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怎么治好
老人四肢麻木,表现症状为双下肢脚踝以下,双上肢肘弯到手麻木,这多是末稍神经炎的表现。 末梢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手腕或脚踝部有袜套或手套样麻木,故亦称多发性神经炎。 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很多,如感染、中毒、营养障碍、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等,但最可能的是以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 建议做一下血糖、脑CT、颈椎等检查,以明确引起末稍神经炎的病因。 治疗方法: 1、甲钴铵(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能促进核酸-蛋白-脂肪的代谢,修复被损伤的神经组织。500μg,口服,每日3次; 2、尼莫地平: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对神经有保护作用 20~40mg,每日3次。 3、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微克,肌肉注射,每日1 次; 4、针灸治疗: 主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 配穴:手三里、外关、内关、阳陵泉、三阴交、太溪。 每次选主穴两对, 留针 30min,每日1次, 10天为1疗程;也可用电针疗法,通电20min,留针20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下1疗程。 5、穴位注射 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加当归注射液(或复方丹注射液) 1ml加2%利多卡因0•2ml,用1次性注射器,每次选2~4个穴位,用酒精或碘肤消毒,每穴刺入后患者有酸胀感时注入 0•5ml混合药液,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选择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时,应停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㈡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系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根据感染的部位可分为: ①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 ②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 ③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不同,有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之分。 CNS感染途径有: ①血行感染; ②直接感染; ③神经干逆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HSV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故HSE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I型和Ⅱ型,近90%的人类HSE是由Ⅰ型引起,6%-15%系由Ⅱ型所致。病毒先引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然后沿三叉神经各分支经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并在此潜伏。数年后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诱发病毒激活,故约70%HSE起因于内源性病毒的活化,仅约25%的病例是由原发感染所致,病毒经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脑叶,或口腔感染后病毒经三叉神经人脑而引起脑炎。 儿童期发病的HSE多为病毒新近感染;绝大多数新生儿的HSE系HSV-Ⅱ引起,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与胎儿接触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 二. 病理 病理检查可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皮质浅层和第3、5层的血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期后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病灶边缘的部分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包涵体也见于皮质及白质的星型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核内。软脑膜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患病,50%以上病例发生于20岁以上的成人;四季均可发病。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2.多急性起病,约1/4患者可有口唇疱疹史;发病后患者体温可高达38.4—40.0 oC,并有头痛、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有时以全身性或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为首发症状。随后病情缓慢进展,精神症状表现突出,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情感淡漠和表情 呆滞,病人呆坐或卧床,行动懒散,甚至不能自理生活,或表现木僵、缄默,或有动作增多、行为奇特及冲动行为,智能障碍也较明显,部分病人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 3.神经症状可表现偏盲、偏瘫、失语、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多动(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脑膜刺激征等弥散性及局灶性脑损害表现。多数病人有意识障碍,表现意识模糊或谵妄,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睡、昏迷或去皮质状态;部分病人在疾病早期迅即出 现明显意识障碍。约1/3病人可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痫性发作,典型复杂部分性发作提示颞叶及额叶受损,单纯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亦较常见。重症患者可因广泛脑实质坏死和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而死亡。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以往报道预后差,死亡率高达40%-70%,现因特异性抗HSV药物的应用使多数患者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有所下降。 四.辅助检查 1.脑电图常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 2.头颅CT可正常,也可见一侧或双侧颞叶、海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区;若低密度病灶中出现点状高密度影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更支持HSE的诊断。头颅MRI有助于发现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 3.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细胞数明显增多,以单个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性坏死性脑炎;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4.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对诊断颇有意义。包括: ①检测HSV抗原; ②检测HSV特异性lgM、lgG抗体; ③检测CSF中HSV-DNA。 5.光镜下显示的脑组织病理学重要特征为出血性坏死;电镜下为核内Cowdry A型包涵体,可见于坏死区或其附近的少突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核内,一个细胞核内可有多个包涵体。晚期患者可能找不到包涵体。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①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粘膜疱疹; ②发热、明显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③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5/mm3),糖和氯化物正常; ④脑电图以颞、额区损害为主的脑弥漫性异常; ⑤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⑥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可间接支持诊断。 确诊尚需选择如下检查: ①脑脊液中发现HSV抗原或抗体; ②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原位杂交发现HSV病毒核酸; ③脑脊液PCR检测发现该病毒DNA; ④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HSV分离、培养和鉴定。 2.本病需要与下列病毒性脑炎鉴别: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2)肠道病毒性脑炎。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4)结核性脑膜炎。 