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画油画时铺底色是在什么时候铺怎么铺
现在局部推着画的偏多,如果要铺是在起完黑白稿的时候,优质松节油混合颜料就可以
Ⅱ 怎么把油画色彩用的漂亮点
绘画中常流行这么一名话,叫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对比关系。表现在包装设计中,这种对比关系非常明显,又非常常见。所谓这些对比,一般都有以下方面的对比:即色彩使用的深浅对比、色彩使用的轻重对比、色彩使用的点面对比、色彩使用的繁简对比、色彩使用的雅俗对比、色彩使用的反差对比等等。
Ⅲ 油画脸部怎么调色
1.真正的调色不能在调色板上,而应在画布上,只有画面才能告诉你需要什么颜色。写生作画,眼睛基本不看调色板,而看画面与对象。即使在调色板上取用几种颜色也是简单地调合,在画面上才是最后的综合。如果在画板上调得过分均匀,色感必单调死板。此外,画面存在未干的颜色,调色时必须考虑画面颜色成分,如果在调色板上调“准”了颜色,加上画面已有的底色又会变得不准。
2.颜色种类不必太多,十多种即可,它们是:白、柠檬黄、中黄、土黄、金土黄、(或生赭)、桔黄、朱红、西洋红、深红(或紫红)、淡紫红、土红、熟褐、粉绿、土绿(或橄榄绿)、翠绿、湖蓝、群青、黑。19至21种颜色即可。
3.调色板上放颜色的顺序,基本可按前面所提颜色顺序排下来,暖色放一边,冷色放一边,而每一种颜色又由浅到深排列,如柠檬黄、中黄、土黄、生赭......这样就有一种素描深浅之概念。假如在画很深颜色的暗部,需要再亮一点暖一点,就可试调生赭,不够再用土黄,再不够可用中黄,以此类推。画暗部千万不可乱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了,颜色发粉。
4.白、土黄、土红、熟褐、土绿、翠绿、群青、黑,是油画的基本常用色,它们也不易变色。
5.熟褐、深红、翠绿是暗部用色的三个宝。
6.土黄、土红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
7.柠檬黄是风景作品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贵的颜色,色感较冷。
8.土绿(或橄榄绿)、中绿,对画树而言,起万能的作用,如树的暗部——土绿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树的亮部——中绿加土黄、柠檬黄,夕阳或秋叶可再加桔黄。
9.头像暗部——土红加象牙黑(北欧学派,较透明),土红加翠绿(东欧学派)。如果用朱红加中绿也可产生相当不错的暗部色彩。
10.粉绿、淡紫红是脸部和人体中间过渡面的调合色。
11.画很白的女人体,白、土黄、土红、粉绿、中绿是基本用色,有时需要朱红。
12.室内头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黄。
13.要学会运用象牙黑。暗部、亮部、中间色调都可用,往往同白色一样重要。
14.颜色粉,往往问题产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画粉了,整个画面就会太粉。
15.如何能把写生对象之色彩画得更加好看?在同一物体的同一色彩中还会有冷暖的变化,不会绝对均匀,肯定有偏蓝紫或偏黄绿等色,如果对色彩敏感,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因此在每一局部色块中,都应有所选择,把最美的色彩倾向扩大为整体的色彩。如果每一局部色块都有所取舍和提高,整体的色彩感就比真实的色彩更加完美。
Ⅳ 油画有什么技法··
1、挫
挫是用油画笔的根部落笔着色的方法,按下笔后稍作挫动然后提起,如书法的逆锋行笔,苍劲结实。笔尖与笔根蘸取颜色的差异、按笔的轻重方向不同能产生多种变化和趣味。
2、拍
用宽的油画笔或扇形笔蘸色后在画面上轻轻拍打的技法称为拍。拍能产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显,又不致过于简单,也可处理原先太强的笔触或色彩,使其减弱。
3、揉
揉是指把画面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颜色用笔直接操合的方法,颜色操合后产生自然的混合变化,获得微妙而鲜明的色彩及明暗对比,并可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4、线
线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油画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绪,但在不同的风格中,圆头、校形和旧的扁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强中锋般的浑厚线条。
5、扫
扫常用来衔接两个邻接的色块,使之不太生硬,趁颜色未干时以干净的扇形笔轻轻扫掠就可达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层色上用笔将另一种颜色扫上去来产生上下交错、松动而不腻死的色彩效果。
6、跺
指用硬的猪鬃画笔蘸色后以笔的头部垂直地将颜料跺在画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时候才应用。
7、拉
拉是指油画中有时需要画出坚挺的线条和物体边缘如画锋利即剑或玻璃的侧面等,这时可用画刀调准颜色后用刀刃一侧将颜色在画面上拉出色线或色面,画刀画出的形体坚实肯定,是画笔或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
Ⅳ 如何画一幅好看的油画
从天空开始铺色,由上到下由深变浅,循序渐进,直到把天空铺完,接着对水进行铺色,然后夜空中加上繁星点点,水中画出小帆,一副好看的油画就画好了,具体步骤如下:
色卡:普蓝、天蓝、大红、中黄、黑色、白色。
1、从天空开始铺色,深蓝色往下加白色逐渐变浅;注意上面浅色闪电形状的云朵叠加浅色;
注意事项:
1、在画布上作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
2、简单的装饰画直接按照线稿划分出来的区域涂颜色就可以了。
Ⅵ 油画色彩搭配
画油画色彩的基本常识和色彩的搭配
尺度间色是二原色等量混合的结果,不等量混合则滋生出不同色相变化。如:
红+黄=红橙(红多黄少,俗称桔红)
橙色(等量混合,俗称桔黄)
黄+蓝=黄绿(黄多蓝少)草绿
绿色(等量混合)中绿
蓝绿(蓝多黄少)深绿
蓝+红=红紫(红多蓝少)
紫色(等量混合)
蓝紫(蓝多红少) 原色适当相混: 二间色适当相混:
红灰色:红多,黄、蓝少 黄灰:橙加黄
黄灰色:黄多,红、蓝少 蓝灰:绿加紫
蓝灰色:蓝多,红、黄少 红灰:橙加紫
纯灰:黑加白
