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扩展阅读
煤矿副总怎样管理好井下 2025-07-24 12:02:46
索尼手机怎样找出隐藏 2025-07-24 11:50:32

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5-13 06:23:33

‘壹’ 自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这得看这个人么样看这个问题了
如果一个人有好的心理素质,能好好面对生活中的事事,那么这个人是坚强的
如果他只是有一时的不开心,不好想,那么他也可能同你说的一样去做那种事
生命是父母给的,你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爱护他,
不要有不好的想法,当你不快时,找个朋友说下话,到处玩玩,不去想他,他就会慢慢过去,
不要一时把他放在心上
愿你开心^^^^

‘贰’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都有哪些

原因如下:

1、心理疾病。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悲剧。读死书,死读书,大量的死记硬背,无谓地消耗着年轻生命。

每个考试对他们等于过“鬼门关”。学习成为他们的“生命之痛”,不仅不能使他们有任何快乐和幸福,甚至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们似乎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完全在为父母,为家庭在学习!

4、家庭原因。

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如过分保护、过分监督、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等等,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加之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

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据称我国今后都将以每年近3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学历,技术技能的竞争,人事关系的竞争,甚至相貌的竞争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严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给他们心理的压力是巨大的。

6、媒体感染。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转载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7、人际复杂。

商品化的社会里,学校并非净土,也不是世外桃园,人际关系复杂,象过去那样凭着学习好,工作出色,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校园可以出人头地,到社会也可大展拳脚,这种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领导,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都无不充斥着不应有的经济因素,经济利益使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高校应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集体活动相结合,专业咨询与学生自助相配合。

把心理健康知识和训练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针对大学生生源差异大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分层次人才培养措施,打破行政班级统一授课的传统模式,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础课程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的高低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在选课程、选教师、转专业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实行导师制,指引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业预警,密切关注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业危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方、学生管理方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现计划,促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提高求职竞争力。

4、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针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重点做好危机干预。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干预。

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举动,评估其自杀的危险性,及时排除其心理压力,进行有效干预。

对于已发生的自杀危机,要做好自杀未遂者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其恢复生活的勇气,同时要重视自杀者周围学生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叁’ 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三大原因:求职受挫、恋爱失败、其它原因。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环境因素,根据精神医学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忧郁症,精神疾病者自杀机率更高达20%。

在社会环境因素中社会的脱序现象---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以及个别情况因素中的家庭问题、婚变、失落、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它自杀事件的影响与暗示等,都是影响自杀的成因。研究显示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之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和其它重要因素合并发生时才发生。

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自杀的干预主要在预防,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农药、毒药、危险药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监控有自杀可能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自杀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群应付困难的技巧。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通过心理热线咨询或面对面咨询服务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啊哈

‘肆’ 自杀大部分原因

现代社会压力很大,每天人们要接触,处理大量的信息。每个人的承压能力,承压信念不同,当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一些人就会做出结束生命的自杀行为。

现代社会自杀率有升高的趋势,为了引起大众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把每年的9.10号设为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突发性打击,比如失去亲人,工作丢失,失恋,被人污蔑…
2.精神性疾病,如患有抑郁症,长期的压抑使其自杀。
3.与社会脱节,长期独居,远离社会群里,无社交行为,让其感到个人无关重要。
4.其他身体疾病,自身遭罪,并且不想拖累家人,给家人带来压力。
闲人说一句:
你可能觉得这个世界不太友善,把你伤害的很深。可是这个世界总有一个关心你,爱你的人,至少不要让他伤心,流泪!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想法。并且把自己不好的想法及时与你熟悉的相信的人沟通,世界压力很大~让其他人帮你分担些,暂时缓解一下自己,松口气,不要把自己逼上不归之路!

‘伍’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研究者发现,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长期存在的应激。

2.1

精神障碍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一再证实,精神障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则是导致自杀的主要精神障碍。

研究数据告诉我们,在自杀死亡的人群中,大约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碍(吴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种以上精神障碍的人自杀风险会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学中通常叫做人格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自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在这里列举比较突出的三类(吴才智, 2015):

1 抑郁性人格

这是自杀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性格偏差类型。这类学生自卑、内向、自限、敏感;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封闭自己,从不跟人吐露心事;兴趣少而狭隘,整天生活在个人世界里,咀嚼自己的痛苦,不关心身外事。

2 自恋性人格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强,自恋,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往往表现好,各方面显得很优秀:懂事、上进、学习好、同学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长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压力下,没有欢乐和放松,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需要实现的目标和压力。

3 冲动性人格

这类人格问题在专业上叫作“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依赖、任性、冲动,往往心情波动特别大,经常出现情绪和行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在关系中表现得特别纠结,特别容易冲动。在面临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赖的对象,用其他办法都不能挽回的情况下,他们以死要挟,期望能挽回对方。

2.3

长期存在的应激

应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对某个目标任务时,所经受的心理压力。

某省的研究显示,89%的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一年内至少遭遇过一个应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应激事件分别是学业受挫(44%)、爱情受挫(38%)、严重家庭冲突(19%)、身体疾病(12%)和人际冲突或关系恶化(10%)(吴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行为都与应激事件有关;外部应激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碍带来的功能损伤与失控是其自杀的主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负性应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往往是多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了这条道路。