六.治疗 1.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yclovir):常用剂量为15—30ms/(kS·d),分3次静脉滴注,或500me/次,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若病情较重,可延长治疗时间或再治疗一个疗程。副作用有谵妄、震颤、皮疹、血尿、血清转氨酶暂时性升高等。对阿昔洛韦耐药的HSV株,这类患者可改用膦甲酸钠和西多福韦治疗;膦甲酸钠的用量是0.16mg/(kg·d),连用14天;西多福韦(Cidofovir)的用量为5mg/kg,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2周。其后隔一周注射3—5mR/kz,可再用数次。 2.免疫治疗包括: ①干扰素及其诱生剂:干扰素治疗剂量为60X106IU/日,连续肌肉注射30天; ②转移因子:治疗剂量为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周1—2次;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性坏死灶、以及脑脊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10-15mg加糖盐水500ml每日一次,10-14天;甲基强的松龙800-1000mg加入500ml糖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5天;随后改用强均松口服,每日80mg清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 3.全身支持治疗对重症及昏迷的病人至关重要,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小量输血,或给予静脉高营养或复方氨基酸,或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并需加强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4.对症治疗包括对高热的病人进行物理降温,以及抗惊厥、镇静和脱水降颅压等,严重脑水肿的病人应早期大量及短程给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恢复期可进行康复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病毒性脑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有60多个不同亚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虫媒病毒和HSV也是引起本病的较常见病原体,但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则少见。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少
㈢ 神经受损怎样才可以慢慢恢复好
神经受损是指神经组织受到破坏或损伤,通常导致功能障碍或疾病。神经受损可以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或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末梢)。神经受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创伤、炎症、中毒、营养不良和遗传因素等。
神经受损的恢复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治疗方法和自我管理。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神经受损患者恢复的方法:
1. 找到并治疗引起神经受损的原因:首先要找到引起神经受损的原因,如感染、糖尿病、创伤等,并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或病因。
2. 药物治疗:根据神经受损的类型和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减轻疼痛、控制痉挛、改善神经传导等。例如,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抗惊厥药物可以控制癫痫发作等。
3. 神经康复治疗:神经康复治疗是一种通过物理治疗、理疗和运动疗法等方法来改善神经功能和恢复身体活动能力的训练。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增加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例如,物理治疗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疗法来恢复受损的肌肉功能,职业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
4. 营养和补充剂:合理的饮食和补充适当的营养素对神经受损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B群、维生素E、omega-3脂肪酸、叶黄素等都被发现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此外,一些中草药如鳞毛、当归、枸杞等也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效果。
5. 心理治疗和支持:神经受损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也是恢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患者可以接受心理咨询,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寻求社会支持和理解。
6. 积极生活方式: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神经受损的恢复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良好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此外,避免暴露在有毒物质和有害环境中也是重要的。
总结起来,神经受损的恢复需要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寻找原因并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神经康复治疗、营养和补充剂、心理治疗和支持、积极生活方式等。重要的是,患者应与医生和康复专家密切合作,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神经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
㈣ 精神药物中毒如何急救
精神药物的中毒,尤其是其慢性中毒(即精神药物的滥用)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世界性问题。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及发展,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滥用药物的危害。那么精神药物中毒如何急救呢?
长期服用或短期过量应用精神药物引起的各种临床病症。精神药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中枢拟交感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大麻类、尼古丁及烟草、致幻剂以及吸入性有机溶媒类。短期内过量服用这类药物所致的临床病症称为急性中毒;而由于长期用药所致的不良后果称为慢性中毒,其中包括长期非医疗性用药,即精神药物的滥用。
中枢拟交感药中毒
主要代表有苯丙胺和司卡因。其中毒常与用药者、环境、剂量以及给药途径有关。苯丙胺具有很强的中枢兴奋作用,服用过量时出现兴奋、头晕、震颤、反射亢进﹑无力﹑失眠﹑发热﹑欣快感﹑攻击﹑焦虑﹑谵妄﹑幻觉﹑惊恐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自杀或杀人倾向。继兴奋症状之后﹐出现中枢抑制症状﹐病人表现疲劳﹑冷淡﹑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上升或下降﹑心绞痛发作等。消化道症状有口干﹑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死亡原因多为高热﹑惊厥或昏迷。
苯丙胺中毒剂量的变异较大﹐一般在15mg以上。抢救措施包括酸化尿液﹐以利毒物排出﹔用氯丙嗪对抗其中枢作用以及其它对症治疗。
慢性中毒症状与急性中毒时相似﹐只是精神异常更为常见﹐并可出现微血管损害﹑神经原染色质溶解等。由于苯丙胺抑制食欲﹐病人可出现酮症﹐体重明显下降。同时有丰富的幻觉和妄想。停药后症状迅速消退﹐但偶尔也形成慢性病变。长期用苯丙胺容易产生耐受性和身体依靠性。突然断药后表现为渴望用药﹑嗜睡﹑乏力﹑精神抑郁等症。有人主张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施行戒断的原则与镇静安眠药戒断相同。可卡因具有与苯丙胺类似的中枢兴奋效应和欣快作用。不同的是它的滥用潜力更大。可卡因中毒的特征除了与苯丙胺相似的表现之外﹐主要是易引起心律失常和惊厥。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常常是致死的原因。中毒后的抢救及戒断处理原则与苯丙胺相似。可卡因的滥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许多地方已成为阿片代用品。
精神药物的中毒﹐尤其是其慢性中毒(即精神药物的滥用)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世界性问题。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及发展﹐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滥用药物的危害。
同时﹐应加强对精神药物的管理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开展对精神药物使用情况的长期监测。如果你对药物中毒的急救方法等有关中毒急救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倍领安全网药物中毒治疗安全常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