色彩构成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深入步入色彩的殿堂。
原色原色是指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颜色。而原色则可以混合出许很多多其他的色彩。在依顿色相环中红、黄、蓝为三原色,
他把这三种原色的尺度定为:
红:不带蓝也不带黄味的红色。
黄:不带绿也不带红味的黄色。
蓝:不带绿也不带红味的蓝色。
间色由任意两个原色混合后的色被称为间色。那么,三原色就可以调出三个间色来。它们的配合如下: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以上原色色像混合所得的橙、绿、紫既是我们所说的间色。
复色由一种间色和另一种原色混合而成的色,被称为复色。复色的配合如下:
黄+橙=黄橙
红+橙=红橙
红+紫=红紫
蓝+紫=蓝紫
蓝+绿=蓝绿
黄+绿=黄绿
所得得六种复色为: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
白色越加色彩亮直至达到极限白色,玄色越加色彩越暗直至达到极限玄色。
这样由原色、间色、复色组成了一个有规律的12种色相的色相环,犹如彩虹的接续,在这个色相环中,每一种色相都有它自己
相应确定的位置。色彩原理-色相、明度、纯度
在我们糊口的附近,一般人往往只停留在对色彩的表层熟悉,也就是对红、黄、蓝、绿(色相部门)等较纯颜色的分辨。假如遇到淡
一点的色就加一个“浅”字,重一点的色就加一个“深”字,而一旦碰到中间调的色就称之为“旧”了。这种对色彩简朴地熟悉,
对要进入美术专业学习的人来讲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对色彩原理不够理解所致。如何走进神秘,丰硕的色彩世界,把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我们不妨借用色立体的结构原理,来说明构成色彩理论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和以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阐述利便,我们先弄懂有关名词的概念和图列演示。
色立体色立体是借助与三维空间的透视理论,立体的表现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的一种色彩坐标体系。这种坐标的构成方式,
可以匡助你学会从平面的角度分析理解色彩在空间的延续。
色相色相是色彩最显着的特征,是指色彩的相貌而言,一般用色相环来表示。通常的色相环有12色,20色,24色,100色。
明度 明度示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一般用明度轴来表示。
纯度 纯度示指色彩的纯净的程度,可以用纯度阶段表现。
有了识别这三中色彩的能力,你就初步把握了色彩变化的规律,无形中开阔了自己的色域。使你熟悉色的能力不只停留在表层,
而是走上科学的识别色彩、理解色彩的专业化道路。
色彩原理-色相对比因色相的差别色彩对比关系被称为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一种相对单纯的色彩对比关系,视觉效果光鲜,亮丽.一般来讲色相对比可借色相环做辅助说明,根据色相环排列的顺序我们
把相对比归纳成六个方面,说明它的对比规律和视觉效果.
1、统一色相对比
所谓统一色相,是指两个颜色在色环上位置十分相近,大约大5摄氏度左右.在对比关系上也就是一个色与相邻的另一个色的对比,由于
两者相距非常近,故色中的同种因素多,产生的对比效果就弱,在色彩学中被称为统一色相对比,从视觉的角度讲也可以称为弱对比。
2、类似色对比
类似色相的概念是指两个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大约在45度左右,间隔较近,两色之间色差不大。就对比而言,它们的对比关系被称
为类似色对比,从视觉的角度讲属于中弱对比。比较统一色相对比,它显得同一中有变化,变化中不失和谐。
3、对比色对比
对比色相的两色在色相环上相距较远,两色之间的共同因素相对减少,在色环上的间隔大约在100度左右,两色对比被称为对比色对比,
它们的视觉效果鲜亮、强烈,也被称为中强对比。
4、互补色相对比
互补色相对比是指两色的位置在色相环直径的两端,是色距最远的两个色,这两色相距180度,那么它们的对比关系则是最强烈、最富
刺激性的,在色彩学中被称为互补色相对比,就视觉来讲则是强对比。
5、全色相环色相对比
全色相环上12色或6色的对比,称为全色相环色相对比,但因为色相良多,轻易产生杂乱、不安定及难以形成同一效果的缺点,因此在
组织色彩时一定要留意色块大小面积的处理和色调的选择。
6、全色相秩序对比
这种对比手法主要是指色相的推移,可在色相环上取全色相的1/3、2/3或全色相进行秩序推移,这种方法构成的画面使色彩有光感,显
得绚丽夺目。
纯熟把握色相对比的方法会为每个初学色彩者今后运用纯色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使你从中感悟、体验到色相之间的无限变化和
强烈的表现力。
因色彩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关系被称为明度对比。
色彩明度关系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1、色彩自身的明暗关系(不加黑、白色)
2、色彩混入黑、白色后所产生的明暗关系。
我们这里讲的明度对比,是根据第二种含义而言,也就是将色彩混入黑、白色后所产生的明暗现象如何进行组合、搭配使之产生
不同的视觉效果。
色彩明度的差别一般以色立体明度推移为基础,常用的是以孟塞尔色立体为例进行分析。
孟塞尔色立体的明度轴步度平均地由白-黑为11个色阶组成。0-10两端为黑和白,1-9为不同明度的灰。明度轴由下至上表明了明
度变化是逐渐有规律地形成的。
为了讲解的明确、易懂,我们也可以暗明度轴所示数字的顺序把明度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a 0-3,为低明度 (黑至深灰)
b 4-6,为中明度 (中灰)
c 7-10,为高明度 (浅灰至白)
明确了明度的三个层次后,我们将要谈谈明度的对比关系。
明度的对比关系也可以归为三个种别:
a 强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黑白反差大,视觉效果刺激。
b 中对比
对比关系适中,视觉效果平和。
c 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明暗反差小,视觉效果恍惚。
色彩原理-色彩调和的原理色彩调和是从音乐理论中引进的概念,是指各种色彩的配合取得和谐的意思。
