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地球是怎樣自西向東運轉視頻
擴展閱讀
電腦怎樣改群員昵稱 2025-05-08 08:57:10
iqooz3怎樣開啟文檔校正 2025-05-08 08:53:25

地球是怎樣自西向東運轉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5-22 12:30:00

1. 地球的四季是怎麼形成的視頻

我們先來分析地球的運動,地球有兩種基本的運動,一種叫自轉——地球自身的旋轉,另一種叫公轉——繞著太陽的旋轉。
自轉是繞著穿過南北兩極的地軸進行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離兩極越遠的地方轉速越快。與兩極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天,也就是24小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為每秒30公里,繞太陽一周需要365天5時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學上稱之為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它的長直徑和短直徑相差不大,可近似為正圓。太陽就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而焦點是不在橢圓中心的,因此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有時會近一點,有時會遠一點。一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為147,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近日點。七月初地球離太陽最遠,為152,100,000公里,這一點叫做遠日點。事實上,當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在遠日點的時候,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這就說明,四季的變化與近日點和遠日點無關。
那麼四季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與公轉有關,但是決定性的條件是地球必須斜著繞太陽轉;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繞太陽旋轉的話,太陽光線將永遠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與太陽光線的夾角也永遠不變,地球上將不會有四季的變化。
我們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氣溫高低與太陽光是直射還是斜射該平面有關。那麼這種效果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當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時,他投射在該平面的光斑將是一個正圓,而斜射時,光斑將是一個橢圓,而且越斜橢圓越大,也就是說,斜射時同樣多的光線照在了更大的面積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光束斜射時光斑區的光線稀一些,直射時光斑區的光線濃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氣溫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氣溫要低一些。我們知道氣溫是決定季節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將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厲害的地方將是冬季,這兩者之間的則是春季或秋季。
那麼四季的交替變化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與地球的傾斜有關了,正是由於地球是傾斜著繞太陽旋轉的,才使得太陽光的直射以赤道為中心,以南北回歸線為界限南北掃動,每年一次,循環不斷,從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順序交替的現象。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當地球公轉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時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時正是秋季。當地球轉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便進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時,陽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進入秋季,南半球轉為春季。當地球轉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時,陽光直射到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進入冬季,而南半球則進入夏季。接下來就進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輪的四季交替又要開始了。

2. 地球是怎麼轉動的 地球自轉嗎

地球既自轉又公轉。

1、地球自轉。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卜棗鄭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與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465米/秒。地球自轉一周岩悔耗時23小時56分。

2、地球公轉。地球在自轉時同時公轉,自轉一周需用23小時56分4秒型頌,公轉了約0.986度,按地球自轉速度摺合3分56秒,時間,自轉加上公轉用的時間共24小時。經度每隔15度,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3. 地球自西向東轉,是怎麼個轉法

你標的東西是不對的,地球純兄好是一個圓,東西只是相做鉛對的

當你面對北極的時候,你的左手邊是西,右手邊塵乎是東,

所以地球在你面向北的時候是由左手邊向右手邊方向轉動


望採納。有問題請追問。

4. 地球怎麼轉動方向

地球有兩個運動,一是自轉,就是南北地軸為中心旋轉,方向是自西賀亮向東(從北極看,就是逆時針旋轉),自轉使我們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周而復始自鉛拍陵轉一圈為一天;二是地球公轉,就是地球繞著太陽跑,地軸指向北極星,與公轉面形成一定的角度運動(地軸與此面不垂直),公轉使我們有了一年四季的變化槐戚,公轉一圈為一年!

5. 地球是怎麼轉的

地球是太基皮陽系的一顆行星 ,傾斜在黃道面上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圈,每天自轉一周 。


地孫帶球與月亮為地月系 ,月亮每月繞地球轉動一周 。現在地球之所以24小時自轉一周 ,是因為它在以每小時10萬多公里的速度繞日公轉,且途中遇到太陽風的側面推力,使高空產生等離子西風環流 ,高空西風又推動地面西風則鋒蘆和向東涌的洋流 ,進而推動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

6. 地球是如何運轉的

地球自轉

地球存在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自20世紀以來由於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不均的。1967年國際上開始建立比地球自轉更為精確和穩定的原子時。由於原子時的建立和採用,地球自轉中的各種變化相繼被發現。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度存在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性變化。

通過對月球、太陽和行星的觀測資料和對古代月食、日食資料的分析,以及通過對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質時期地球自轉的情況。在6億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約有424天,表明那時地球自轉速率比現在快得多。在4億年前,一年有約400天,2.8億年前為390天。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長期減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於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角動量變小,從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使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變長。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徑的可能變化、地球內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質分布的改變等也會引起地球自轉長期變化。

