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謂之跑鞋》》
運動鞋 跑鞋 板鞋 氣墊鞋以及籃球鞋的區別聯系 最好有圖
http://..com/question/32404184.html?si=2
作者: arbitrageur (加強武裝中) 看板: shoes
標題: 如何選購慢跑鞋(三)目前最佳的各類跑鞋
時間: Mon Apr 14 16:43:04 2003
雖然自己還不是很滿意,不過還是先貼出來好了,以後再慢慢改,
不然大家還是不知該買哪雙 :P
==========================================================
如何選購慢跑鞋(三)目前最佳的各類跑鞋
1. 在開始介紹眾家好鞋之前,再提一下一些基本知識。
1.1 除了自己腳的狀態之外,運動方式也會影響足內翻程度,
進而影響跑鞋的選擇。
1.1.1 需要比平常更多穩定性的場合
受傷後復原期、長距離、慢速跑。在長跑的後段,因為肌肉
已經相當疲勞,足內翻程度會比一開始跑的時候更多。另外要
特別注意的是,跑慢會比跑快給足弓更大的壓力,因為快跑時
肌肉較緊張,在足弓尚未塌陷完全時又已使力跨出下一步,
對腳部軟組織的壓力反而小。這和常識相反。
比方說,雖然你是正常足,但是為了保險起見,不如穿雙有適當
穩定性的鞋子。
1.1.2 少點穩定性也沒關系
比賽時(反正跑出最佳成績之後痛一個月沒關系,
拿到冠軍最重要),高速跑、短距離。
以我個人舉例,我在跑間歇(如400m反覆)至3000m時穿避震型
跑鞋,甚至輕量避震跑鞋都沒關系。若是距離拉到五千、
一萬甚至更多,就非得穿穩定型跑鞋不可。我屬稍軟中足弓,
mild overpronation。
1.2 跑鞋的系列與名稱
跑鞋就像是車子一樣,會出新系列,之後有小改款。之後依市場反應
決定停產或是要延用舊名(即使是大改款)。像NB的就是「差一號」。
比方說803, 804, 805, 806,其他廠牌的常是Name no. (即xx n代)或
是Name date(比方說 yy 2003)。同一系列的不同年份款功能通常不會
差太多,而目標客層相當一致。如NB 76x系列的目標就是主流價位/穩
定跑鞋。但也偶有例外,比方說NB 85X變得更穩定,Nike Span/Althea
和NB 830比以往更輕,所以分類改變。
1.3 跑鞋的分類
分三軸:
X 穩定性低至高:X1避震型、X2穩定型、X3運動控制型
Y 重量低至高:競賽鞋、Y1輕量訓練鞋、Y2訓練鞋
Z 越野與否:Z1路跑鞋、越野跑鞋
本篇不介紹越野跑鞋和競賽鞋,因為我不熟。除非是真的要跑山路,
否則穿普通的鞋子就行了。越野跑鞋的透氣性一般會比較差,因為
使用了抗水布,而且因為山間泥土路較柔軟,為之設計的越野跑鞋的
避震性通常也沒有一般跑鞋好。至於競賽鞋,其設計的宗旨是:輕量
化壓倒一切,故只有最小的避震性和穩定性,也最不耐久,壽命只有
一般跑鞋的三分之一。除非是專業選手,否則一般人即使是比賽穿訓
練鞋也就夠了,頂多穿輕量訓練鞋。
1.4 跑鞋的價格
均指訂價。通常2200~3200(美國市場約US$80~100)就有非常好的鞋子了。
更便宜的明顯差一點,更貴的不見得更好。台灣的寶成和豐泰代工
的鞋子就已經相當好了,我是覺得沒必要為日制或美製的鞋子多花錢。
比方說NB 498屬於入門跑鞋,訂價US 70,美製的進口到台灣之後要
價3600,而更好的鞋子如1022(避震型)或是765(穩定型)都更便宜,
當然不應該買498。像879(US$80)也沒有1022(US$100)的定位高,
可是1022在台灣反而較便宜。最高價鞋款通常都會硬塞上過多的科技,
個人不是很喜歡。另外就是價錢兩倍耐久度不會是兩倍,
說不定才1.1倍而已。
1.5 選材
我會在以下五類各挑幾雙鞋介紹,沒寫的:一,台灣沒出、
二、不具代表性。三、太貴卻有便宜許多的替代品的,
如要看圖片的話:用google或是上官方網站吧
2. 穩定型訓練鞋 (stability shoes)
----適合正常足至中度過度足內翻(moderate overpronation)