色彩的调和有两层含义:一是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形态,一般以为“好看的配色”,即能使人产生痛快、恬静感的配色是调和的。
二是色彩调和是配色美的一种手段。色彩的调和是就色彩的对比而言的,没有对比也就无所谓调和,两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外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由于两种以上的色彩在构成中,总会在色相、纯度、明度、面积等方面或多或少
地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必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对比。过分对比的配色需要加强共性来进行调和;过分暧昧的配色需要加强对比来进行
协调。从美学意义上讲,色彩的调和可以说是各种色彩的配合在同一与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和谐。
色彩调和的原理:
1、互补色平衡论从色彩视觉生理角度上讲,互补色的配合是调和的。由于人在视觉某一色时,老是欲求与此相对应的补色来取得生理的增补平衡。伊顿说:
“眼睛对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同时要求他的相对补色,假如这种补色还没有泛起,那么眼睛会自动将它产生出来。恰是靠这个事实的气力,
色彩和谐的基本原则中包含了互补色的规律。”孟塞尔色彩调和论也是以部色理论为依据的,他以为若把构成画面的各种颜色全部混合
(或放在回旋转盘上混合),假如产生第五级明度的灰色,那么,色彩配合是调和的。
2、天然色彩秩序论因为人糊口在天然中,来自天然色调的配合和连续性,成为人视觉色彩的习惯和审美经验。天然界景物的明暗、光影、强弱、冷暖、灰艳、
色相登色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天然秩序即天然的规律。例如,光线照射在一个物体上,必定会产生高光、明部、明暗接壤、暗不、
反光、投影。物体的明暗和色彩变化是有秩序的、有节奏的、非常协调的,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用天然界的色彩秩序去评判色彩艺术的优劣,
因此,色彩的调和要求各种色彩必需建立一定秩序。色立体的色相系列、明度系列、纯度系列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列制作的,因此,在色立体
中,任何直线的、圆的、椭圆的、螺旋形的......凡是有秩序的方向,所选择的配色都是调和的。
3、配色明快论
在视觉上,即不外分刺激,又不外分暧昧的配色才是调和的。配色的调和取决于是否明快。一般来讲,过分刺激或过分暧昧的配色都会使人
产生一种不痛快的情绪。变化与同一是配色的基本法则。变化里面求同一,同一里面求变化,各种色彩相辅相成才能取得配色美。
4、面积比例论
歌德以为原色和间色的和谐面积比是,
黄:橙:红:紫:蓝:绿=3:4:6:9:8:6
孟塞尔以为:构成画面的各种色彩相混合,只有产生中性灰时才能取得色彩和谐。色彩和谐与面积比同时与纯度有关,由于红(R5/10)
与青绿(BG5/5)平等的面积在回旋转盘上旋转混合并不会得到明度为5的灰。显然是由于红的纯度高,而绿的纯度低之故。他以为只有把红
色纯度降低或红的面积减为青绿的一半,才能取得和谐。
总之,配色中较强的色要适当缩小面积,较弱的色要适当扩大面积,这是色彩面积均衡的一般法则。当然,色彩的面积均衡的取得是一种
色彩静态美的方法,假如在一幅色彩构图中使用了与调和比例不同的配色,有意识地让一种色彩占支配地位,那么将取得各种富有感染力
的配色效果。
5、审美心理共识论
能引起观者审美心理共识的配色是调和的。因为各个民族以至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如性别、春秋等)、心理变化(如欢乐、喜悦、悲哀等)
和生存的社会前提(如文化、科学、艺术、教育、政治经济等)、天然环境的不同,表现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是
不尽相同的,在色彩方面各有偏爱。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时期,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审美理想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色彩配合能
形成富丽华贵、强烈热闹高兴、欢乐喜悦、文静典雅、蕴藉沉静、朴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调。当配色反映的情趣与人的思惟情绪发生共识时,也就
是当色彩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人们将情不自禁地感慨感染到色彩的和谐与愉悦,并强烈地产生色彩装饰的念头和据有欲。因此,进行色彩设计必需研究和认识不同消费对象的色彩喜好心理,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做到有的放矢。
6、合目的论
合目的性的配色是调和的。配色必需考虑到用途(实用性)和目的(目的性)。例如:用于仪表、交通讯号、路标的色彩要求醒目凸起,
对比强烈的异色相配是合用的。用于工作场所的色彩一般应选用柔和明亮的配色,要避免使用过分刺激、轻易导致视觉疲惫降低工作效率的
对比强烈的配色。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贸易设计、工作设计等,因为使用功能的区别,都对配色有特定的要求。
色彩原理-色彩美与审美主体
色彩美与审美主体有关,色彩本身无所谓美,只是美的客观前提,只有当色彩美的前提与人联系起来之后才产生色彩美的反映。因此,色彩
成为美的对象取决于人对色彩的感慨感染和作出的评价。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冶艳,有人爱平淡;统一色彩或一组色彩,有人觉得美,
有人以为它并不美;甚至统一个人也会有时觉得它美,有时又不以为它美。中国古代思惟家庄子以为,“美晋皆在其心”,色彩美不美由“
人心”决定。对色彩美的感慨感染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为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奉以及地舆
环境的不同,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审美思惟不尽相同;不同的人,因为性别、春秋、文化涵养以及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对色彩也各有偏好;即使是统一个人,因为遭遇、心境而产生情绪变化,对色彩的感慨感染和审美心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只有当色彩所