地球自轉速度除上述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這種不規則變化同樣可以在天文觀測資料的分析中得到證實,其中從周期為近十年乃至數十年不等的所謂"十年尺度"的變化和周期為2~7年的所謂"年際變化",得到了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變化的幅度可以達到約±3毫握猜秒,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間的耦合作用。年際變化的幅度為0.2~0.3毫秒,相當於十年尺度變化幅度的十分之一。這種年際變化與厄爾尼諾事件期間的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的異常變化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這可能與全球性大氣環流有關。然而引起這種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處於進一步的探索階段。此外,地球自轉的不規則變化還包括幾天到數月周期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幅度約為±1毫秒。

地球自轉的周期性變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變化,月周期、半月周期變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變化。周年周期變化,也稱為季節性變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現的,它表現為春天地球自轉變慢,秋天地球自轉加快,其中還帶有半年周期的變化。周年變化的振幅為20~25毫秒,主要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半年變化的振幅為8~9毫秒,主要由太陽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變化的振幅約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轉具有周日和半周日變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發現並得到證實的,振幅只有約0.1毫秒,純皮桐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公轉

1543年著名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半長徑為149597870公里,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的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29.79公里;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為23°27',稱為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兩個交點,其中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隔180°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太陽分別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3日前後)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對居住的北半球的人來說,當太陽分別經過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就意味著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時節。太陽通過春分點到達最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之相差180°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太陽分別於每年的6月22日前後和12月22日前後通過夏至點和冬至點。同樣,對居住在北半球的人,當太陽在夏至點和冬至點附近,從天文學意義上,已進入夏季和冬季時節。上述情況,對於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則正好相反。

地極移動

地極移動,簡稱為極移,是地球自轉軸在地球本體內的運動。1765年,歐拉最先從力學上預言了極移的存在。1888年,德國的屈斯特納從緯度變化的觀測中發現了極移。1891年,美國天文學家張德勒指出,極移包括兩個主要周期成分:一個是周年周期,另一個做坦是近14個月的周期,稱為張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於大氣的周年運動引起地球的受迫擺動,後者是由於地球的非剛體引起的地球自由擺動。極移的振幅約為±0.4角秒,相當於在地面上一個12×12平方米范圍。

由於極移,使地面上各點的緯度、經度會發生變化。1899年成立了國際緯度服務,組織全球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專門從事緯度觀測,測定極移。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國際上相繼開始了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激光測月、激光測人衛、甚長基線干涉測量、全球定位系統測定極移,測定的精度有了數量級的提高。

根據近一百年的天文觀測資料,發現極移包含各種復雜的運動。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張德勒周期外,還存在長期極移,周月、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種短周期極移。其中長期極移表現為地極向著西徑約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運動。它主要是由於地球上北美、格棱蘭和北歐等地區冰蓋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後地殼反彈,導致地球轉動慣量變化所致。其它各種周期的極移主要與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與大氣和海洋的作用有關。

歲差與章動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轉軸在空間的指向並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斷發生變化。其中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歲差,而周期運動稱為章動。歲差和章動引起天極和春分點位置相對恆星的變化。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編制一本包含1022顆恆星的星表時,首次發現了歲差現象。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了歲差。據《宋史·律歷志》記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這個名詞即由此而來。

牛頓第一個指出產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26000年,圓錐面的半徑約為23°.5。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日月歲差。除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還受到太陽系內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從而引起地球運動的軌道面,即黃道面位置的不斷變化,由此使春分點沿赤道有一個小的位移,稱為行星歲差。行星歲差使春分點每年沿赤道東進約0.13角秒。

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黃極作歲差運動的同時,還伴隨有許多短周期變化。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恆星位置的觀測資料後,發現了章動現象。月球軌道面(白道面)位置的變化是引起章動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分析得到章動周期共有263項之多,其中章動的主周期項,即18.6年章動項是振幅最大的項,它主要是由於白道的運動引起白道的升交點沿黃道向西運動,約18.6年繞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變化,在天球上它表現為天極在繞黃極作歲差運動的同時,還圍繞其平均位置作周期為18.6年的運動。同樣,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變化,並引起相應周期的章動。

7. 地球是怎樣旋轉的

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 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轉是均勻的。但精密的天文觀測表明,地球自轉存在著3種不同的變化。

自轉速度的變化
[編輯本段]
20世紀初以後,天文學的一項重要發現是,確認地球自轉速度是不均勻的。人們已經發現的地球自轉速度有以下3種變化:① 長期減慢。這種變化使日的長度在一個世紀內大約增長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準所計量的時間,2000 年來累計慢了2個多小時。引起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學家發現在37000年以前的泥盆紀中期地球上大約一年400天左右。②周期性變化。20世紀50年代從天文測時的分析發現,地球自轉速度有季節性的周期變化,春天變慢,秋天變快,此外還有半年周期的變化。周年變化的振幅約為20~25毫秒,主要是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的。③不規則變化。地球自轉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其原因尚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自轉軸對於地球本體的運動
[編輯本段]
地球自轉軸在地球本體上的位置是經常在變動的,這種變動稱為地極移動,簡稱極移。1765年L.歐拉證明,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剛體地巧滲球的自轉軸將圍繞形狀軸作自由擺動 , 周期為 305 恆星日 。1888年人們才從緯度變化的觀測中證實了極移的存在。1891年美國的S.C.張德勒進一步指出,極移包括兩種主要周期成分:一種是周期約14個月的自由擺動,又稱張德勒擺動;另一種是周期為12個月的受迫擺動。