如果到目前為止,你已經眼花了,不如就從這一類鞋子開始試試吧。這類
跑鞋有著良好但不過度的穩定性、極佳的避震性。此類跑鞋全球市佔率也
是最大的,而非避震性跑鞋。
2.1 Asics 2080 (20x0系列) (這雙台灣不知有沒有?)
這雙鞋定義了何謂穩定型跑鞋,有著Asics大部份的跑鞋科技,
也讓其他廠商苦苦追趕。如果只能挑一雙穩定型跑鞋介紹的話,
就是這雙啦。也是目前穩定型跑鞋的銷售之王。
Nike Structure Triax (台灣沒有,日本和美國有)
adidas Supernova Control (台灣沒有)
New Balance 765 (76x系列)
765已經上市羅。這雙鞋的特色是medial post的密度會變化,
從腳跟處較硬,越往前越軟,讓腳步的行進更順暢。在這一代加入
了更多的ABZORB提升避震性,讓本來就已經很好的鞋子更是好上加
好,強力推薦。且這雙鞋腳跟和足弓處也很合腳,非常舒適。
Mizuno Wave Alchemy
這雙鞋用double wave以替代普通的medial post,當年推出之時
得到了Runner's World Editor Chioce(慢跑鞋的最大獎,以下稱RWEC),
不過仍保有Mizuno的風格,有著偏硬的中底,這雙比其他同size的鞋要小
些,不妨挑大半號試穿看看。
以上五雙鞋為目前stability shoes中的五巨頭,各有廣大的支持者,
是廠商的搖錢樹,也是其他廠牌效法的目標。若你是適合此類跑鞋的人,
不妨挑一雙試試吧。
2.2 Asics 1080 (10x0系列)
比2080少了IGS system,並有著較軟的中足支撐和較短
的medial post,穩定性稍遜2080,價格也低些。
New Balance 716 (71x系列)
這雙鞋和765的功能幾乎一樣。不過沒有變化密度的medial post,
且這一代的medial post比較軟,控制性較低,也沒有那麼多的
ABZORB,比較便宜,也比較"好看好搭",顏色多,
Mizuno Wave Mercury 2003
如果你喜歡Mizuno的鞋子,覺得Rider不夠穩定,又嫌Alchemy太
穩定的話,那就選這雙吧。2003年前足處加入了更多VS-1,並在
wave內側加入碳纖維,穩定性與避震性雙雙升級。並且鞋楦調回
2001版的寬度,(2002版偏窄)。不過腳跟處包得沒以前密,鞋帶
要綁緊些。
Reebok Premier Road
Reebok已經被專業跑者遺忘很久了。後來找來新的設計團隊之後,
立刻推出了Premier系列的跑鞋,每雙都不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就是Road了。也立刻得到了RWEC。不過比其他同類的鞋子重了
一點點。
以上四雙也是非常好的穩定型跑鞋,但是穩定性不如上面五雙,
(這不見得不好,完全看個人需求)。正常足至mild overpronation
(輕度過度足內翻)的人不妨試試。覺得2.1中那五雙太穩定了,可是
避震型跑鞋又不夠穩定的人,就從上列四雙中挑一雙吧。
3. 避震型跑鞋(cushion shoes)
----適合足內翻不足至正常足
如前所述,此類跑鞋正確的名稱應該是"無穩定裝置跑鞋",其避震性
不會比有穩定裝置跑鞋好,不過因為少了穩定裝置,通常會輕些。
每雙鞋子因為所使用材質的不同,穩定性會稍有差距,但是比之
stability shoes的穩定性仍然差許多。
3.1 各廠的主流避震跑鞋
New Balance 1022 (102X系列)
這雙有超大量的ABZORB,前腳掌整片都是,鞋底柔軟、避震性
極佳。楦頭相當寬,在台灣的售價也不貴。這在美國屬於高價款了,
100美金,80元的879才是主流款。可是在台灣879比1022還要貴許多,
當然選1022。
Nike Air Pegasus 2002 (台灣只有出storm版,clima FIT鞋面)
Pegasus曾經是歷史上最暢銷的跑鞋,不過Nike自96年停產。
之後收到了數以萬計的email, mail and phone calls要求再生產,
總算在2000年又上市。特色是極柔軟和避震良好的中底,2002年
時做了小改款,鞋底調硬了些(但還是非常軟),楦頭加寬,並提升
透氣性。台灣只有Storm Pegasus,clima FIT鞋面。兩雙都是隱藏
式全氣墊。
Adidas ClimaCool Response Cushion (訂價二千多的那雙)
Response是之前Adidas極受歡迎的避震型跑鞋,將鞋面換成
climacool就成了這雙啦。避震性良好而且非常涼爽,不過請確定
在晴天時和冬天以外的日子穿著。
Mizuno Wave Rider 6
就是Wave Rider,使得Mizuno跑鞋成功的進入美國市場,並且
讓世人認識wave科技。1999年的RWEC。之後年年不斷改進,今年的
改款更讓Rider 6超越了前五代,並得到Runner's World Best Update
(以下稱RWBU)。特色是更大面積的網布鞋面,更厚的前足部VS-1,
並在足跟處使用組合式wave,混入聚酯纖維片,使得鞋跟沒有以往
硬,避震性更上一層樓。(當然這雙底還是比上面三雙硬)。這雙比
同size的鞋子要大,試穿時不妨拿小半號試試。
3.2 頂級避震跑鞋
Nike Shox TL
最新的RWEC,雖然極貴,但是shox的壽命至少是一般中底的兩倍
如果你體重重達85kg以上,足內翻不足至正常足,嫌傳統中底不夠耐
的有錢人不妨買來穿。這雙和以往shox的不同除了全腳掌shox之外,
