放其他調味的話會影響海鮮的鮮味,雞精之類的最好也不要放
2、鹽要適量,千萬不要放多。
蓋韭炒青蛤
配料:
主料 青蛤仁250克,蓋韭段250克。調料 蔥姜油75克,料酒、味精、香油各10克,醬油5克,鹽2克。
特色:
蛤肉鮮嫩,蓋韭味美。
操作:
1) 將青蛤仁先用清水浸泡2分鍾,除去污物,擠去屎包漂
洗幾次,控去水份。(2) 炒勺上旺火,將蔥、姜油燒至7成熱時,
將青蛤仁放入熱油內顛翻幾下,烹入料酒,加入醬油、味精和鹽,
再放入蓋韭段顛炒3秒鍾左右,淋入香油即成。
姜蔥炒青蛤
原料:青蛤、橄欖油、姜、香蔥、鹽、紹酒、胡椒粉
做法:
1、先將青蛤用清水泡半天放少許鹽、香油,讓青蛤吐盡泥沙在用清水反復清洗幾遍。香蔥洗凈切成段,姜切片
2、鍋熱後,放入橄欖油和薑片,用橄欖油將薑片煸炒出香味
3、倒入青蛤,蓋蓋,記住啊這時候一滴水都不要放
4、直至炒的青蛤全部開蓋,並且出湯,鮮味四溢。
5、再烹入紹酒,放入一點鹽、胡椒粉、翻炒均勻,倒入香蔥段
6、出鍋前倒入少許的水澱粉勾薄芡讓鮮美的湯汁緊裹在蛤蜊肉上出鍋即可
小貼士:
清洗青蛤時,先將青蛤泡在清水裡,滴點香油,放點鹽。過半小時換清水清洗,這樣反復3次,最後徹底用清水沖洗干凈瀝干水分就可以做了。
⑶ 活青蛤吃不完怎麼保存
把蛤俐到在盒子里,放點水沒過蛤俐,在放冰箱冷藏。
海鮮大致可以分高中檔和普通兩種,在儲養的過程中的生存要求區別較大 1.高中檔海鮮 龍蝦、鮑魚、海參、大海蟹、紅鯛、三文魚、飛虎魚等以上這些海鮮比較名貴,對水質、溫度、環境、光照等要求比較高,所以在存養的過程中必須配備新鮮天然海水、水循環冷卻及過濾系統、加氧系統,而且要定期對存養的器具進行消毒。 普通海鮮、 爬蝦、蛤蜊、鮮貝、牡蠣、海腸、章魚等以上這些海鮮在冬季只要有新鮮海水可以存氧15天左右,夏天需要加適量的冰降溫。
⑷ 蛤蜊的飼養方法
蛤蜊如何飼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花蛤苗運輸
當幼苗生長到商品規格種苗時(指白苗、中苗、大苗),就可移殖養成或出售,洗苗時間還要結合氣候、潮水而定。農歷初一、十五的十二時(半夜十二點及中午十二點)是大潮。而每天滿潮時差大概是50分鍾左右。一般在天氣涼爽,非下雨天和非小潮水期間進行,這樣洗的苗種健壯,運輸成活率和養成成活率高。產苗區與養成區經常不在同一地區,因此移苗就需要一段運輸過程。由於雜色蛤適應環境能力強,能經受數小時甚至幾天不於涸、不致死。體腔內部含存一定量海水,捕撈後能起調節作用,這對貯存與發運帶來一定好處,但對貝類的分選時間、包裝、運輸等因素仍會直接影響它們的質量。在運苗過程中,還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短途運輸:一般用車運,亦可用船運。運輸歷時24h以內,無需採取降溫措施。
2)長途運輸:運輸歷時24h以上,需用冷藏車。苗種與冰袋交錯排開,並用竹片分層相隔,控制溫度3℃左右,運輸80h~100h,成活率95%以上。
3)一般用網袋裝苗,每袋30kg左右,網目大小以不漏苗為准。
4)蛤苗應是當日採取的,且苗體應洗干凈,不含泥沙等雜物。
5)運輸時間最好在北風天,溫度比較低,成活率高。南風天氣易死亡,最好是當天洗苗,當天運輸,當天播苗,從起苗到播苗最遲不超過3個潮水為限,以利提高播苗成活率。
6)在洗苗和搬運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把蛤苗碰傷擊破貝殼,引起死亡,互相感染,影響運輸成活率。
7)不論車、船運輸都得加彭,避免日曬、雨淋造成死亡,但是不得密蓋,以防悶死。
8)運輸前必須准確計算放養場的潮水,以確定啟運時間,如果放養在低潮區,應在大潮期間運苗,否則苗運到,埕地不幹露,無法播種。
潮間帶養殖花蛤
(一)養殖場的選擇條件
成蛤的養殖場,應選擇風浪較為平靜,潮流暢通,地勢平坦,砂多泥少(含砂量為70%~90%)的中、低潮區;海水比重為1.010~l.025,最為理想的比重為1.012~1.020;流速為40~100厘米/秒。
(二)整埕播苗
1.播苗季節:播苗季節,依苗種的個體規格大小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白苗,一般在4~5月播苗;中苗大多在12月播苗,有的地方因天氣寒冷等原因,推遲到翌年春天播苗;大苗一般在產卵之前播苗。
2.整埕:整埕工作,主要是先在埕地靠近港道處和潮下帶的邊緣,用芒草築堤,以防蛤苗流失。堤寬30~40厘米、高約25厘米。大片的灘塗也要用芒草圍堤,隔成數塊,便於管理。而後撿去埕面上的石塊、雜物,用砂填好窪地,整平埕面。若埕地較軟,則須開挖排水溝,以防埕面積水。最後,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畝)或茶籽餅(8千克/畝)潑灑埕地,殺除敵害生物。
3.播苗方法:播苗方法有干播和濕播兩種。
