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提高香菇出菇的花菇率
要使袋栽香菇冬季产菇多,品质优,管理上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香菇是变温结实类食用菌,只有在一定的温差条件下才能顺利出菇。根据这一特性采取相应的人为促控措施,可达到冬季多出菇的目的。但在冬季,阴天和雨雪天的白天气温很低,昼夜温差变化小,即使采用人工促控措施也难以取得好效果。温差刺激必须选择晴暖天进行,将荫棚上的覆盖物掀掉,让阳光透进菇床,提高菇床温度;晚上掀开菇床上的塑料薄膜,下霜和冰冻天掀开2小时后即盖上,无霜天可整夜不盖,次日清晨重喷水,使菌筒和床畦充分吸水湿润,然后盖紧薄膜,整天不掀,使畦内保持高湿环境。经连续3-6天这样的温湿差刺激,菇蕾即可整齐发生,再按常规进行出菇管理。采菇后,再进行变温催菇。
2、要做好保温养菇工作,保温养菇总的原则是创造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使菌丝体繁殖复壮且不受严重霜冻的损害。低温时一般不要掀膜通风,同时要将薄膜放低罩密。晴天气温回升,可在中午掀膜通风1-2次,通风时间不宜长,每次10-20分钟为宜。一般情况下菌筒不宜喷水,保持湿润不干燥即可。若菌筒很干燥,选晴天适当喷水,增加湿度。
3、有大荫棚和花菇棚的要全部掀掉荫棚上面的遮荫物,这样可有效的防止积雪破坏。
B. 花菇菌怎么栽培
花菇是菌菇当中的精品,如何精细种植?这些都是关键
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吃菌菇,这种植物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加上本身所蕴含的能量非常丰富,所以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其实在菌菇的世界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一些甚至可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相信大家都吃过花菇,这种蘑菇是所有菌菇里面销售最好的,而且质量也是最高的,正是因为如此,受到了很多农民的喜欢。本身这种蘑菇的质量特别的高,所以说在种植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很多的问题。
在这段期间内,可以不用进行其他的管理,等到自然的生长一个星期之后这没有其他的细菌进入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下一步就是进行通风处理,每一次通风的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每天能够保证两次以上的通风,在这段期间是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我们也要加大通风的力度。因为这种蘑菇本身但价值非常高,而且在市面上的售价也非常高,所以需要种植者管理非常细心,对种植的要求是特别高的。
C. 出花菇的管理主要措施
中国香菇交易网讯:
花菇是香菇子实体遇到特定的环境条件,发生保护性的生理变化,而形成的优质畸形菇,是香菇中的珍品。如何采取合理措施,提高香菇栽培中花菇的比例和品质,是提高香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催花期虽然花菇的形成同品种没有必然联系,但不同的香菇品种会因温型不同而造成出菇季节、产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同时不同品种菌盖表面纹理形成的难易和多少也有所不同。因此,花菇培育中选择适当的品种也是很有必要的。一般应选择低温型和中低温型、肉质厚的品种,同时要求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均较强。菇蕾的成熟度也是影响花菇质量、产量的重要因素。菌盖直径2cm 以下的菇蕾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差,此期催花,会引起菇蕾死亡或停止生长形成花菇丁;而直径3.5cm以上的菇蕾则很难形成花菇。培育花菇的最佳时期为菇蕾直径2-3.5cm,此期菇蕾已贮备充足的养分,能够在逆境中顺利完成自身的生理变化而形成花菇。
二、温度温度和温差对花菇的形成和质量的优劣有重要作用。花菇形成的适宜温度为8-18℃。低温条件下形成的花菇组织致密、厚实,品质好。温差能加大表皮细胞与菌肉细胞分裂的不一致性,可加速菌盖开裂和加深裂纹深度;温差越大(以相差12-14℃为宜),裂纹就越明显,从而易形成优质的花菇。山东省秋末、初冬、早春气温较适合于花菇的形成。冬季气温低于8℃,要在菇棚内人工增温。人工增温时,注意防止串烟。