反映的情趣与人们所向往的精神糊口产生联想,并与人们的审美情绪发生共识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色彩配合的形式结构与人们的审美心
理形式结构相对应时,人们才会感慨感染到色彩美的愉悦。
因为色彩审美主体的复杂性和多边性,因此,我们在讨论色彩的美感和表现力时,既要研究各种色彩由糊口联想而产生的一般的普遍意义,
同时又要留意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念有着不同的审美尺度,对色彩的内涵与表现力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释,色彩美必定具有
时代的特征和个性表现的一面。
色彩原理-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形象设计领域中的一大重点。色彩包括三原色、间色和补色。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色彩的三大要素,它们深浅明暗、大小块面的搭配
变化演绎出缤纷时尚。
色彩的搭配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是一个非常详细的、创造性的审美过程。黑、白、灰最能体现优雅、理性、高贵、神秘类型的气质,将此三
色艺术化搭配,简朴中储藏着无限变化,更具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常用的多色相配色以少量色种为基础,按“大同一协调、小对比”的规
则配色。以相同或相近色相加、以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体现区别的弱对比配色系列,具有同一协调、柔和素雅的效果,但缺少动感,易显得单
调清淡。中对比配色系列和强对比色系列的共同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光鲜醒目、高兴强烈热闹的视觉效果,但也不易同一协调,轻易引起视觉疲
劳。色彩高明度格调的作品会形成优雅明亮的氛围,具轻松温顺明快的效果;中明度格调的作品中,中明度、高纯度的配色丰满有力,中明
度、中纯度的配色则显得蕴藉庄严;低明度格调的作品具有沉静庄严、严厉忧郁、文弱内向等效果。色彩纯度越高,颜色越鲜艳华丽,效果
越活跃强烈热闹;纯度越低,色彩越昏暗迷朦,效果越朴素沉静,甚至有软弱内向的感觉。
一般而言,高明度和纯度的色彩体现暖、轻、动、近、大、高兴、华丽等情感效应;反之,则体现出冷、重、静、远、小、沉静、质朴等情
感效应。在形象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色彩的情感效应来调节改善视觉效果和展现人物个性;利用膨胀收缩、远近大小等错觉来调整体型、
脸型的轮廊以掩饰人物形象的缺陷,凸起其柔美之处。
色彩原理-色彩温度
色彩温度 相差3摄氏度
我们常说,蓝色带来凉爽感觉,而红色等带来温馨浪漫感觉。有业内人士表示,当置身于不同色彩的环境时,如看到红色或看到蓝色时,
感觉的温度会有3摄氏度的差别。
了解不同色彩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效果,对于我们根据季节不同做不同的布置会有很好的匡助。
例如:室内布置中包含良多颜色,用一种单纯色彩可能使室内空间看起来更大一些;占很大面积的墙壁或窗帘,采用大块图案会使屋内
看起来更狭窄——
这些颜色布置的小秘诀,可以让我们在布置居室时更得心应手。以下是一些基本颜色对人产生的心理效果,您在布置居室时可参考使用。
红色:红色属于热情而又精力旺盛的人。但红色使用过多,会感觉疲惫。
粉红色:使皮肤看起来更惬意、更锦绣。但使用太多或使用不当的话,会给人轻浮的感觉。
黄色:这种颜色可以在人心情不好时,让人燃起但愿与勇气。由于它是膨胀色,所以在大面积使用时,宜使用比较柔和的中间色。
绿色:可以使心情和身体两方面感觉平和,是使人放松下来的颜色。绿色用于大面积时要尽量选择明亮的色调。
蓝色:可以使人心情平静,是最适适用来作睡房的颜色。
茶色:使人联想到大天然的土壤、木头等,给人以安心感觉。假如家中大量使用木质家具时,搭配的地板选用深茶色等较深光彩为好
白色:没有压迫感的白色,用于墙壁或天花板令人感觉宽敞。但是假如连地板也用白色的话,会使人情绪不不乱,不禁想要逃避。
玄色、灰色:配一点天然材质或明亮的色调,黑、灰色将施展厚重暗色的魅力,是很有特色的布置
Ⅶ 怎样把握好画油画的技巧
一开始用3B铅笔(淡色铅笔都可以)打形,整体画个大概,后期上色能看懂就行,然后用大量松节油加一点色彩开始铺大关系,这时候不要拘泥于形,因为后期会用色彩修形的。整体关系出来后,换中型笔开始蘸大量的色彩开始刻画,这时尽量避免用太多的油,不然画面会花掉,最后,用小笔刻画细节,必要的时候用扇形笔轻轻扫一扫,使画面过度的自然,最后等一个月,一副专业的油画就完成了
Ⅷ 油画如何画底色
通常油画绘制首遍底色的铺色,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绘画出大致的颜色区域,为之后的绘画铺好道路。因此,了解油画底色的相关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第一遍底色铺色应该将颜料均匀、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之间的联系要显得自然,注意不要将最后的效果强弱过早的表现出来。要是已经画出来,可以用笔将之柔化再用画刀剔除,这样可以让最后的造型塑造更加方便。
还有要注意的就是这层颜料最好要比最后的那层效果更加粉一些,突出一些,意思就是不能一次将色彩的纯度对比效果全屏拖出,留一点余地。在绘画这层色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色调油,这样会对作品的色调对比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可以适当应用一些松节油,或者少量的调色油来绘画一个小小的区域。
上海画室的老师特别提醒大家:不能漏过任何部分,就算是一些暗部也需要用这样的色层做底色。这样做是为了让作品的纯色就是是油重也不至于发粘,因为那样的油色层吸收性很好。掌握好油画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够让你油画画的更好,对你的美术学习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Ⅸ 画油画诀窍和调色要点
画画,画的是画者对世界的认识与感受,不要执着于技巧!