新的shox讓腳步行進比以往更順暢。罩門是外底不耐磨,所以實際壽
命不會是一般跑鞋的二倍。當然,到過季之後就更劃算了 :D
Mizuno Wave Creation
Mizuno頂級避震跑鞋,全長式wave。要完全感受到此鞋的好,你
也得夠份量才行。(男85kg, 女70kg以上)腳跟組合式wave,
超份量VS-1。如果沒那麼重,大部份的人還是會選Rider較為舒適。
這兩雙更硬、更重,會比上面的數雙更耐久,不過壽命差距小於價格
差距。3000元的鞋子壽命不會是2400元的1.25倍。
4. 運動控制型跑鞋(Motion-control Shoes)
----適合嚴重過度足內翻(severe overpronation)
4.1 light motion-control
這類的鞋子仍然是半彎楦的,也不會太重,底不會過硬,代償性扁
平足的人不妨試試。
New Balance 855 (854與之前的屬stability shoes)
2003年NB將855的穩定性大幅提升,使得855現在被歸類於運動
控制型跑鞋。整個鞋底比以前還寬,並使用了大量最新的避震材質
ABZORB SBS。此雙中底偏硬。
Mizuno Wave Legend
2002年的RWEC,這雙鞋在內側使用了四分之三長的double wave,
外側使用較軟rubber wave,所以在穩定的同時,還能保有不過硬的
觸地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雙鞋在同類型跑鞋中是最輕的一雙。
Nike Air Kantara (台灣沒有)
Nike Bowerman Series又一佳作。在內側使用footbridge與
高密度中底製造穩定性,並使用高壓air;在外側則是低壓air。
這雙最突出之處是有著最柔軟的中底,喜歡軟中底的人就選這雙
吧。罩門嘛!外底不夠耐。
4.2 heavy ty motion-control
----直楦、高密度中底、重量十足,最穩定的慢跑鞋。
結構性扁平足的可能非得買這種鞋不可了。
New Balance 1122 (112x系列)
NB的頂級運動控制型跑鞋,有NB所有的穩定裝置,和超大量的
ABZORB,重量極重。
New Balance 587 (586, 585也還可以,584之前是復古鞋,功能差很多)
避震性沒上面那雙好,穩定性一樣,也是很重。預算少時的選擇。
5. 輕量訓練鞋(Performance Training Shoes)
如果是業余跑者要比賽的話,穿這種鞋就夠輕了。平常跑短距離也可穿之。
5.1 performance stability
雖然輕了些,不過該有的穩定性和避震性仍然不錯
Asics DS Trainer 8
輕量版的2080。還需要我多做說明嗎?這雙也是標竿,定義了
何謂輕量穩定型跑鞋,也是該類型跑鞋之王。中底偏硬。2003年
大改版後,評價正負參半,不過還是不減損其王者地位。台灣有
7代,說不定更好。
Mizuno Wave Maverick 2
2001年剛推出時,市場上給予的評價是:總算有一雙能挑戰
DS Trainer霸主地位的超優輕量穩定型跑鞋了。也立刻得到了RWEC。
運用外側rubber內側塑膠wave來創造穩定性,鞋子的合腳性也很好,
腳跟至足弓處緊,腳趾處寬。其弱點是前掌處避震性不佳,特別是
相對於其他的一流好鞋而言。
Nike Air Span Triax/Althea Triax(男女款名字不同) (美/日才有)
為何以前Span/Althea未在此類別中佔一席之地呢?因為古時候的
Span/Althea沒那麼輕,被歸類在2.2那類中。新款的就很輕了。這雙
比上面兩雙要軟多了,也是有廣大愛好者。需要穩定性輕量跑鞋、喜
歡柔軟中底和Nike Air的人試試這雙吧。
5.2 performance cushion
以下就是沒有穩定裝置的輕量訓練鞋啦
Mizuno Wave Precision 3
2000年剛推出時就得了RWEC,第一雙使用rubber wave的跑鞋,
雖然看起來很柔軟,但中足支撐出乎意料的好。2002年大改款後
得了RWBU,將前掌處外底改用blown rubber(原先是solid rubber)
並將VS-1加厚至6mm(原4mm),前掌處避震性大爆升,並且將鞋面改
得比以前窄些。
New Balance 831 (830是舊款)
也是非常好的輕量避震跑鞋,此代比之以往用了更多的ABZORB,
有更佳的前足部彎曲性,鞋面緊了些(前一代偏松)。
Adidas Rotterdam
將adidas Boston這雙極受歡迎的避震型跑鞋輕量化後的傑作。
將外底和鞋面大幅減重,中底基本上不變。
6. 參考資料
http://www.runnersworld.com/home/0,1300,1-52,00.html
http://www.runnersworld.co.uk/news/article.asp?UAN=477
Runner's World的網站上的資料最詳實也最完整。
對原文資料有興趣的不妨逛逛,千萬別錯過了鞋評和討論區啊。
其他的網站比較大的還有兩個,不過沒上面的詳實。
http://www.runningtimes.com/shoes/03web/text/03listbrand.htm
http://www.runningnetwork.com/proctreviews/index.html
B. 特步里的跑鞋要怎麼介紹,
主要介紹鞋底和款型。要看具體鞋子。比如說橡膠底經磨防滑耐穿,款型時尚,面料舒適透氣等等...