‘陆’ 为什么会有人想自杀呢

1、社会因素:政治经济环境民族、文化、家庭以及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与变迁。

2、精神病人。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慢性酒瘾与药瘾的病人。有统计表明,抑郁症占所有精神病自杀者的28%~70%,最后以自杀为结局者为15%左右。精神分裂症中的年轻患者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酒中毒的自杀风险为10%。

3、生物学原因:近来研究表明有自杀倾向的人中,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产物的含量有变化,特别是儿茶酚胺和吲哚胺含量在脑脊液中有下降。

4、严重的躯体疾病,特别是癔症、慢性疼痛与其他不治之症患者。

行为模式异常

那些有自杀倾向和没有自杀倾向的人,其实可以在很多时候从他的行为、性格和情绪上作出判断。心理学上的行为模式就是指一个人具有一种特定的性格还有一系列的处事风格。

这种特质一般来说具有稳定性,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当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模式。

首先,从情绪上来说,他会表现出一种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绪,就是说他的情绪找不到现实原因,突然间的低落或者欣喜。

个体的情绪是对现实情境的反应,如果现实情境找不到合理原因来做出解释,表现出情绪反常,可能要格外注意其是否有消极想法。

自杀原因

主要类型
1、失调型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没有)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或悲伤等,令人彷徨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2、宿命型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3、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概率较低。

4、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

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价值的。杜尔凯姆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自杀

‘柒’ 年轻人自杀原因

1
家庭问题多发,生活感觉不到快乐,觉得自己的人生惨淡,时常沉浸在痛苦之中,最终走向不归路。
2
受到突然的侵害,如女生受到巨大的伤害,一时难以接受,想不开。
3
学业或者工作的长期压力,压力会把一个人压垮的,所以要学会减压,解压。
4
受到长期恐吓压迫,最终承受不住,败下阵来。
5
失恋,这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最常见的原因,心智不成熟的年青人早恋,还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家长和学校都坚决反对。
6
抑郁症,一些得了精神病的人,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作学习了,而又不去及时治疗。

‘捌’ 人为什么会自杀

1、精神疾病

大多数人在冲动之前不久就决定尝试自杀,而不是进行广泛的计划。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杀决定,但最常见的是严重的抑郁症。1抑郁症会使人感到巨大的情绪痛苦和失去希望,使他们无法看到另一种方式来减轻其他人的痛苦 还不如结束自己的生命。

2、物质使用与冲动

毒品和酒精也会影响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使他们比清醒时更容易冲动,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冲动行事。物质和酒精的使用会导致人们自杀的其他原因,比如失去工作和人际关系。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障碍患者的药物使用率和酒精使用障碍率也较高。把这些放在一起,风险就会增加。

3、损失或害怕损失

当一个人面对损失或对损失的恐惧时,他可能会决定自杀。

4、绝望

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绝望都会促成自杀的决定。 该人可能面临社交或身体上的挑战,并且可能认为情况无法改善。

当人们觉得他们已经失去了所有希望并且无法改变这种情况时,它可能会掩盖他们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使自杀似乎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虽然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事情会好转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伴随这种疾病而来的悲观和绝望,抑郁症患者可能无法看到这一点。



5、慢性疼痛和疾病

如果一个人患有慢性疼痛或疾病,并且没有治愈或缓解痛苦的希望,那么自杀似乎是重获尊严和控制生活的一种方式。

‘玖’ 造成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自杀的常见原因

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那么,导致自杀的原因有哪些呢?记者特此采访了广州康宁心理咨询热线主持詹春云。詹医生告诉记者,自杀最常见的原因有四种:一是因患抑郁症而无法治愈,走上了自杀之路;二是因感情危机、家庭破裂而万念俱灰;三是因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对患者构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崩溃;四是因人际关系、工作压力而引起的,当事人找不到其它办法寻求解脱,只好选择过激方式。

自杀的高危人群

目前的有关资料表明,自杀者一般有以下性格特征:过于内向、孤独、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
我国资料表明,自杀率呈双高峰现象,即15~24岁组和65岁及以上组的自杀率较高。
中国的自杀高危人群以学生、待业者、家庭主妇(居民)、小贩和农民居多。
从婚姻情况看,离婚者自杀率最高,丧偶和未婚者次之,已婚者最低。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gp.net/xcz1.htm

‘拾’ 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自杀的原因

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不外乎内部(主体)的与外部(客体)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对生活信仰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后者则有家庭、异性、就业、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事件等。但在讨论自杀的原因时,有的学者强调内部原因,有的学者则强调外部原因,如认为,“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某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其实,自杀不单纯决定于外因,也不单纯决定于内因,而是在一定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濒于总崩溃的结果。正是基于这点,自杀的一般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与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一般地说,内倾型性格的人易自杀,外倾型性格的人不会轻生。抑郁质的人易自杀,胆汁质的人易轻生,黏液质、多血质的自杀者少。瘫痪、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杀,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自杀率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