油画工具材料的限定导致油画绘制技法的复杂性。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油画技法,使油画材料发挥出充分的表现效果。油画主要技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由于每层的颜色都较稀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例如在深红的色层上涂罩稳重的蓝色,就会产生蓝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丰富效果,这往往是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色调。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到肌肤表皮之下流动着血液。它的缺点是色域较窄,制作过程工细,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称多层次着色法。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由于厚薄不一,显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经常在一幅画作中综合运用。表现处在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19世纪以前的画家大都采用这两种画法,制作作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画完一层后经长期放置,待色层完全干透后再进行描绘。 ③ 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称为直接着色法。即在画布上作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基本上一次画完,不正确的部位用画刀刮去后继续上色调整。这种画法中每笔所蘸的颜料比较浓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也较清晰,易于表达作画时的生动感受。19世纪中叶后的许多画家较多采用这种画法。为使一次着色后达到色层饱满的效果,必须讲究笔势的运用即涂法,常用的涂法分为平涂、散涂和厚涂。平涂就是用单向的力度、均匀的笔势涂绘成大面积色彩,适于在平稳、安定的构图中塑造静态的形体;散涂指的是依据所画形体的自然转折趋势运笔,笔触比较松散、灵活;厚涂则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颜料,有的形成高达数毫米的色层或色块,使颜料表现出质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强化。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油画技法的作用在于将各项造型因素综合地或侧重单项地体现出来,油画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油画的制作过程就是艺术家自觉地熟练地驾驭油画材料、选择并运用可以表达艺术思想、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的创造过程。油画作品既表达了艺术家赋予的思想内容,又展示了油画语言独特的美——绘画性。 1: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如(颜料油画笔松节油油画专用油油画调色板废旧报纸油画刀) 2:油画框用定做的比较好,一般是木头框!绷上油画布(麻布)!(根据自己想画的大小可以任意做).然后刷三次乳白胶!一定要刷到位!待干后就可以画了!这些东西在美术用品店有售!大学附近也有售! 一个框子加布如果是半开那样大的话售价在20元左右!具体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在你的问题下面!然后给你解决!有专门的入门书籍,从画布,颜色的设配开始。你已经学过水粉,应该已以有过素描的基础,相信应该会很快掌握的。 还有,刷一层白乳胶就行(厚薄自己掌握,效果会不一样),只要不漏油,我平常练习就经常这样画,效果还很不错。但这样的画不利于保存,也不便于展览,你可以尝试画在木板上,同样刷上胶,画起来感觉会很好,也便于保存。 油画和水粉在画法上相近 如果你有水粉基础 应该很快就能上手的,只是油画当然不象水粉干的这么快 所以在覆盖的时候要采用点小技巧:可以干了以后画(不是要全干,只要不影响颜色覆盖即可了) 也就是一层一层画,先打底,打底时用快干油,然后快干油的用量要层层递减,如果在堆颜色的时候发现需要修改 则要用刮刀刮去.我个人觉得水粉能画到什么程度 油画就能画到什么程度了~!那再介绍一下油画需要用的工具:油画颜料(马利,温沙牛顿比较好 别买美邦的) 油画笔(圆头猪鬃为主,扇形笔,刻画细部用的小尖笔),画框,调色油,快干油,刮刀,调色板,塑型膏(一般刚买来的木制调色板都会吸油,所以最好用塑型膏在表面涂一层),报纸撕成小块擦笔用(油画笔脏了不象画水粉水里一甩就干净了 它只能用报纸擦),松节油(既可以调色用又可以洗笔,这里的洗笔是指你每天画完后一段时间内不画时才用的办法哦,不洗干净画笔的话下次在用时笔就干了 而且很难洗干净几乎就废了) 差不多这些就可以满足你的油画愿望了~~ 最后提醒你,油画是需要很扎实的功底的,这需要长时间刻苦的练习,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了的,艺术一途没有捷径,只有多练多看多想多请教 挫 挫是用油画笔的根部落笔着色的方法,按下笔后稍作挫动然后提起,如书法的逆锋行笔,苍劲结实。笔尖与笔根蘸取颜色的差异、按笔的轻重方向不同能产生多种变化和趣味。 拍 用宽的油画笔或扇形笔蘸色后在画面上轻轻拍打的技法称为拍。拍能产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显,又不致过于简单,也可处理原先太强的笔触或色彩,使其减弱。 揉 揉是指把画面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颜色用笔直接操合的方法,颜色操合后产生自然的混合变化,获得微妙而鲜明的色彩及明暗对比,并可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线 线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油画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绪,但在不同的风格中,圆头、校形和旧的扁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强中锋般的浑厚线条。东西方绘画开始时都是用线造型的,在早期油画中通常都以精确严谨的线条轮廓起稿,坦泼拉技法中排线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画到后来才演变为以明暗和体首为主,但尽管如此,油画中线的因素也从未消失过。纤细、豪放、工整或随意不拘以及反复交错叠压的各种线条运用,使油画语言更为丰富,不同形体边线的处理更是十分重要。东方绘画的用线也影响了很多西方现代大师的风格,如马蒂斯、凡高、毕加索、米罗和克利等都是用线的高手。 