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颜色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光学的这块内容。首先,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各种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上然后发出反射光,反射光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就看到物体了。在一般情况下,入射光都是由光源发出的包含各种颜色的自然光,当这些光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情况并不都相同,于是出现了颜色的差异。我们看到物体呈现白色,是因为物体将射到它上面的所有光都反射了,这些光叠加在一起是白色的,又射到我们眼睛里,所以我们说,这个物体是白色的。而看到物体呈现黑色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黑色正好相反,物体将射到它上的所有光都吸收了,我们看不到从它上发出的任何反射光,所以认为它是黑色。举个例子说吧:一个红色的西红柿,如果放在蓝光下,会是什么颜色呢?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是红光和蓝光叠加在一起成的颜色,其实并不是,西红柿这时会呈现黑色。我们平时看到它是红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而其他光则都被吸收了(包括蓝光),那么放在蓝光下,西红柿将会把蓝光吸收,就不再反射出任何光了,所以呈现黑色。其他的,物体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这样的道理。 上述说的是光在反射后呈现不同的颜色,也就是光照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上这种情况。还有就是我们直接看到光源,光源呈现的颜色。这就跟其本身的性质有关,例如焰色反应等等。 不同颜色的光,本身的频率不同,在相同介质中的波长也不同。
⑵ 为什么万物会有颜色,是什么在影响物质的颜色,其微观解释又如何
选择吸收性是物体呈现颜色的主要原因。例如,绿色玻璃是把入射的白色光和蓝色光吸收掉,只剩下绿色光能够透过去。带色物体一般有体色(body color)和表面色(surface color)区分。大多数天然物质如颜料、花等的颜色都是在光入射物体内部成分不同而形成的,所以叫作体色,呈现体色物体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的颜色是一样的,还有一些物质,特别是金属,对于某种颜色光的反射率特别强,于是被它们反射的光就呈现这种颜色,而有它们透射的光是这种颜色的互补色(某种颜色和它的互补色混合后是白色)。例如,被金黄薄膜反射的光呈现黄色,而由它们透射的光则是绿色。这类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表面的选择反射而形成的,所以叫表面色。被不具有选择反射性表面所反射的光仍呈现白色。例如,啤酒的泡沫呈现白色,而啤酒本身却是深黄色。
⑶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颜色,颜料是怎样来的
其实,颜色,有三原色,红,黄蓝,为三原色!原色,又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三原色分为两类,
一类是色光三原色,另一类是颜料三原色。
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会产生其他颜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间系统中,有不同的原色组合。可以分为“叠加型”和“消减型”两种系统。
术实践证明,品红加少量黄可以调出大红(红=M100+Y100),而大红却无法调出品红;青加少量品红可以得到蓝(蓝=C100+M100),而蓝加白得到的却是不鲜艳的青;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配出更多的颜色,而且纯正并鲜艳。用青加黄调出的绿(绿=Y100+C100),比蓝加黄调出的绿更加纯正与鲜艳,而后者调出的却较为灰暗;品红加青调出的紫是很纯正的(紫=C20+M80),而大红加蓝只能得到灰紫等等。此外,从调配其他颜色的情况来看,都是以黄、品红、青为其原色,色彩更为丰富、色光更为纯正而鲜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原色的定义出发,还是以实际应用的结果验证都足以说明,美术教材仍把红、黄、蓝称为三原色已经明显过时了。
⑷ 色彩的产生过程
色彩知识色彩的产生 色彩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便已存在,在至今无法计数的岁月里,人们对色彩的领域所知和它所存在时空相比,实在微小的可怜。伟大的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和思想家歌德(1794-1832年)在其《关于色彩的学说》中写道:“……我懂得,最终应该从本质方面来对待颜色,就如同对待物理现象一样,如果你是想为了有益于艺术而去研究它们的话。”这段话表明,学习和研究色彩规律,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习和研究色彩必须建 立在坚实的素描造型基础上。色彩是依附于形的,不依附于形的一堆色彩是不是能正确反映生活的。
色彩的产生和演变是有规律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人们生活在彩色的世界中,生活中的一切无不与色彩有关,对色彩的客观存在都有直接的感受,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二、前人(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为人们提供了系统研究色彩的理论和经验; 三、现代科学、艺术、技术、材料的发展,新一代科学家、艺术家在色彩理论和艺术实践上的不断创新,为学习研究色彩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光与色彩的关系 在黑暗中,我们看不到周围的形状和色彩,这是因为没有光线。如果在光线很好的情况下,有人却看不清色彩,这或是因为视觉器官不正常(例如色盲),或是眼睛过度疲劳的缘故。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同一种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物体的表 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线与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因此,色彩的发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由此看来,需要经过光——眼——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色彩。
色彩是光的产物,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觉,色彩的形成和光有最密切的关系――光是色之母,色是光之子,无光也就是无色。
光进入视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
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像霓虹灯、饰灯、烛灯等的光线都可以直接进入视觉。
透射光: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透射光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入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所达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长特征。
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该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三原色又称为三基色,它们具体是: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
间色:是指两个不同的原色相混合所产生的另一个色,故称第二次色,也称间色。间色是指橙、绿、紫。