C. 跑步鞋的選擇
不管從事哪項運動,其實穿的鞋是很重要的。在跑步時候,跑步穿什麼鞋需要我們很認真去選擇,因為一個好的跑鞋能給運動者帶來輕松的愉悅感。
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擇跑步鞋,如果只是偶爾跑跑步,喜歡穿著跑鞋逛街、上學上班,可以選擇造型經典更好搭配的款式,如NIKE Cortez、Air Max、SuperNova等,喜歡長跑應選擇輕質的跑鞋,如adiZero和Marathon系列,腳步容易出汗應選擇透氣性良好的跑鞋,如阿迪達斯清風系列、NIKE Free系列,或GORE-TEX(R)面料系列,容易崴腳或者扁平足應選擇有防側翻控制系統的跑鞋,如LunarGlide系列等等。
解析跑鞋背後秘密 教你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利器
當你決定要跑步的時候,肯定會想到買一雙跑鞋,但是,當你看到眾多跑鞋時,是不是有些不知所措了呢。別急,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些關於跑鞋的知識。
第一:跑鞋存在的意義
我們日常的跑步都會對膝蓋造成沖擊。而沖擊的力量大約是體重的3到5倍。跑步的時候,我們整個人騰空而起,接著落地,然後瞬間再騰空而起,這些動作反復進行。跑步時產生的這些沖量則主要由膝蓋的軟骨吸收。如果一個人的體重有60公斤左右,那他的膝蓋在跑步時接受的沖擊就有200千克左右。很多保護不周的跑步愛好者下半生都承受著膝蓋傷病的折磨,甚至走路都需要扶著東西。所以我們在跑步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東西來代替膝蓋吸收沖擊力,保護骨頭。因此,跑鞋就出現了。
我們可以把跑鞋想像成一個彈簧。我們跑步時要用一個東西代替膝蓋的軟骨結構吸收沖擊,完成這個任務的,就是跑鞋的避震技術。它能把膝蓋軟骨原來該承擔的形變分一些給這些材料來承擔,膝蓋的工作就會少一些。跑鞋不是為了讓我們跑得更快,而是為了讓我們跑步的時候不受傷。這就是跑鞋存在的意義。
第二:跑鞋的種類及區分
1、慢跑鞋:為普通跑步愛好者准備的。全力注重保護,避免運動傷害。一般壽命是跑程1000千米。特點是重,保護完善。
2、性能訓練鞋:為專業,半專業長跑運動員准備,賽道訓練專用。這種鞋注重的是保護和輕巧的平衡性,一方面要避免運動員訓練受傷,另一方面也要讓運動員出成績。
3、馬拉松鞋:僅為跑馬拉松准備的鞋,不適合日常慢跑。它輕到幾乎沒有重量,保護性能差,壽命極短。
知道了跑鞋的種類,我們就來看看區分它們的方法:慢跑鞋一般都比較重,鞋底非常厚。性能訓練鞋居中,能感覺比普通運動鞋輕,比慢跑鞋遠輕。馬拉松鞋非常輕薄,幾乎沒有重量,鞋底也很薄,和容易分辨出。跑步愛好者更適合慢跑鞋。這種鞋的保護比起慢跑鞋是遠遠不足的,因為一方面專業運動員身體狀況遠好於我們這些愛好者,避免運動傷技巧更是好得多,另一方面,為了追求輕便,廠家必須放棄大量保護技術。這種鞋存在只有一個目的,為專業馬拉松運動員追求比賽最高成績。
三、判斷自己該用什麼鞋
判斷自己改用什麼鞋子,這涉及到四大點
1、跑步路況
道路首先分為了越野和徑跑兩種。越野指跑步的道路不是人工修建,或者修建得不那麼「好的」,山路,土路,樹林。徑跑就包括賽道,馬路等等修得很直的路,塑膠,水泥,柏油,都算。
2、跑步姿態
這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搞錯的一步。如果搞錯了,結果可能讓你花幾百上千跟買來的跑鞋,穿上跑了一天,自己生不如死。一般跑步的姿態有三種,外翻,內翻,嚴重內翻。這三種是連續漸進關系。
對應關系:
外翻——高足弓——沒有八字腳或內八字——對應跑鞋:避震型
內翻(外翻不足)——沒有八字腳或外八字——中低足弓——對應跑鞋:穩定型
嚴重內翻——典型扁平足——嚴重外八字——對應跑鞋:姿態矯正型
絕大多數人都是外翻或者內翻,嚴重內翻的鞋很難買。
3、足型判斷
可以自己脫下襪子判斷足型,但是這個判斷是不準確的。高足弓的也可能外翻,低足弓的也有內翻的。百分之百准確的判斷需要專業測定跑步姿態的機器,或者有經驗的人看你跑步時候的姿態狀況。
另一個百分之百准確的辦法需要你找一雙沒有姿態矯正的跑鞋,包括避震型跑鞋,馬拉松鞋等等,跑到嚴重磨損,然後看磨損情況判斷。明確沒有姿態矯正的鞋子包括多威的馬拉松鞋,雙星一般的板鞋之類,如果用這種鞋子跑過,可以看看前掌。如果前底磨的是外側(小腳趾頭一側),那就是外翻,如果是內側(大腳趾一側)就是內翻。如果兩側基本差不多,好像是正中間磨的厲害,那避震和穩定型跑鞋都可以試一下。
高足弓主力考慮避震型,也嘗試一下穩定型,低足弓的主力嘗試穩定型,也去嘗試一下避震型。
4、裝備量
裝備量是兩個概念的集合:體重+鍛煉強度。
體重越大,鍛煉強度越高,跑步的沖擊就越大。體重代表著單次沖擊的力量,鍛煉強度代表這個沖擊會持續的程度。跑步差不多就等於你的膝蓋挨打,每次被打得多重,被打了多久。