三、湿度在花菇培育过程中,湿度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湿度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和培养料湿度。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以60%-65%,培养料湿度以35%-45%为宜。凡是影响空气相对湿度的因素都会影响花菇的形成。如地面潮湿、阴雨天等,为防止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尽量避开阴雨天气培育花菇,大雾天气要在菇棚周围生火驱雾,在满足温度的条件下要尽量通风排湿;二是菇棚地面潮湿时可铺薄膜或油毡防止地面水分大量蒸发,增大空气湿度。培养料过湿时可采取加大通风量、利用阳光照射和扎通气孔的措施降湿。但是空气相对湿度和培养料湿度又不可过小,低于花菇培育适宜温度时应喷雾增湿。
四、光照培育花菇须有一定的强光刺激。光线不仅对温湿度有影响,同时强光也可增强菌盖表皮水分的蒸发,加速菌盖表皮的开裂,遮阴过多,不易形成花菇;光照不足则花菇颜色不佳。初冬和早春,阳光光线不强,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可把棚膜揭掉。晴天让阳光直接照射,可有效提高花菇质量。花菇生长期,光照强度要达2000Lx左右。如果花菇生长旺盛,但白色纹理不深,光线可适当再增强一些。
五、风速菇棚内要加大通风。加大通风,不仅有利于补充花菇生长所需的氧气,同时有利于降低水蒸气在菇体表面的附着率,从而加速菌盖表面的干燥、开裂。因此,培育花菇的菇棚要选择在向阳通风处。菇棚设计时,不但要考虑棚内空气的流通,菇棚间也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利通风。
六、采用两棚制由于培育花菇和培育健壮菇蕾在湿度、光照、温度等方面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较大差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分别建催蕾棚和催花棚,对两棚分别独立管理,以达到培育花菇所需要的最适环境。
七、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关系协调控制,不可偏废温、光、水、气任何一个方面。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结合当地气候及菇场周边环境综合管理是取得高产优质花菇的关键。
此资讯
D. 阴雨天怎么管理好花菇
花菇培养过程中,经过十几天的培育,已经形成但尚未成熟就要下雨,这时必须把3厘米以上的花菇全部采下,否则花菇遇雨就成了暗花,会减少收入。经过摸索试验,研究出雨天培育花菇的新方法为:在早上加火排湿3~4个小时,火要比平时加大1倍,扩大排气孔40~50厘米,让棚内湿度在较短的时间内降至60%以下,菇盖边缘有严重缺水的现象,下午揭棚(雨停)或把两边的薄膜撑起,有意让菇盖受潮,棚内湿度掌握在75%以下,连续如此。直至成熟采收,照样能获得优质的天白花菇
E. 香菇出菇管理有哪些要点
香菇菌柱转色后,菌丝体完全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香菇出菇时的管理技术。
香菇出菇时的管理技术:
1.催蕾: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的菌类,一定的温差、散射光和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分化。这个时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温室的温度控制在10℃~22℃,昼夜之间能有5℃~10℃的温差。如果自然温差小,还可借助于白天和夜间通风的机会人为地拉大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90%左右。
条件适宜时,3~4天菌柱表面褐色的菌膜就会出现白色的裂纹,不久就会长出菇蕾。此期间要防止空间湿度过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响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加大喷水,每次喷水后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而只是潮乎乎的,盖塑料膜保湿。也要防止高温、高湿,以防止杂菌污染,烂菌柱。一旦出现高温、高湿时,要加强通风,降温降湿脱袋排场出菇法。
