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账号管理 » 游牧民族内部是怎样管理的
扩展阅读

游牧民族内部是怎样管理的

发布时间: 2022-05-18 22:09:03

‘壹’ 游牧民族地区在古时候,都是如何被管理和经营的

中国的疆域,如果笼统来说就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地区,另外一部分是长城之南的农耕文明地区。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域,一段时间后就被农耕文明同化,演变为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却难以深入游牧地区去管理游牧民族。因此,如何管理游牧民族地区成为了世界史上的难题。在中国也是如此,不过庆幸的是,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终于在清朝形成了最完善的管理方式。

一,秦汉对匈奴的防御策略

漠南和漠北,虽然属于大漠,但是自然条件却有很大的不同。漠南地区位于阴山、戈壁之南,因此和漠北地区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而河套平原沃野千里,水草丰美,有黄河穿流而过,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都是十分适宜的。游牧民族占据了漠南之后,就可以长驱直入关中、山西等地;中原农耕王朝占据此地后,就可以进行了屯田,修建长城,将这里变成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



明朝后期,满族(女真族)又崛起于东北。在民族政策上,满清继承了辽、金、元的传统,抛弃了明朝的做法。清朝对蒙古族进行了严格的行政区划,设置盟、旗,还和蒙古贵族联姻,甚至大力推广黄教(藏传佛教)来弱化其尚武之风。在西藏青海,清朝又推行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且驻扎军队,设置办事大臣。在汉地,实行了以儒治国,基本演习明朝的典章制度。在西域,实行了伯克制,也充分利用照顾其宗教信仰。可见,清朝在民族政策上是集大成。

‘贰’ 游牧民族打仗为什么不用后勤

不是不用后勤,而是相对于农耕军队来说,不需要那么大量的后勤,再者他们是以部落形式管理的军队,各部门分类不是特别明确,所以会有他们根本不需要后勤的误解
在战争之前,他们还是需要准备一定时间所需的物资和给养
然后在战争进行当中,由于战利品的分配是以部落和军队形式获得的,每个部落和军队都有自己的战利品和物资,所以不需要从后方大量运输
游牧的军队基本上以骑兵为主,移动速度快,单纯的靠后勤供给是根本跟不上速度的,所以他们通过不断劫掠来获取必要的物资,而不是靠后方补给
当然,在长时间没有劫掠到足够的物资给养但又没有结束战争的时候,就需要后勤运转
总的来说,游牧军队的总体后勤需要并不多,但不是完全不要后勤,只是对比农耕军队的后勤来说是几乎没有而已

‘叁’ 明朝和清朝在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同

明朝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是打压和防御,清朝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是联姻和自制.二,清朝的政策更有利于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因:清朝的政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对自己部落的管理权;联姻更使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拉近关系,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好彼此了解,有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和平共处.明朝的政策增加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抵制,不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和了解.所以清朝的政策更有利于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
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
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由于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
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从那时起,一品大员,如上书房大臣等,一改无汉臣的历史,重用汉臣。如张廷玉,历三朝,居首辅四十余年。这些做法是空前绝后的。

‘肆’ 在古代,打下整个草原之后(漠北 漠南)。应该怎么彻底的 控制 掌控 管理

客观来说,古代无法彻底掌控草原。经济和科技实力不允许。
掌控一个区域,布置兵力,安排人口,发展经济。草原区域布置兵力不成问题,甚至还能发展发展骑兵,如果异想天开一点,还可以建城固守。安排人口……以封建王朝根本没有人权的状态,也不成问题。但是发展经济,就是个问题了。
中国古代几千年都是农业经济,但是草原和中原环境是不一样的,开垦草原会是什么后果,内蒙治了这么多年沙子,外蒙至今还有大片沙漠,就是证据了。不屯田当然也可以,理论上发展牧业,也能搞经济。但问题是,为什么游牧民族要游牧呢,就是因为以那时候的生产力,只能靠大自然放牧,哪里的水草好就去哪,没有现在固定的牧场啊,圈舍啊什么的。可是游牧的话,就没法筑大城了,防御力会下降。以中原的坚城雄关,还有被外敌围着打的情况,要是城都没有,来波马贼就给你家偷了。
而且草原地区,除了牲畜什么都缺,缺盐缺铁缺大石头,十分难以发展经济。现在内蒙的GDP都是倒数的,古代更没法发展好了。经济要是不好,那没法掌控的,老百姓过不好日子,自己就跑了。

‘伍’ 游牧民族是什么意思

游牧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管理一种或几种食草生畜,通过移动的方式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草而获得生活资源的畜牧生产方式。牧民、畜群和天然牧草是形成游牧的基本要素,移动则是游牧自成体系的联系纽带。

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利用草食动物之食性与它们卓越的移动力,将广大地区人类无法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资源,转换为人们的肉类、乳类等食物以及其他生活所需。

(5)游牧民族内部是怎样管理的扩展阅读

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诞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远晚于农耕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游牧民族是斯基泰人。