一般說來,好的跑鞋都設計為足以應對單次3千米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鍛煉強度。跑鞋一般可以分為兩個裝備量級,輕量級,大量級。
大量級是「針對」大體重設計的,這就意味著假如你體重不夠,你跑步的沖擊力可能不夠大,那這些「頂級款」設計來吸收大沖擊力的彈性材料就顯得太硬了。對於跑者來說,明顯的感覺就是:鞋底好硬!這樣的情況下,跑鞋吸收的能量就不足,而你的膝蓋就要吸收更多的能量。
所以,盡量根據自己的體重來選擇裝備量級,不要只盯著頂級款。大裝備量級和輕裝備量級的分界一般是75千克,如果你的體重緊接這條線,而跑步距離很大,或者很小,那最好根據自己情況靈活選擇。
跑步新人要注意:防曬泡腳休息跑鞋
D. 如何向顧客介紹運動跑鞋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1.提前演練才會有備無患。 在每一次產品介紹前我們都要先確定,我們先介紹什麼,怎樣介紹,按什麼順序。產品介紹的內容必須熟記在心。聰明的銷售員在家裡就會演練純熟。只有做到心裡有數,和客戶交談時才會胸有成竹。為了保證與客戶溝通的效果,產品介紹之前請先問自己這樣四個問題: *我怎樣引起對方注意? *我怎樣證明產品有效? *我怎樣讓客戶產生購買慾望? *我怎樣來表現產品?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2.只有自己非常喜歡,別人才會感興趣。 只有自己對一件東西著了迷,才能使別人對它興奮。人都有分享的心態,把好的東西介紹給別人就會很愉快,很有信心。只有喜歡自己的產品,它才有生命力。我們在內心裡急不可耐地想告訴別人我們的產品是什麼樣的,會給對方帶來哪些好處或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種興奮愉悅之情表明產品在我們心中的價值所在。假如我們自己都不重視的話,就不可能期待客戶對我們的產品給予重視。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3.清楚自己的目的。 每次介紹一定要清楚,自己想使客戶了解哪些,給客戶什麼感覺,要達到什麼目的。不是每一次產品介紹都會成交,但每次介紹都是為最後的成交作鋪墊,所以,每次介紹時一定要清楚:這次與客戶溝通我要達到什麼目的?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4.以客戶的興趣為中心。 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溝通方式也不一樣。在介紹產品時,要因人而異,用客戶喜歡的方式來解說。 介紹產品時,一定不要忘了和客戶互動,讓客戶親自參與體驗,才會感受深刻,因為客戶最在意自己的感受。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5.問問題,讓客戶參與。 在介紹產品時,只有不斷和客戶互動,及時發問,才會了解客戶的想法並很好地引導客戶的思維。發問會讓客戶參與其中,對產品的感受更加深刻。 特色會引發興趣,而利益會引發渴望。不斷地發問會使客戶深入地了解產品的特徵和優勢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充分調動客戶對產品的興趣,激發他們購買的慾望。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6.將產品的優點與客戶的需求連接起來。 介紹產品時一定要讓客戶聽起來舒服,又能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銷售員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產品的特點。二是分析客戶的需求。客戶永遠關心產品對自己的利益和好處,而不是產品的特點,所以銷售人員在介紹產品時,要把產品的特點轉化成客戶所能得到的利益,從對方的利益這一角度來介紹你的產品。 銷售展示的三個簡單步驟:介紹產品功能,介紹產品優勢,最後介紹客戶的利益。有一個固定模式:「由於這項——你就能夠——也就是說——」舉例來說,當你在描述一款新式手機的時候,你可以說:「由於這種手機帶有目前市場上最高像素的攝像裝置(產品優勢),你可以隨時隨地拍到最清晰的畫面(產品的功能),也就是說,你可以保留或給朋友傳送最漂亮最逼真的照片(客戶利益)。」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7.把客戶帶入一個點頭說「是」的節奏中去。介紹產品時,不停地、自然地問客戶:「對不對?」「您相信嗎?」「很好,您覺得呢?」如果客戶相信了那些優點,他是很願意給予贊同的。我們得到的這種贊同越多,客戶與我們之間取得的一致性就越高,而且願意購買的可能性就越大。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8.減少客戶的痛苦和損失。 客戶並不想了解產品所有的特點和功能,但是對能夠減輕自己痛苦的功能卻十分感興趣。所以,銷售的重點在於關注客戶的痛苦或他們渴望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你的產品。 向客戶介紹產品要注意
