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活小知識,讓美好生活更加便捷
当前位置:首页 » 账号管理 » 清朝是怎样管理一些地方的
扩展阅读

清朝是怎样管理一些地方的

发布时间: 2022-04-21 10:47:26

❶ 明末清初的西藏那么乱,清朝是怎样管理的呢

清朝向西藏派驻两位驻藏大臣,并逐渐建立起完善的驻藏行政机构。为维护西藏的和平清政府,还多次向西藏派驻军队。

❷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抗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增压分裂势力:干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3.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如设伊犁将军出藏大臣设台湾府

❸ 清朝中央政府要对哪里加强管制

中央集权是每一位皇帝终其一生都在做的事情,而清朝时期因为其特殊性,所以导致清朝政府需要加强管控的地区跟其他朝代不太一样,总体来说,清朝政府需要加强管制的地方有以下三个:1、蒙古各部落;2、准葛尔地区;3、西藏地区

3、西藏地区

最后,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西藏其实就是清朝时期的名字,西藏在清朝时期也是一个令清政府头疼的地区,西藏当时属于蛮荒之地,易守难攻,而且位置实在是太偏远了,清政府如果要跟西藏作战的话,也是需要耗费不少粮草和金钱的,所以清政府对西藏的管控也是靠安抚和联姻。

❹ 元朝和清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地区管理的有何意义

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台湾划归中央政府的管辖;

清朝先是派兵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领兵平台,次年郑克爽投降,1685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❺ 清朝在周边地区采取了哪些特别管理制度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对于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只设官员兼管,不设专署。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由承政、参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雍正时定以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干隆改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二十六年(1697),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干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另有司务厅、银库、饭银处、当月处、督催所及满、汉、蒙、俸四档房掌衙署日常事务。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
理藩院的历史作用

首先,理藩院执行了清代比较成功的统治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鉴于明末对周边地区无力顾及的历史教训,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清前期的封建帝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极为重视。他们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看成是统治中原的“屏藩”,认为“摇惑我外藩”,就是“坏我屏垣”,就会使“疆圉”“不靖”,而“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这势必要危及到全国统治的稳定性。正是基本这种认识,康熙帝在位61年总结了大量的统治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经验。他认为,统治西、北边疆地区的宗旨在于“治之得其道”。他特别指出要加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针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贡物他曾议论:“贡物何足珍贵,正鉴其诚敬之心耳”。为了表示对统治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康熙还把“柔远能迩”当做“敬天法祖”的实际内容写入遗诏中,令后代子孙永志不忘。雍正帝即位后,亲自为理藩院书写匾额:“宣化遐方”,并在统治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中提出要“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干隆皇帝当政时期,尽管他认为“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从而采用了“宽猛互济”、“恩威并用”的方针,但同时也仍然主张“从俗从宜”、“不易其习”。总之,清代前期统治西、北边疆地区,实际上是采用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方针。

其次,理藩院促进了清代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在17世纪中叶,理藩院的活动保证了清朝的顺利入关,对清朝统一全国起了促进作用。由于明朝腐败导致的中央政权力量削弱,我国17世纪中叶陷于分裂状态,这种分裂在当时并不是一种值得称颂的现象。一方面,因为这种分裂战争连绵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东来,沙俄也时刻窥伺我国北部的大好河山。如果分裂形势继续下去,就可能给这些侵略势力以可乘之机。所以,尽快恢复统一,不仅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人民的休养生息,符合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要求,而且对于抵抗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和沙俄侵略势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历史证明,统一的历史使命由清朝承担了。清朝所以能承担这一重任,除了别的因素外,漠南蒙古已经成为它的可靠后方和重要的借助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与理藩院有密切关系。理藩院设立后四个月,其官员就往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诸部“稽户口,编牛录,谳庶狱,禁奸宄”。仅一个月就编成了牛录,造好了甲士清册。这既稳定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秩序,也为清朝提供了兵源。理藩院设立后八年,清朝入关,漠南蒙古诸部纷纷率师相从。同时,在清朝入关之际,理藩院及时地把清军入关和进占北京情况通知漠南蒙古各部,使他们时刻有所准备。虽然,清军入关后在统一过程中使用了残酷的暴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一度造成影响,但是,清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抹煞的。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和巩固的时期。有清一代,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与形形色色的分裂势力曾进行长期斗争。在这些斗争中,理藩院充分发挥了维护统一的作用。有些前已述及。又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当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札萨克图两汗发生冲突后,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亲往喀尔喀七旗莅盟,竭力促使他们“尽释旧怨”而“交相揖睦,共享升平”。这年八月,阿喇尼又召集喀尔喀两翼汗传达康熙圣谕,令其“同归于好”。当噶尔丹发动内乱、喀尔喀蒙古各部率众南奔时,理藩院立即将情况上奏康熙帝,并负责安排喀尔喀蒙古各部生计。正是在理藩院组织安排下,通过多伦会盟,我国北部边疆很快出现了安定局面。康熙皇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应当说,这种北部边疆的坚固状况与理藩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又为彻底粉碎噶尔丹内乱、抵御沙俄的扩张侵略准备了条件。