油画 油画是西洋绘画中的主要的一个画种。用快干油质调和颜料,绘制在经过处理的画布、板、厚纸或墙面上的绘画艺术。早期油画采有“坦泼拉”(Temere)画法,即用鸡蛋黄或蛋清作为调料溶合矿物颜料作画,再作薄而透明油色罩在画上。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 爱克兄弟改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等快干油作为调和剂,使颜色易于调和,被广泛地运用。特点为运笔自如,并可层层敷设,提高色彩亮度,能较充分地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从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流传全欧洲。凡? 爱克兄弟因此被称作欧洲油画的创造人。20世纪初我国出现研习油画者渐多,其中李叔同(1880―1952)最早研习油画并把这种技法介绍到中国来。这确实是所有漫画人都在提出的问题:画漫画是个苦差事,前途看起来又不那么光明,我们怎么办? 在这环境下,我不会走纯漫画的路线,而倾向在艺术家和漫画家中间摸索一个比较适合的方向,那就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因为纯粹只画漫画,出路太少了,不要说家人,连自己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创作是一种行动,自己给自己要求,有时可以少睡两小时而多画两页漫画,时间都由自己安排,而不是坚持每晚要睡八小时然后说时间不够。可是暂时很少见有人这样努力不懈,不惜一切地画画,而是将时间放在别的事情上。慢慢沉淀不用急……因为小朋友不会留意权力和金钱的重要性,所以做艺术的人最好像一个小朋友那样不理会金钱和权力,也不牵涉进入这些事务,才能做出好作品。这点是可以从以前的艺术家身上得到证明的,我们都要尽量去平衡所有方面的东西吧!
Ⅹ 油画的技法
一般人看来,素描稿只是粗略的草稿,用几根随意性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大体外形而已,而决定画面最终效果的是色彩塑造。对于采用直接作画法的艺术家来说,素描稿可能如此。而对于古典写实绘画的艺术家来说,素描稿则相当重要,它是艺术家造型语言的全部。因为素描是最基本的艺术表达方式,是艺术家与自然交流的第一步。在这里我们研究一下青年画家朝戈起素描稿的过程,如图25。
(1)先勾出一个设想性的草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构图和人物大体表情,然后对照模特进行写生。画家在写生时多以感性因素为主,人物的外形和神态尽可能接近对象。
(2)在写生过程中充分体味模特的内在气质,紧紧地抓住这一开启性灵的契机加以强化。然后,画家根据写生稿进行加工、概括、提炼。
(3)在前两张素描稿连续嬗变和语言净化的基础上进行第三张素描稿的创作。这一步强调轮廓线处理,使外形更加丰满,人物在光影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浮雕感。同时对局部的内容加以充实,画得更加肯定。素描稿敲定之后,画家以极其严格的方法(方格放大法)将素描稿拷贝到画布上。由此看来,起素描稿是一个灵活的造型过程,它允许甚至鼓励不断修改和调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确定一个明确满意的视觉形象。在任何油画的起步阶段,都有理由也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起素描稿。起素描稿并不一定上调子,可直接用线在画布上修改、调整,也可以用简单色来确定画面的主体色调与色彩关系。
下面介绍几种起稿用的工具。
(1)炭条。炭精棒与木炭条都适于在画布或木板上画素描。木炭条的性能更好,因为它的印痕较轻,更容易擦掉,用起来较为灵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线条,使轮廓线较为明确。
(2)炭笔。线条较细,更适于画细部。有人不主张用铅笔,认为铅印会从油画色层底下泛上来。
(3)色粉笔与蜡笔。在画布上使用不易过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浅色。在这种素描中过多使用色粉笔或蜡笔会使底子不稳定。
(4)水彩与丙烯色。极薄的水彩不会对油画色的覆盖产生任何影响。若要厚涂,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国书画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线既可以用油画色覆盖,也可以保留,它不会轻易被松节油洗掉。
(6)复写纸。可将纸上的素描稿复印到画布上。在起素描稿阶段,发胶、胶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易脱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喷上一层固定液。另外,各种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备品。 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产生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为理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致使描绘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
,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运用新的油画材料创作,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油画技术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
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颜料、松节油、画笔、画刀、画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颜料,分矿物质和化学合成两大类。最初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由手工研磨成细末,作画时才进行调和鼻衄内。近代由工厂成批生产,装入锡管,颜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颜料的性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调色时,化学作用会使有些颜料之间产生不良反应。因而,掌握颜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不变。
② 松节油,是一种挥发性医用油。在油画的调制中,起稀释颜料的作用。一两分钟即可完全挥发,干后无光泽。将松节油和调色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干得较快,色彩也比较亮。