9.與客戶的視線接觸。 客戶是點頭還是皺眉頭?他是從上往下打量你,還是驚訝得不知所措?不斷觀察客戶是絕對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確知他對我們的產品已經了解到什麼程度了,是否在考慮購買。只有視線接觸才能確認什麼是我們所需要的。
E. On昂跑Cloudflow跑鞋評測是什麼
前言:
大家好,我是西方七星陣,一個愛好跑步但更愛好裝備的跑渣。自從不小心進了跑馬這個大坑之後,我對跑鞋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至今先後穿過亞瑟士、美津濃、耐克、索康尼、李寧、361國際線、凱樂石、安踏、特步、R2、咕咚等多個品牌共計18雙跑鞋,也算是勉強有些心得。當今國際跑鞋品牌中,除了耐克、阿迪達斯、索康尼、布魯克斯、新百倫、美津濃、亞瑟士等七家大廠外,還有幾個後起之秀,雖然歷史不長,但是旗下跑鞋做的很有特色,比如On昂跑、hoka one one霍伽、Altra奧創等,這次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On昂跑的Cloudflow跑鞋。
關於On昂跑:
On昂跑於2010年1月在瑞士蘇黎世誕生。自創立之日起,On昂跑一直以“為世界帶來革新性的跑步體驗”為信念,堅持緩震著陸、輕盈質感、強力回彈的產品設計理念。多年來,On昂跑致力於用瑞士工藝和前沿科技設計打造革新性的跑步裝備,旗下所有鞋款的鞋底均搭載專利科技CloudTec®,講究輕盈觸地、疾速爆發,讓跑者彷彿暢跑雲端,享受身體騰躍而起的快感。
On昂跑發展歷史:
- 2010年:1月,為了讓更多人享受跑步的樂趣,奧利弗·伯恩哈特(Oliver Berhard)、大衛·阿勒曼(David Allemann)和卡斯帕·科貝蒂(Caspar Coppetti)在瑞士創立On
- 2011年:5月,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發布研究結果表明,穿著On的跑者在測試中的脈率和血乳酸水平明顯較低。
- 2012年:4月,On發布Cloudracer競速賽跑鞋。10月,On登上《華爾街日報》,被譽為革命性的跑鞋。
- 2013年:6月,瑞士鐵人三項冠軍得主尼古拉·斯皮里格(Nicola Spirig)成為On簽約運動員,並在CloudTec®科技的強大支持下,向強度更大的專業田徑領域進發,向強度更大的跑步運動發起挑戰。11月,On簽約運動員、來自比利時的弗雷德里克·范萊爾迪(Frederik Van Lierde)穿著2014年款Cloudracer競速賽跑鞋參加在夏威夷舉行的科納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並把冠軍頭銜收入囊中。
- 2014年:2月,全天候輕量緩震跑鞋Cloud正式發布。3月,On入選《跑者世界》在美國、英國及德國20雙最重要跑鞋榜單。
- 2015年:2月,On Cloud榮獲2015/16ISPO全球設計大賽最佳運動表現金獎。11月,全新 Cloudflyer1在保證出色緩震及穩定性的同時,不失輕巧及靈活性; Cloudsurfer為跑者提供出色的緩震功能,同時助力提升跑步速度。
- 2016年:6月,輕量越野跑鞋Cloudventure問世,它專為要求苛刻的戶外環境而設計,CloudTec®科技讓越野跑者輕松應對下坡環境。11月,On創新採用18點全腳掌CloudTec®科技緩震鞋底一一系緊鞋帶,預備,跑一一讓你邁出的每一步都如踏在雲端般輕巧。
- 2017年:7月,Cloudflash和 Cloudrush兩款競速跑鞋相繼問世,再次強調On提升運動表現的設計核心。其中, Cloudflash榮獲ISPO2017年度運動產品大獎。11月,Cloud全新升級,同時發布針對日常跑步及訓練而設計的全新鞋款 Cloud X。
- 2018年:On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 2019年:11月,瑞士網球天王費德勒以投資人兼合作夥伴的身份加入On品牌。
- 2020年:為紀念費德勒在17年前贏得首個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冠軍,On昂跑與費德勒共同研發設計了一款以網球運動為靈感的全天候休閑運動鞋THE ROGER Centre Court 0-Series,CloudTec®專利科技的加持保證了這雙鞋的優越性能和舒適腳感。