理藩院除在政治军事方面促进了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巩固外,还程度不同地促进了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经济交流,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多伦会盟之后,理藩院派遣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帮助喀尔喀蒙古于膏腴之地种植农作物。理藩院还按照清代帝王的意志,协助组织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建立“常平仓”,贮积粮谷,以备赈济,“其收放实数”,“每年秋后造具印册报院”。仅漠南蒙古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3盟26旗就额存谷246100多石。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吴喇特镇国公达尔玛机里弟属下游牧地方,因风雪之灾,人畜伤损。理藩院派遣官员按户赈济,共计大小15385口,6个月时间用米7240.1石。在救灾过程中,理藩院官员因地制宜,在有河流的地方帮助蒙古人民造船、结网、捕鱼。此外,理藩院管理的驿站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联成一体,这对西、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多少起了一定作用。

我们在评价清代理藩院、基本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应当说明,理藩院终究是清朝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它维护的是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利益,维护他们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剥削。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受“厚敛重徭”的剥削,被“纳之于阽危之域”,生活极为贫苦,遇有灾荒,清朝经理藩院虽有赈济,但由于上层王公们“苟且塞责”,广大劳动人民“并不得实惠”。统治阶级需要的“纳赋”、“贡徭”像两根绳索,把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紧紧捆绑住,使他们难以逃脱“重赋苛役”的苦海。因此,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迫于饥寒,以致离散”的现象到处可见。

❻ 清代地方知县,是如何管理自己管辖领域的呢

摘要:在如今流行的穿越小说中,常常见到主人公回到清代,以自身的各种现代知识,一步步从底层而上,飞黄腾达的故事。然而,在清代当好一个知县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正文:

左宗棠发迹前便当过骆秉章的师爷

其次,知县还有一批私人仆从,称为“长随”。这些人基本是从知县的老家所招募的,与知县本人往往还有亲属关系。他们除了照顾知县生活起居之外,还作为知县的心腹参与县衙的日常工作,我们在电视剧中常见的帮知县送交机密文件的角色,基本都是由“长随”担任,此外,管理知县大印、管理知县私宅等事务也由他们承担。

可见,在清朝想要当好一个知县,单打独斗是绝对行不通的。一个成功的知县背后,一定有一大批默默工作的身影在忙碌着。

❼ 清朝巩固和管理边疆的措施有哪些

1、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对满洲各部及陆续归降的蒙古、汉人实行八旗组织管理。至清太宗皇太极时,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同时,开始依仿明制,改订中枢官制,建内三院和六部二院。入关后,清承明制,采用明朝行省、州、县行政体制,对广大内地(包括西南地区)实行直省统治。

2、清朝对北部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不同于内地行省制的藩部管理模式。

清朝所谓藩部,在地域范围上指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是相对于清朝直省统治的内地和东北而言。藩部与内地同属清朝版图,只是在管理模式上有所不同。

3、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清朝在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到帕米尔的广大西域地区。

(7)清朝是怎样管理一些地方的扩展阅读:

清朝统一边疆:

1、平定准噶尔

在清康熙帝的“御驾亲征”下,噶尔丹一挫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失却了攻击的锐气;再惨败于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南宗莫德),根本上丧失了抵抗力量。

此后,噶尔丹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一带,“困穷已极,糗粮庐帐皆无,四向已无去路”,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病死于阿察阿穆塔台地方。

2、统一回部

干隆二十年(1755)清朝进军伊犁,不仅吐鲁番降清,塔里木盆的库车、拜城等亦纷纷归附,而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更是擒达瓦齐以降。

❽ 清朝前期,清政府是怎样管理新疆

对于新疆,清朝同样采取了因地制宜、分化瓦解的方针,他将新疆划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采取不一样的政治制度,使其无法形成合力。

另外,他还笼络南疆的维吾尔贵族,通过给予其特权让其成为帝国的支持者。清朝还极力培养维吾尔人与满族的亲密关系,同时又严禁汉族和维吾尔族交往,不仅杜绝了汉族与维吾尔族“串通”的可能,还让维吾尔族成为满族的坚定盟友。

新疆离内地最近的东路实行郡县制,靠近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的北路和东路的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则实行与内蒙古一致的札萨克制。由于这些地区的维吾尔领袖曾积极支持清朝对于新疆的征服、作为赏赐,清朝对其采用了和对待蒙古一样的制度,给予其充分的自治权。

(8)清朝是怎样管理一些地方的扩展阅读

清朝统一新疆的意义

1、清朝统一新疆,它的意义可以说是巨大的,在近代史中,各民族都在为民族生存空间拼得头破血流,依旧没有获得多大的成果。

2、其次,统一新疆,稳定了西北边疆,减少了来自西北的威胁,同时促进了多民族的发展。这里是西北重要的地区,同时还是中国通向中亚和西方的大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失去这里,中原王朝都会受到限制。

❾ 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1、平定三藩。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至此清廷才真正在关内完成了统一,稳定了统治权,从此之后,才建够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2、遏制了沙俄在东北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685年,康熙派军围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投降。1686年,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城,俄军伤亡惨重,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全部占领黑龙江流域的阴谋破产。

3、平定西南:干隆即位初年,抚讨并用镇-压了苗疆起-义,之后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1766年(干隆三十一年)起,干隆三次派兵,最终占领大小金川。此后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

意义:维护了祖国统一、反对了民-族分裂,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


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❿ 清朝时期,怎样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对边疆地

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