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学观点起源于非洲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史时期,由于气候的改变引起生存环境的变更以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加而逐步迁移到其他的大陆,并且由于地理隔绝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亚人种。

‘陆’ 清朝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彻底解决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来自满洲部落,他们是最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他们针对游牧民族的弱点,分而化之,再通过控制人口最终解决了游牧民族的威胁。

没想到吧,清朝就用这么两个简单的方法完美的解决了中原王朝上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难题。所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是先去了解它。

‘柒’ 在我国历史中,汉朝对游牧民族都采取了哪些政策

导语:汉朝对游牧民族采取哪些政策?和亲送公主,通关市发展贸易,关键因素是它

汉朝时期对周边游牧民族采取的政策,和亲政策送公主,刘邦建立大汉,经过秦末战争导致汉朝民生凋敝,急需休养生息,而此时匈奴进犯边境,刘邦曾率军亲征,却导致“白登之围”的事件发生,差点全军覆没,最后以和亲的方式屈辱解决。白登之围后,刘邦清醒地认识到匈奴骑兵的强大,军事上短时间内并不能征服匈奴,所以采取了迂回救国的和亲政策。

如果说,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对于匈奴和汉朝都受益都各有所需,送公主的和亲政策是汉王朝为了争取发展时间和空间不得已而为之的政策,那么降服匈奴的设想,却是汉王朝千年的思想传承。这个思想就是天下华夷是一家,尊王攘夷,建立一个各民族平等的大一统帝国。

当看到霍去病能够重用匈奴将领,汉武帝甚至将刘弗陵托孤给金日磾这样的归降匈奴人,我们就知道,在汉武帝的心里,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民族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所有对游牧民族政策中,天下华夷是一家是关键的思想因素,也是最有效的政策。

‘捌’ 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一般怎么生活怎么聚集成部落的他们不是地广人稀吗、四处放牧吗他们建立汗国以后怎

聚集在一起放牧,汗国王廷会管理部落族长

‘玖’ 专防蒙古的九边防御体系,大明是如何管理和运作的

中国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多民族和存在有多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各族先民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居住生活,在漫长历史中相互发生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关系,如交聘、和亲、战争、贸易、封贡、文化交往等形式。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定都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大举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覆灭代表着大一统政权的元王朝。元朝的蒙古统治者被迫北退,逐步回到漠北祖地,史称“北元政权”。明廷完成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的大致统一后,再次兴兵征服蒙古,然而实际效果却是不佳,只是给予重大创击。

明代防御工事是以边墙(即长城)、城堡、墩台为主干,关、寨、口、塘等为枝干。长城为主要防线,墩台设立在边外,城堡建筑于长城内。盖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边垣以限华夷。三者独自存在,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横贯东西万里,纵深几十数百里的防线。边墙不用提,大家都很熟悉,城堡则在中国历史有点罕见,九边中一般建立在军民聚集较多处,如部队主力驻防和九边高级指挥官居住地,是一镇核心和中枢。

城堡多是高城深壕、门多(供军民出入)且开井积水处,修筑地点也是有讲究的,有条件的会修筑在险要之处,以达易守难攻的目的。随着双方冲突的升级,九边大量修筑民间城堡,大堡是百十家,数百人;小堡是六七八家,近百人;建制不如官堡齐全,但用来加强百姓的自卫能力也是绰绰有余。军堡有安置辎重粮草的作用,四周有数目不等的敌楼敌台,内有数目颇多的铳炮、火药、木石,打击牵制来犯之敌。

‘拾’ 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为保证其壮大和发展,蒙古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1、软件方面:

成吉思汗箴言
我要把蒙古这片散沙,变成一块坚硬的石头。
日出至没,尽收诸国,各依本俗。
蒙古人须推崇、尊重任何民族之谦虚、纯洁、正直、有学问及明智之人。
建立国家时,比谁都辛苦的是我母亲。
读书的糊涂人,终究要胜过生来的聪明人。
今日之敌,明日之友。
没有铁的纪律,战车就开的不远。
如果能找到不嗜酒者,必须重用之。
如果真的难于忌酒,那么,一个人每月可以喝足三次酒。但超了三次,就以违约论处。
一个人每月喝酒两次,较好;喝酒一次,更好;如果不喝酒,最好。
嘉奖少喝酒的人。重用不喝酒的人。
我之大蒙古,虽畜养着众多牲畜,但其中最为可敬的是蒙古马。
大蒙古国儿童必须学习回鹘文字(回鹘体传统蒙古文字——引用者)。
尊重任何一种宗教信仰,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得享有特权。每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贫困的民众、医生和有学问的人免征税收。
狩猎结束后,要对伤残的、幼小的和雌性的猎物进行放生。
你们不可更改我的命令。
2、硬件方面:
加强军事管理,唯才是举任用有才能的人。
怯薛军(皇家卫队)10000人。成员是贵族和将军的儿子们,这样做是为了对大汗绝对效忠。
任用有才能的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奴隶也好,敌将也好,降将也好,连射死他战马和射中他脖子的人也任用。
政治联姻,联络周边游牧部落。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