③画笔,用弹性适中的动物毛制成,有尖锋圆形、平锋扁平形、短锋扁平形及扇形等种类。
④ 画刀,又称调色刀,用富有弹性的薄钢片制成,有尖状、圆状之分,用于在调色板上调匀颜料,不少画家也以刀代笔,直接用刀作画或部分地在画布上形成颜料层面、肌理,增加表现力。
⑤ 画布,标准的画布,是将亚麻布或帆布紧绷在木质内框上后,用胶或油与白粉掺和并涂刷在布的表面制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纹效果的底子,或根据创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纹的粗细根据画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据作画效果的需要选择。有的画家使用涂过底色的画布,容易形成统一的画面色调,作画时还可不经意地露出底色。经过涂底制作后,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纸板也可以代替画布。
⑥ 上光油,通常在油画完成并干透后罩涂上光油,保持画面的光泽度,防止空气侵蚀和积垢。
⑦ 外框,完整的油画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写实性较强的油画,外框形成观者对作品视域的界限,使画面显得完整、集中,画中的物象在观者的感觉中朝纵深发展。画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内容而定。古典油画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制成,近现代油画的外框较多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 通过油画的发展,可以看到色层美是不断开掘与创造的。
油画颜料厚堆的功能和极强的可塑性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它的这种特性使油画在观感上产生出能与人们思想情感共振的节奏与力度。在运笔的作用下,塑造不单是完成造型的任务,而且也对画面的肌理效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伦勃朗、鲁本斯都是善于掌握和控制肌理的人,因为肌理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作品的感染力度。所谓肌理的合理表现不仅包括肌理对对象质感的摹仿和再现,还包括对画面的总体情绪的描述与表现。在传统写实油画中,肌理很能胜任对质感的再现任务,对象的细腻和粗糙的质地感都可用相应的肌理加以模仿,但这是一种非常被动的行为,而真正谓之美的肌理是那些能表达画面的韵律及艺术家的情感的、具有高度和谐秩序的肌理。这种纹理往往超越质感的局限而将精神之气贯穿于整个画面和观者的内心,成为抽离于具象的色层美。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抽象的。但在传统油画中它反过来又附着于写实的对象上,融合于由小至大的总体氛围之中。 也称多层次着色法
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由于厚薄不一,显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经常在一幅画作中综合运用。表现处在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19世纪以前的画家大都采用这两种画法,制作作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画完一层后经长期放置,待色层完全干透后再进行描绘。 也称为直接着色法
即在画布上作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基本上一次画完,不正确的部位用画刀刮去后继续上色调整。这种画法中每笔所蘸的颜料比较浓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也较清晰,易于表达作画时的生动感受。19世纪中叶后的许多画家较多采用这种画法。为使一次着色后达到色层饱满的效果,必须讲究笔势的运用即涂法,常用的涂法分为平涂、散涂和厚涂。平涂就是用单向的力度、均匀的笔势涂绘成大面积色彩,适于在平稳、安定的构图中塑造静态的形体;散涂指的是依据所画形体的自然转折趋势运笔,笔触比较松散、灵活;厚涂则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颜料,有的形成高达数毫米的色层或色块,使颜料表现出质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强化。
油画技法示例(图):打轮廓技法|示范一|-理查·司契米德画人体
但是,单色的明暗调子薄涂法确有其显着的优点,特别是画很复杂的对象和画那些难以掌握的姿势时,它的优点更加明显。第一,因为它是单色的,在起稿阶段可以放手去解决素描和构图问题,毋需顾及色彩。第二,用很薄的薄涂法可以反复进行修改,不会出现一般油画中因为涂改过多而变得杂乱、污秽的毛病。在起稿阶段解决了素描、色调和边线等问题,以后集中精力于色彩和结构,就轻松多了。
第一步:将熟褐和象牙黑调合成微暖的中间调子,要以熟褐为主,加入松节油使之稀薄、透明,用大猪鬃笔涂在整幅画布上(用中等粗糙程度的画布),然后画人体的最暗区域——头发。画头发要用稍厚一点的颜色,即在调合同样的中间调子时少加一点松节油,头发遮住了整个脸部,但它应能表达出画中人的强烈表情。我把发块不作为头发处理,而把它处理成一块确定大小和形状的暗色调。即使在开始阶段,明暗和素描要力求画准确。画准一个局部,再画准另一个局部。各个局部是相互关联的,一部分画不准就会影响其它,而整个局面就不能控制了。
第二步:这一步要把人体形象清楚地画出来。先用软布沿着人体手臂和拱起的膝盖上部表面擦去一些原来的调子,造成亮的层次。用于猪鬃笔在伸开的腿部和背部擦去更多一些,造成亮的层次,并使整条手臂形成中间调子。可以用清洁的软布头或笔蘸上松节油改动调子,但在打轮廓阶段绝对不能用不透明的白色。在这个阶段,边线问题和明暗、素描同样重要。从肩部顶端到手腕,以及穿过伸展的膝部的这些边线都相当明显,而从腋窝到手腕底部这段手臂下缘的边线却不那么明显,这些并非偶然现象。
第三步:在人体上画出所有的主要亮部。头、臂、肩和弯着的膝部暂时不去动它们,先在躯干的下部、臀部、收拢的那只脚和伸开的腿部发展亮的调子。这些部位原来的色层已经干燥,可用软布蘸上松节油将它擦去。其余部分看起来似乎是模糊的,但仍然是准确的。除了最终有特别亮的部分外,调子和形状都是正确的,位置也恰当。
第三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上颜色。在前臂,三头肌和背部的肩肿骨部位,用重而平的笔触。在抬起的大腿中央,膝部和胸部,基本上是用调色刀。在手臂下面,抬起的大腿和脚之间,以及骨盆后面这些暗部,用薄而透明的颜料。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保持暗部的透明性十分重要。强烈的不透明的亮部和浓厚的透明的暗部相互作用,给人体带来立体感。在加工阶段,还要用调色刀将手臂下面暗部的斑点轻轻刮去,这些刺眼的斑点是厚的横笔触在画布的粗糙表面结构上形成的。另外,还要用獾毛笔将臀部和伸开的腿部下方那些难看的笔触弄光滑些。獾毛笔和貂毛笔能形成美丽柔和的笔触,但往往也会出现软弱松散的不良效果,使用时必须注意。最后完成的人体:布面油画,20″×30″。在完成阶段,再次致力于边线处理。在形体转折明显的地方,如能抬起的膝部顶端,边线就清晰些;在形体转折圆钝的地方,如内侧举起的大腿下方以及头发左缘与背景汇合处,边线就模糊些。在肩部和靠扰的那只脚上,用厚涂法(即在表面用厚颜料堆砌)。 挫