實際觀測到的張德勒擺動就是歐拉所預言的自由擺動。但因地球不是一個絕態磨對剛體,所以張德勒擺動的周期比歐拉所預言的周期約長40%。張德勒擺動的振幅大約在0.06〃~0.25〃之間緩慢變化 ,其周期的變化范圍約為410~440天。極移的另一種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擺動,其振幅約為0.09〃,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主要由於大氣和兩極冰雪的季節性變化所引起。

將極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後,可以得到長期極移。長期極移的平均速度約為0.003〃/年,方向大致在西經70°左右。

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的運動
[編輯本段]
地球的極半徑約比赤道半徑短1/300,同時地球自轉的赤道面、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面和月球繞地球公轉的白道面, 這三者並不在 一個平面內。由於這些因素,在月球、太陽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產生了復雜的運動。這種運動通常稱為歲差和章動。歲差運動表現為地球自轉軸圍繞黃道軸旋轉,在空間描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 2.6萬年。章動是疊加在歲差運動上的許多復雜的周期運動。

證明地球自轉
[編輯本段]
1.牙簽法
先用一隻臉盆裝滿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動的地方,待水靜止後,輕輕放下一根木質細牙簽,並在牙簽的一端做一個記號,記住牙簽的位置,過幾個小時後(最好在10個小時以上),再去看時你就會發現,牙簽已經轉動了一定角度,看起來好像是牙簽在轉動,其實它並沒有轉動,而是地球在轉動.在北半球,牙簽作順時針轉動,因為地球自轉在北半球看起來是逆時針方向的.南半球則與北半球相反.
2.炮彈法
地球時刻不停地自轉,地面上水平運動的物體,必然相對地發生持續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據這種現象,人們分析射出的炮彈運動的方向,就能證明地球在自轉.
3.重力加速度法
地球在時刻不停地自轉,由於慣性離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兩極最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必然是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旋轉橢球體.重力測量和弧度測量帆寬斗的結果,證實了這些觀點的正確性,也就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地球的自轉.
4.深井測量法
地球時刻不停自轉,由於自轉速度隨高度而增加,物體自高處下落的過程中,必然具有較高的向東的自轉速度,而必然墜落在偏東的地點.為了證實這一點,有人曾在很深的礦井中進行試驗.試驗結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體,總在一定的深度同礦井東壁相撞,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地球的自轉運動.
5. 傅科擺
證實地球自轉的儀器,是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於1851年發明的。地球自西向東繞著它的自轉軸自轉,同時在圍繞太陽公轉。觀察地球的自轉效應並不難。用未經扭曲過的尼龍釣魚線,懸掛擺錘,在擺錘底部裝有指針。擺長從3米至30米皆可。當擺靜止時,在它下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張白卡片紙,上面畫一條參考線。把擺錘沿參考線的方向拉開,然後讓它往返擺動。幾小時後,擺動平面就偏離了原來畫的參考線.這是在擺錘下面的地面隨著地球旋轉產生的現象。
由於地球的自轉,擺動平面的旋轉方向,在北半球是順時針的,在南半球是反時針的。擺的旋轉周期,在兩極是24小時,在赤道上傅科擺不旋轉。在緯度40°的地方,每小時旋轉10°弱,即在37小時內旋轉一周。
顯然擺線越長,擺錘越重,實驗效果越好。因為擺線長,擺幅就大。周期也長,即便擺動不多幾次(來回擺動一二次)也可以察覺到擺動平面的旋轉、擺錘越重,擺動的能量越大,越能維持較長時間的自由擺動。圖中拍照的是懸掛在北京天文館球形展覽大廳天花板上的傅科擺擺錘部分。

8. 地球是怎麼轉動的

1、地球自轉:

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激辯和順時針旋轉。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2、地球公明盯轉: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所用的時間是一年。地球灶彎在公轉的時候,地軸是傾斜的,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這樣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表面接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也就不完全相同,便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轉軸傾角與季節

軌道傾角的存在使得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周期性地變化,其周期為一個回歸年,時長為365.24219個平太陽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角隨之變化,進而使得這些地區一日之內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總量發生變化,導致季節變化。

當北極點相對於南極點離太陽更近時,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太陽高度角較大,為夏半年;南半球晝短夜長,太陽高度角較小,為冬半年;反之亦然。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北溫帶,太陽總是從東南方向升起,向西南方向落下;在南溫帶,太陽則是從東北方向升起,向西北方向落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