產品信息:
鞋重:239克(個人實測)
鞋碼:42(US8.5)
中底落差:6mm
適用場景:快速跑訓練、競速跑、10公里、半馬、馬拉松、節奏跑以及長距離間歇訓練
適用路面:公路
適用活動:訓練、競速
緩震性:適中
穩定性:適中
寬度:正常
主要跑鞋科技:CloudTec®、Speedboard™、Helion™ Superfoam
售價:1090元
開箱:
▲包裝盒非常的簡潔,除了logo和側面的標注之外沒有任何多餘信息。
▲我這雙配色是鐵銹紅/檸檬黃,42碼(美碼8.5),內部有鞋撐。
▲瑞士精工網眼鞋面非常輕盈透氣。
▲大底採用新型橡膠復合物,上面有防滑紋路,增強抓地力。
▲中底採用Helion™ Superfoam緩震泡棉,這種材質的特點是輕質兼具很強的能量反饋、靈活性和防護性。
▲新型系帶系統和鞋帶孔結構配合鞋側關鍵部位壓膠支撐條,為跑步前進時提供出色支撐。
▲鞋墊似乎來自ortholite,表面紅色織布與鞋面網布材質一致,中後掌外側使用了發泡材質,有些類似凱樂石飛翼Fuga Pro 2.0 NASA的鞋墊設計。
▲後跟、鞋面兩側及鞋舌上的logo為反光材質,夜跑安全性不錯。
上手測評體驗 :
實測里程:20公里
測試環境:馬路、公園綠道、鋪磚路等
測試類型:節奏跑
此次測評過程非常辛苦,因為這雙跑鞋不是我這個跑渣目前能駕馭的,稍微跑一下心率就很高,所以總的上腳距離只有20公里,輕噴。
尺碼&穿著舒適性:
我之前測量自己雙腳長度約為255mm,低足弓/輕度扁平足,跑鞋尺碼一般選擇42(US8.5)。這雙Cloudflow給我的感覺比亞瑟士、耐克、索康尼等同碼略微寬松一些,上腳沒有感覺任何擠腳現象,前掌較為寬松,鞋帶在保持圖中狀態時甚至感覺後跟有些松。鞋舌非常舒適,有些類似361國際線零重力鞋舌給我的感覺,但它更為輕薄透氣,只是鞋舌有點長,襪子要穿長一點,否則腳背上有皮膚直接與鞋舌接觸,長距離下可能會有摩擦(圖中穿的迪卡儂19.9元基礎款跑步襪,短了)。鞋帶彈性非常足,很輕,可以靈活調節松緊度。對我來說,這雙Cloudflow碼較為寬松,穿著非常舒適,不壓腳背,不擠腳趾,不壓迫腳踝。239克的重量相當輕盈。
包裹性&透氣性:
雖然穿著感覺略微寬松,但實際上腳跑步過程中並無松脫現象,很跟腳,包裹性不錯。
鞋面非常輕盈,多處大小不等的網眼增強了透氣性,在我跑步時感覺比較清涼。
緩震&回彈:
Cloudflow的緩震性能只能說中等,並沒有國內跑者提及較多的”踩屎感“,這也是它本身定位造成的。從慢動作動圖上也可以看到,落地時cloud模塊並沒有很明顯的變形。這點我其實有些不解,因為我之前用手掐過cloud模塊,比美津濃inspire13的wave片要軟不少,但實際上腳跑步時腳感是偏硬的,比inspire13要硬。
落地時腳感很堅實,路面反饋很靈敏,回彈較為強勁,抬腳時感覺很流暢,不會有拖泥帶水的感覺。它採用了Speedboard™技術,用一塊類似碳板的Speedboard板放在鞋墊和中底之間,足部觸地時,Cloud模塊擠壓變形,Speedboard™也隨之彎曲載入能量,然後Cloud模塊鎖住觸地壓力進入蹬腳階段,Speedboard™也隨之釋放負載,塑造推進時的爆發力。
但對我這個跑渣來說,這雙鞋有些駕馭不住,配速在6分鍾左右時,1公里後右小腿開始感覺疲倦,發酸,2公里後右腳踝內外側均感覺酸痛,每次跑完回家都感覺足弓有些酸痛。配速提升到5分左右時感覺倒是不錯,有點像索康尼向導10給我的感覺,只可惜我並不能在此配速下持續……它終究是一雙偏競速的訓練鞋,不適合我這個平時配速6分開外的跑渣……根據我的慢動作回放可以看到我落地時還是偏後跟落地,腿也伸得比較直,大約這就我穿它跑得吃力的原因吧。
抓地&防滑:
Cloudflow抓地不錯,無論是馬路、鋪磚路、綠道甚至瓷磚路面上表現都不錯,但在有水的路面上表現不算太好,有一些輕微打滑現象。
支撐:
雖然比較輕,但它落地時的支撐給我的感覺卻相當好:每一步落地時都覺得很穩當,不擔心扭轉側翻,後跟也不像耐克飛馬35那樣軟綿綿的缺乏支撐感。
總結:
這款On昂跑Cloudflow給我的總體感覺如下:
- 尺碼正常偏寬松,穿著很舒適,我非常喜歡它的鞋舌與鞋帶設計;
- 包裹性不錯,靈活貼合,透氣性很好,重量控製得不錯;
- 腳感軟硬適中(對習慣了緩震跑鞋的跑者來說偏硬),回彈很有力,支撐不錯;
- 抓地表現不錯,但在有積水的路面上防滑表現有待加強;
- 比較適合前掌落地、體重正常或較輕、配速在5分鍾以內的進階跑者。
它是一款很有特色,適合做速度訓練的跑鞋,但不建議大體重、配速5分鍾開外的跑者入手。
F. nike 跑鞋全系列 求介紹
耐克NIKE跑鞋主要有四大系列:Air Max系列、Free系列、Lunar系列以及Zoom系列。
1、Air Max系列