(1)干播:退潮後埕地干露時,從停泊在埕地上的運苗船中卸下蛤苗。播苗時,要求播撒均勻,防止成堆集結。若潮水已上漲無法繼續播苗或播苗未完成時,則應將蛤苗卸下,浸沒於水中,待下一潮水再播。
白苗因個小體輕,易被潮水帶走而流失,故多選用此法播苗。
(2)濕播:濕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時,用船把蛤苗運至插好標志的埕地上,在標志范圍內按量播撒均勻。播苗,應在平潮或潮流緩慢時進行,以免蛤苗流失。
用濕播方法,增加了播苗時間,提高了工效和蛤苗的成活率,但播撒較不均勻。這種方法,只適用於中苗和大苗播撒。
4.播苗密度:播苗密度,直接影響到蛤仔的生長速度和產量。如播苗密度太大,蛤仔生長較慢;如播苗密度太疏,不能充分利用養成面積,單產較低。因此,要掌握適宜的播苗密度。其播苗量,要根據蛤苗個體的大小、潮區的高低和底質條件等因素來決定(表19-6):蛤苗個體大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區低的,蛤苗攝食時間長,生長快,同時敵害也較多,蛤苗受害率高,應適當多播;底質較硬的埕地,穩定性好,亦可多播。
此外,還要根據海區餌料生物的多寡及流速的大小而酌情增減。
表19-6蛤苗播苗密度與苗種規格、場地條件的關系。
三)養成管理
俗話說「三分苗,七分管」。做好養成期間的管理工作,是保證提高產量的重要措施。
1.移殖:移殖的主要目的是,轉移養殖潮區,疏散養殖密度,促進生長。
(1)苗種增大,稀疏移殖:小苗播種的潮區較高,經過6~7個月的養殖後,個體顯著增大,攝食量增加,養殖密度相對顯得太密;同時,蛤仔的體質逐漸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此,應移到較低潮區放養,並適當降低養殖密度,以加速蛤仔的生長。
(2)隨著不同季節移植,以提高蛤苗成活率:根據泥層保溫性好,冬天不易凍死蛤苗和砂埕貯水量大,溫度低,夏季不易曬死蛤苗的特點。隨著季節的不同,可移植到不同的場地,以提高成活率。可採用邊收獲、邊移植的方法進行。
(3)加快產後親蛤恢復體質,移植促進生長:親貝在產卵排精後,因體質虛弱,對環境因子的適應性差,易造成死亡。所以,應在繁殖季節之前,把親貝移植到潮區低、餌料豐富、風平浪靜的場地養殖,以恢復體質,加快生長速度。
2.防止災、敵害:嚴重威脅蛤仔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洪水和台風。在易受台風襲擊的埕地,應爭取在台風季節來臨之前,收獲或移植到安全地帶;受洪水威脅的埕地,也應採取類似的措施;對未來得及收成和移殖而受害者,必須及時搶救,清除覆蓋埕面的泥砂,集攏散失的蛤仔,以減少損失。
蛤仔的敵害生物及其防治措施如前所述。在養成期間應經常下埕除害,減少損失。
3.加強日常管理:蛤苗播放後,要經常到埕間巡管,檢查蛤苗有否流失、蛤仔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敵害的危害情況等,以便及時補苗或採取相應措施。同時,要疏通水溝、填補埕面、修補堤壩等。特別是剛繁殖後的親蛤,體質虛弱,多數上浮在埕地表面,若被人為踩踏,死亡率更大。所以,在繁殖季節之後,更應加強管理或進行移殖。
⑸ 為什麼青蛤時間久了會變色
那時間久了的話 變色的完了 應該是產生的氧化反應 他才會改變人生 要不然他不會
⑹ 熗青蛤在製作的過程中,都需要哪些步驟
引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非常注重中國的美食,那麼對一些不同地區特色的美食,在其他的地區也會有相應的文化進行傳承。那麼大家都知道,像那些北方的人他不太喜歡吃帶殼軟體動物。那麼大家對於青蛤又有多少了解呢?可以通過古代的一些文獻來了解到大家,在以前那些年代對於蛤蜊就有特殊的製作辦法,就像是沈括的夢溪筆談就有相關的記載。那麼大家對於一道名菜嗆青蛤是否有印象呢?所謂的青蛤,他本身就是一寸的長度,而且它的殼面是淡顏色的,而且特別的光滑干凈。他的肉是黃色的,所以在他那種是長相非常不錯的。那麼這個時候小編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能夠了解到嗆青蛤,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的一些步驟。
像那些海鮮不能過多的使用音樂本身就是海洋的生物,那麼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的話,通過少量的使用就能夠補充蛋白質。而且對於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是非常有利的,如果過多的使用的話,可能會導致自己的皮膚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