2.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的管理:菇蕾分化出以后,进入生长发育期。不同温度类型的香菇菌株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是不同的,多数菌株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子实体都能生长发育,适温度在15℃~20℃,恒温条件下子实体生长发育很好。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随着子实体不断长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积累加快,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还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春季的气候干燥、多风。这时的菌柱经过秋冬的出菇,由于菌柱失水多,水分不足,菌丝生长也没有秋季旺盛,管理的重点是给菌柱补水,浸泡时间2~4小时,经常向墙面和空间喷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早春要注意保温增温,通风要适当,可在喷水后进行通风,要控制通风时间,不要造成温度、湿度下降。
不脱袋割孔上架排袋出菇法:这种出菇法可提高花菇率和经济效益。花菇是菌盖上带有白色龟裂纹的香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畸形菇。龟裂纹越多、深,宽、白越好。
香菇出菇时的管理技术就介绍到这里,脱袋排场出菇法:指菌袋转色后将塑料袋全脱去,然后排到出菇场进行出菇管理,这是传统的方法,出菇产量高,但花菇率低。
F. 花菇的种植技术
(1)棚式花菇栽培技术
花菇是普通香菇中的“珍品”,而今国内外市场对花菇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反季节的保鲜菇,市场供不应求,前景看好。但要想种好花菇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菌种与人为调节管理相结合起来十分重要。
① 菌种的选择(根据海拔高度)
a、海拔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选用135-1,菌丝生长180-240天,中温偏底。
b、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区选用939或9015等品种。
②花菇生长所必须的条件
a、营养:花菇生长所需一定的氮源与碳源,氮主要;来自于麦麸和米糠,碳主要来自于木屑与糖,此外还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一般制袋前的c/n为40-70/1,制袋后为20-30/1,氮不能太多,否则菌皮厚不易出菇。
b、温度:
〈1〉、营养生长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一般在5–30均可生长,最适宜在24–26,低于18或高于28菌丝生长缓慢,高于322小时菌丝就会死亡。
〈2〉、生殖生长阶段(出菇阶段):一般8–22,最适12–16,如果温度超过22,则菇长的快,盖薄、柄细、易开伞,并且营养消耗大,产量低。
〈3〉、积温:不同的花菇品种都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的积累后才能出好菇,若有效积温不够,则出菇会无规律、畸形或推迟出菇,影响产量。
〈4〉、温差:转色完整并达到有效积温的菌袋必须有一定的温差刺激才能出菇,急聚温差对出菇特别有利。如:cr04为3-9,939为8-12,135-1为9-15。
c、湿度:
〈1〉、菌袋含水量:一般为52-58﹪,若含水量大则易污染,反之则菇质量差,产量低。
〈2〉、空气相对湿度:A、营养生长阶段为50-60﹪B、催蕾阶段为80-90﹪C、催花阶段为55-70﹪。
d、空气:香菇菌丝需要一定的氧气才能正常生长,若缺氧则菌丝弱,严重则菌丝死亡,出菇棚内如缺氧则菇柄长、盖小易畸形,所以香菇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阶段都必须保证培养室与菇棚内空气新鲜。
e、光照:
〈1〉、营养生长前期无需光照,原基形成期需要少量的散射光,菌棒转色阶段需适量的散射光以促菌棒转色。
<2>、生殖生长阶段:应根据花菇不同的生长时期灵活调节光照强度,以促进花菇生长.
f、PH值:一般为3.6-7,最适为4.5-6,千万莫用石灰代替石膏.