Air氣墊科技是耐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於1987年正式應用到首款搭載了可視式Air Max科技的跑步鞋Air Max 1上。30多年來,耐克將這項科技不斷研發,不斷創新。Air Max也不負眾望,用自身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從第一代Air Max到Air Vapormax,Air Max可以說帶給大家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主要技術有:Flywire 飛線 、Cushlon 泡棉中底、後腳跟 Nike Zoom 氣墊、 華夫格外底。
相關鞋款有:Air Zoom Pegasus、Air Zoom Structure 、 Air Zoom Vomero等。
G. 跑鞋的介紹
根據生物力學的需要,跑鞋可分為提供減震性、提供穩定性、提供運動控制三大類。提供減震性的跑鞋,通常有較柔軟的夾層鞋底,輔助足部在運動時均勻受力,幫助足部減震。鞋體通常較輕,穩定性會相對較差。提供穩定性的跑鞋,鞋底通常具有受力均勻的柱子或內側具有夾層結構。提供運動控制的跑鞋,通常比較堅硬,能減小或控制足部的過度內翻,防止腳踝受傷,這種跑鞋的重量通常要比其他跑鞋重。
H. 什麼跑鞋適合胖子
胖人如何選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
1、跑鞋主要由3部分構成(如下圖所示)上部就是鞋面,一般會採用透氣排汗面料,在後跟及腳踝處會有一些硬質材料支撐,起到穩定作用,這一層對跑者的作用是透氣、包裹和穩固腳踝與腳跟。
中底是跑鞋的緩震核心,也是整個跑鞋的核心。起到腳踏地時承受人體重量和地面撞擊的作用。好的跑鞋不是越軟越好,或是越彈越好,而是跑步時踩下去明顯感覺到力量被吸收了,離地時又明顯感覺到蹬踏有彈性。
外底(底部)是直接接觸地面的部位,最主要的功用是提供足夠的摩擦力以保持跑者發力時的穩定型。
2、多大體重該穿什麼等級的跑鞋
(1)體重和中底緩震等級恰好匹配:中底形變適中,可以起到完整的緩沖和回彈作用。
(2)體重大於中底所能承受的范圍:中底被擠壓成線(又叫中底被擊穿),只能起到部分緩沖作用。
(3)體重小於中底所能承受的范圍:中底形變很小,只能起到很小部分緩沖作用(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體重太小踩不動鞋)。
3、足弓高低和步態**慣對應的跑鞋種類
這是一般跑者最難理解、區分的地方。先說足弓高低,這是天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足弓高,腳外側承受力量更大,腳踝外側,小腿外側的肌肉會格外緊張,膝蓋所受到的震感也會更強烈。
足弓低,足底腱膜會被拉伸,長期處於綳緊狀態(有點像穿高跟鞋),所以不論走路跑步都特別累。
針對步態而言:
內旋不足,也就是內翻(足外側受力,內側翻起),通常會伴隨高足弓,產生的副作用也基本一致——震感明顯,對腳踝、膝蓋的沖擊感受明顯。
內旋過度,也叫外翻(足內側受力,外側翻起),通常伴隨低足弓,跑步時腳掌內側受力,穩定性差,對足弓、腳踝的沖擊感受明顯。
按照這幾種不同的足弓高度和步態,跑鞋分成三種:緩震(緩沖)、支撐(穩定)、控制。
4、公路、泥路適合什麼跑鞋?
公路跑鞋,一般以輕便和減震為主,帶減震的跑步鞋能夠提供充足的彈性,保護足部免受振動。路跑時能為雙腳帶來良好的戶外體驗。
對於水泥路選擇跑鞋而言,主要在耐磨在的鞋底和支撐及避震系統。一般來分主要有:有比賽用的(鞋底會比較薄比較硬);練**用穿舒適的(避震比較厚比較軟);還有純馬拉松鞋跟田徑用的其他鞋種...,前頭翹高或甚至短跑的釘鞋。
5、跑量跑速對跑鞋選取的影響
介紹到這里,適合自己的跑鞋其實已經可以挑出來了。跑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跑量、跑速和肌肉強度對所選跑鞋進行進一步精選。
原則是:跑量越大跑速越快對身體負擔越大,越需要緩沖保護。因此假如經過上面的步驟挑選出幾雙跑鞋,跑量大,速度快的跑者可以選取緩震級別較高的。
6.傷病對跑鞋選取的影響
很多跑者在挑鞋時候都會詢問,自己有膝傷,腳踝傷該怎麼挑鞋。這里簡單遵循幾個原則就好了。
(1).長期運動產生的勞損傷(如膝蓋疼,髖骨或者腰椎疼)選取緩震級別較高的。
(2).偶爾因外力受傷(如腳踝扭傷,挫傷)選取穩定支撐性較好的。
I. 如何快速介紹超輕19的產品賣點
可以從李寧超輕19跑鞋的材質與黑科技來介紹賣點。
跑鞋又名運動鞋,根據生物力學的需要跑鞋可分為提供減震性、提供穩定性、提供運動控制三大類。提供減震性的跑鞋,通常有較柔軟的夾層鞋底,輔助足部在運動時均勻受力,幫助足部減震。
李寧,是「體操王子」李寧在1990年創立的專業體育品牌。李寧公司擁有完善的品牌營銷、研發、設計、製造、經銷及銷售能力,以經營李寧品牌專業及休閑運動鞋、服裝、器材和配件產品為主,已在中國建立龐大的零售分銷網路和供應鏈管理體系,並持續加碼電商陣地、構建電商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