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做历史或政治题时如何判断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2、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分析时一般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入手;“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3、就你这道题来说,“如果把民族资本主义比喻成树苗,则夏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应当是一回事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跟自身关系重大,即:国民政府一系列措施的促进 。
‘贰’ 申论大神谁能给我讲讲 申论的原因、影响、问题、对策怎么区分怎么找 ,
一、找问题、原因、影响、对策
只有找到了材料中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申论前面的小题才能找到、找准、找好答案,申论作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找到材料中的这几个方面呢?需要大家找到关于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的关键词。如:
问题: 弊端、瓶颈、不足、不良现象、矛盾、困难、尴尬、病疮、不容乐观、挑战、摸索等不好词汇。只要材料中出现的是不好的词汇就是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这些都是不好的词汇。再如如何学习好申论,是我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这就是问题。如学习申论的方法目前我仍在摸索之中,这也是问题。
影响:有利于、有助于、不利于、价值在于、作用在于等。只要材料中讲的是好的词汇,可能就是问题。如网络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这句话就是网络的积极影响。如果材料中讲的是不好的内容,如网络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这句话讲的就是网络的消极影响
原因:A:因素、要素、由...导致/引起、与…有 关、因为、源于、归咎于等;B:加“由于”推论。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转变。通过归因于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断定,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转变是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如果材料中没有这些表示原因的词语,又该如何判断原因呢?加“由于”推论即可。如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假如材料中出现的是问题:企业就业歧视严重。加“由于”即为:由于企业就业歧视严重导致就业难题。这句话成立。因此,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转变。
对策:A动词B应、应该、应当、需、需要、必须等辅助词。只要材料中出现以上词汇即为对策。
二、案例讲解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该如何回到材料中找问题、原因、影响、对策。
狂犬病疫情严重如果是事实,那么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动物卫生防疫法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无可厚非。”某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表示,但是,政府日常就应该加强犬类的管理,等到情况失控才紧急处理,这就造成了许多养狗者的痛苦。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当把握平衡原则,尽最大努力在社会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合理界限。该教授认为:“毕竟狗是个人财产,公民面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有时应当付出代价。不过考虑政府行政行为的必要性,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大范围捕杀来实现防治疫情的目的?对那些有主人且本可以通过严格检疫、限制活动范围等方式实现管理的狗采取非常措施,其合理性就值得思考。”
材料中出现“政府日常就应该加强犬类的管理”,通过应该、加强两个词汇,可以看出这句话是关于对策的答案。“政府的行政行为应当把握平衡原则,尽最大努力在社会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合理界限。”通过应当、把握、寻求等词汇可以判断这是对策。材料中出现“其合理性就值得思考”。说明不合理,可以判断这是问题。整合一下段落,通过材料一共找到一个问题,两个对策。
整合一下答案即为:
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有:1.政府日常缺乏对犬类的管理,造成了许多养狗者的痛苦;2,
政府的行政行为不合理。
‘叁’ 考研政治分析题原因类的题有什么特点或者答题思路吗
考研政治复习,不同题型要掌握不同的方法技巧,分析题常见的设问无非就是五大类:原因、启示、措施、体现、和意义,不同的设问都该如何进行作答,答题思路是怎样的,新东方在线就一一为考生讲解。首先来看原因类设问及其答题思路点拨。
2016考研政治分析题:原因类设问及答题思路
【特点简析】: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原因”类设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学生普遍感觉到难以找到有效的、相对比较“管用”分析方法,因而此类问题的得分率总是很难得到保证。
【思路点拨】:
“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联系教材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失误提示】:
学生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很容易出现单打一的问题,联系教材分析时脑子里只有课本知识了,联系材料分析时脑子里只有材料内容了,联系主体分析时又只有几个不同的主体了,而联系地位分析时又只剩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了。而现在不少题目往往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分析。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