挫是用油画笔的根部落笔着色的方法,按下笔后稍作挫动然后提起,如书法的逆锋行笔,苍劲结实。笔尖与笔根蘸取颜色的差异、按笔的轻重方向不同能产生多种变化和趣味。
拍
用宽的油画笔或扇形笔蘸色后在画面上轻轻拍打的技法称为拍。拍能产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显,又不致过于简单,也可处理原先太强的笔触或色彩,使其减弱。
揉
揉是指把画面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颜色用笔直接操合的方法,颜色操合后产生自然的混合变化,获得微妙而鲜明的色彩及明暗对比,并可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线
线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油画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绪,但在不同的风格中,圆头、校形和旧的扁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强中锋般的浑厚线条。东西方绘画开始时都是用线造型的,在早期油画中通常都以精确严谨的线条轮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线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画到后来才演变为以明暗和体首为主,但尽管如此,油画中线的因素也从未消失过。纤细、豪放。工整或随意不拘以及反复交错叠压的各种线条运用,使油画语言更为丰富,不同形体边线的处理更是十分重要。东方绘画的用线也影响了很多西方现代大师的风格,如马蒂斯、凡高、毕加索、米罗和克利等都是用线的高手。
扫
扫常用来衔接两个邻接的色块,使之不太生硬,趁颜色未干时以干净的扇形笔轻轻扫掠就可达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层色上用笔将另一种颜色扫上去来产生上下交错、松动而不腻死的色彩效果。
跺
指用硬的猪鬃画笔蘸色后以笔的头部垂直地将颜料跺在画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时候才应用。
拉
拉是指油画中有时需要画出坚挺的线条和物体边缘如画锋利即剑或玻璃的侧面等,这时可用画刀调准颜色后用刀刃一侧将颜色在画面上拉出色线或色面,画刀画出的形体坚实肯定,是画笔或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
擦
擦是把画笔横卧,用画笔的腹部在画面鼓擦,通常擦时用较少的颜色大面积进行,可形成不很明显的笔触,也是铺底层色的常用方法。在干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笔法可画出类似国画飞白的效果,使底层肌理更为明显。
抑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湿的颜色层上轻轻向下压后提起,颜色表面会产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画特殊质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砌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画笔,像泥瓦匠用泥刀环泥灰那样将颜色砌到画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层次变化,刀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会产生丰富的对比。用画刀调取不同的颜色不作过多调合,任其在画面上自然地混合能产生微妙的色彩关系。起伏过大的色层也可用砌的方法将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就会有很强的塑造感。
划
划指用画刀的刀锋在未干的颜色上刻画出阴线条和形有时可露出底层色来。不同的画刀能产生深浅粗细不同的变与画笔的笔触及画刀利的技法产生的色面形成点、线、面的对起伏的肌理变化。
点
点众法自点始,一切笔法均出发于点。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点画法就是一种表现层次的重要技法。在维米尔的作品中也使用了点的笔触来表现光的闪烁和物体质地。印象派时点彩笔法成了其基本特征之一,但莫奈、雷诺阿和毕沙罗等的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变化和个性。新印象派则走向极端,机械地将点作为其唯一的笔法。现代写实油画中也有沿用以点的疏密来产生明暗层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过渡。点的方法在综合性画法中与线条和体面结合可产生丰富的对比,用不同形状和质地的油画笔又可产生不同的点状笔触,对表现某些物体的质感能起独特的作用。
刮
刮是油画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刮去画面上画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刮去不必要的细节或减弱过于强的关系,让显得紧张的画面关系松弛下来。在一天作业结束时往往需要把本画完的部分颜色用刀刮去以便及时干燥,待第二天接着画。颜色干后也可用画刀或剃须刀把高低不平处刮得平整一些。还可在未干的颜色层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从而显现各种肌理。
涂
如果说点画法和勾画法是形成油画点与线的手段的话,那么涂就是构成油画体决,即面的主要方法。涂的方法有平涂、厚涂和薄涂等,也有把印象派的点彩法称为散涂的。平涂是画大面积色块的主要方法,均匀的平涂也是装饰性油画的常用技法。厚涂则是油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用笔的主要特征之~,可以使颜料产生一定的厚度并留下明显的笔触而形成肌理。用画刀把极厚的颜料刮到或直接将颜料挤到画布上,可称为堆涂。薄徐是用油将颜色稀释后薄薄地涂上画面,可产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涂则使用笔显得灵活多变、气韵生动。结合揉扫的涂法也叫做晕涂。
摆
用笔将颜料直接放在画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动称摆,摆也是油画基本的笔法之一。摆的方法常用在油画开始和结束时,以较肯定的颜色和准确的笔触来寻找色彩与形体关系,往往关键处只需几笔就能使画面改观,当然下笔前应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