③菌袋生产前的准备
a、木屑的选择:以柞木、槐木为最好,桦木、山杨、柳木次之,用机械粉碎为直径0.5-0.8CM的片,若用细木屑则不超过20﹪,否则过多会影响质量与产量。
b、培养室:要求干净,能保温、通风,接种前3天打扫干净消毒后备用,每平方米可放80-120-袋。
c、接种室:在培养室内搭建,用塑料棚扣起,高不超过2米,长度以袋数而定,必须密封。
d、灭菌灶:可采用常压灭菌,只要能使袋内温度达到98以上则灶型可灵活调节。
e、配方与所需材料:
〈1〉、配方:干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如用规格为17×55CM的耐高压聚氯乙烯袋,以千袋计算为:干木屑2000斤,麦麸400斤,糖20斤,石膏20斤。
〈2〉、器材:装袋机、菌袋、酒精、套袋、接种桌、棉花、气雾消毒盒等。
④制代过程及发菌的管理
a、配料:含水量在52-58﹪,可在拌料前用总需水量的30-40﹪进行预湿,闷堆以利于木屑软化,
b、拌料:先把木屑平摊在水泥地或砖地上,高度在50CM左右,再把麦麸和石膏分别均匀地撒在木屑上,干拌料2遍,最后加入糖水拌2-3遍,使料均匀含水量达到52-58﹪左右。
c、装袋:料袋一定要装紧,袋上出现白线方可,袋口绑紧不能漏气,检查破孔后用胶带贴上。
d、灭菌:灭菌的好坏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定要在袋内的料温达到98以后保持13-14小时,停火后在闷1-2小时方可出灶,出灶时检查破孔并用胶带贴上。
e、接种:当袋内料温降到30以下时方可接种,把所需的物品及工具放入接种棚,用气雾消毒盒按5G/㎡进行消毒(接种室一定要密封),熏5-6小时后方可接种。
〈1〉、处理菌种:工具消毒后去掉菌种上部的老化的菌皮和菌丝。
〈2〉、打孔人员对菌袋消毒后进行打孔,然后接种人员立即进行接种,菌种高于孔面0.5CM,接种完毕套上外套袋,原地摆放整齐,以接好菌种的料袋勿远距离搬运。
f、发菌的管理:
〈1〉、菌丝直径达5CM后倒垛,挑污染袋,打开套袋口以补氧。
〈2〉、菌丝直径达10CM后去掉外套袋,根据温度适当的改变堆型,同时进行刺孔补氧。
〈3〉、菌丝将发满袋时,堆型变为两袋井叠,适当的增加散射光,促进原基的形成。
〈4〉、菌丝发满袋,原基达三分之二时进行刺孔增氧。
〈5〉、菌袋转色后勿产生较大的温差、震动与强光刺激。
总之,发菌的管理应根据菌种的特性灵活调节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促使菌丝正常生长,最后达到生理成熟,菌棒变为棕褐色。
g、菇棚的搭建
〈1〉、荫棚:高度在3.2-3.8米,棚顶用草帘或树支等遮荫。
〈2〉、菇棚:选择在地势高无污染,靠近水源的地方,高1.8-2米一般用六层架。
⑥花菇的出菇管理
a、花菇的自然形成条件
〈1〉、菌丝生理成熟
〈2〉、光照充足
〈3〉、出菇场地干燥
〈4〉、通风条件好
〈5〉、春秋花菇多。
⑦花菇的出菇管理
a、菌袋入棚的要求:菌丝生理成熟并达到有效积温,转色完整,外界气温适宜。
b、催蕾:菌袋入棚后应提高空气湿度达到80-90﹪,拉大10以上的温差。
c、割口出菇:菇盖直径达1-1.5CM左右应适时割口,选择菇型好的一面留6-8朵,剔除多余的菇蕾。若春季出菇,菌袋应上下调节,以利于出菇整齐。
d、催花:
〈1〉、温度的调节:当菇盖直径达2-2.5CM时应增加光照,拉大温差,温度保持在12-18。
〈2〉、湿度的调节:空气相对湿度降到60-70﹪,使菌棒保持内湿外干。
〈3〉、风及光照的调节:
1)幼菇破袋至菇盖直径达2CM时,勿需通风,增加光照,拉大温差。
2)菇盖直径达2CM以上时,应降低空气湿度到55-70﹪,晚通风降湿,一般两天左右菇盖可出现裂纹。
3)菇盖达3CM仍未出现裂纹时,则应加大光照及通风量,降低空气湿度,促使花纹早形成。
4)花菇裂纹出现直至采收,勿向菇体喷水,否则花纹会变浅、变褐或消失。
e、花菇的采收、休菌、补水
〈1〉采收:原则达到收购标准后及时采收,勿漏采。采收时应捏住菇柄左右旋摘,别碰伤小菇蕾,采后应轻拿轻放,及时送到收购点,勿使菇脱水或变色。
〈2〉休菌:采过一茬菇后要清除菌棒上的菇脚及残留的污染点,停止喷水,减少光照及温差,恒温培养菌丝,直至被采穴出现白色菌丝或轻微转色,一般需7-10天。
〈3〉补水:
1)、注水:A、用注水针:可用小水泵带多条注水针B、利用高位水自然压力注水。
2)、浸水:用铁棒在菌棒中间串个洞或用铁钉在菌棒上刺一些孔,然后放入水池内摆好用重物压住补水。
总之,注水或浸水时水温要低,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菌棒的质量而定,第一次补水可补到制袋时的原重,以后逐次降低,防止补水过多造成烂筒。补水后的出菇管理同上。
G. 香菇第三茬出完菇菌棒软怎样管理香菇第三茬出完20几天后菇菌棒软怎样管理
摘要 一、养菌期
H. 如何种植花菇
花菇形成的适宜温度为8℃~18℃。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以60%~65%为宜,培养料湿度以35%~45%为宜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培育花菇时尽量避开阴雨天,遇到雾天要在菇棚周围生火驱雾,在满足温度的条件下要尽量通风排湿。二是菇棚地面潮湿时可铺薄膜或油毡,以防止地面水分大量蒸发而提高空气湿度。培养料过湿时可采取加大通风量、利用阳光照射和扎通气孔的措施降湿。但是空气相对湿度和培养料湿度又不可过低,低于花菇培育适宜湿度时应喷雾增湿。
光照 培育花菇须有一定的强光刺激。光照不仅对温度、湿度有影响,同时强光也可增强菌盖表皮水分的蒸发,加速菌盖表皮的开裂。培育花菇的菇棚要选择在向阳通风处。菇棚设计时,不但要考虑棚内空气的流通,而且菇棚间也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利通风。采用两棚制 由于培育花菇和培育健壮菇蕾在湿度、光照、温度等方面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较大差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分别建催蕾棚和催花棚,对两棚分别独立管理,以达到培育花菇所需要的最适环境。
I. 农民种植香菇怎样做,才能培育出更多的花菇
香菇子实体形成中,在特殊环境条件作用下,菇盖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的花纹,这种菇称为花菇。形成花菇的原因:菇盖表面受到不良环境如低温、干燥的刺激,使细胞分裂受到抑制,菇盖表面生长缓慢,而菇柄的细胞分裂仍较活跃,继续向菇盖输送养分,出现子实表里生长不同步现象,使菇盖爆裂而出现裂纹,形成花菇。由于花菇菇盖肥厚,有明显花纹,香味浓郁,肉质鲜嫩,很受消费者青睐,经济价值较高。花菇的形成需要较干燥环境、较强光照、良好通风、较大温湿度差别,促成花菇形成的具体措施如下:
3.在较强的光照强度下,强弱的光照刺激育花菇。冬季白天阳光较柔和,可用“4阴6阳”的光线代替传统的“3阴7阳”,适当的强光照,不仅可使菇盖颜色较白,菇柄长度较短,而且有提高温度和干燥度。香菇在白天光照、夜间黑暗的交替作用下有利形成花菇。但白天光线太强并不利于子实体生长,所以光线并非越强越好,过强的光照对菇蕾和幼菇还有杀伤作用。
4.适宜的通风,有利于花菇形成。微风能使菇盖表面失水变得干燥,对花菇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所以在选择花菇栽培场地时,应注意通风条件和菇房的适当间隔距离。
必须指出,花菇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低温型的品种容易形成花菇,管理技术也很有讲究。河南泌阳已成为我国花菇的主要产地之一,他们把花菇形成的条件归纳为“三差”,即干湿差、温度差、光线差和“小棚大袋”、“强光催花”的泌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