固有色:(灰)从视觉感觉的概念出发,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称为“固有色”。例如:绿色的草原、金黄色的麦浪,红色的旗帜等。从色彩的光学原理知道,物体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颜色,而只有吸收某些色光和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因这种特性而 显现出的色彩称为物体色,即固有色。有的物质最大量的反射光,便呈现“白”色,有的物质最大量地吸收光,便呈现“黑色”,有的物质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光,便呈现“灰色”。草原的绿色,是草原在白光下,吸收了红、橙、黄、青、蓝、紫等色光,而反射出绿光的 结果。 光源色:(明)光源色是指照射物体的光源的光色。色光中,光谱成分的变化,光色就要变化。太阳光一般是呈白色,但清晨的太阳光呈偏冷的红色,黄昏时则呈偏暖的金黄色。月光呈青绿色,日光灯呈冷白色,白炽灯(钨丝灯)呈橙黄色等,都体现了不同的光源色。
环境色:(暗)指一个物体的周围物体所反射的光色,它体现在距离较近的物与物之间或某种大范围内所形成的某种色彩环境。
色彩三要素
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形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明度(价值,简称V)光线强时,感觉比较亮,光线若时感觉比较暗,色彩的明暗强度就是所谓的明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较明亮,而相对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较灰暗。
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 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在我们进行一幅素描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彩色关系抽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 明暗的敏锐判断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做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色相即色名(色彩,简称为H)是区分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色彩的名子,就如同人的姓名一般,用来辨别不同的人。
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 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隐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纯度即彩度(浓度,简称C)指的是色彩的鲜艳程度,它取决于一处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 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了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例如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它的纯度几乎才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
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围内,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色彩及心理
当我们看到不同的颜色时,心理会受到不同颜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里,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这种变化虽然因 人而异,但大多会有下列心理反应。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
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
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
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
1、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
2、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
3、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变化最大,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橄榄绿的复色印象。其色性也变的成熟、随和。
4、 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
三、蓝色的色感冷嘲热讽,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嘲热讽静的色。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埔、平静的空间,成为衬托活跃色彩的友善而谦虚的朋友。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 个性的色。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
1、 如果在橙色中黄的成份较多,其性格趋于甜美、亮丽、芳香。
2、 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觉趋于焦躁、无力。
四、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这样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柔顺、恬静、潢足、优美的色。
1、 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
2、 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趋于庄重、老练、成熟。
3、 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趋于洁净、清爽、鲜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神秘的感觉。
1、 在紫色中红的成份较多时,其知觉具有压抑感、威胁感。
2、 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觉就趋于沉闷、伤感、恐怖。
3、 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闷的性格消失,变得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的含蓄。
1、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红,就成为淡淡的粉色,鲜嫩而充满诱惑。
2、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黄,则成为一种乳黄色,给人一种香腻的印象。
3、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蓝,给人感觉清冷、洁净。
4、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种干燥的气氛。
5、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绿,给人一种稚嫩、柔和的感觉。
6、 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诱导人联想到淡淡的芳香。
颜色模式 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是通过数字化方式定义颜色特性的,通过不同的色彩模式显示图像,比较常用的色彩模式有RGB模式(R:红色、G:绿色、B:蓝色),CMYK模式(C:青色、M:品红色、Y:黄色、K:黑色)、Lab模式、Crayscale灰度模式、B itmap(位图)模式。
RGB模式:RGB模式是基于自然界中3种基色光的混合原理,将红(R)、绿(G)、蓝(B)3种基色按照从0(黑色)到255(白色)的亮度值在每个色阶中分配,从而指定其色彩。当不同亮度的基色混合后,便会产生出256X256X256种颜色,约为1 670万种。例如:一种明亮的红色其各项数值可能是R=246、G=20、B=50。当3种基色的亮度值相等时,产生灰色;当3种亮度值都为255时,产生纯白色;当3种基色亮度值都为0时,产生纯黑色。三种色光混合生成的颜色一般比原来的颜色亮度值高, 所以RGB模式又被称为色光加色法。
CMYK模式:是一种印刷模式,其中四个字母分别指青(CYAN)、品红(Megenta)、黄(Yellow)、黑(Black),在印刷中代表四种颜色的油墨。CMYK模式和RGB模式是使用不同的色彩原理进行定义的。在RGB模式中由光源发出的色光 混合生成颜色,而在CMYK模式中由光线照到不同比例青、品红、黄、黑油墨的纸上,部分光谱被吸收后,反射到人眼中的光产生的颜色。由于青、品红、黄、黑在混合成色时,随着青、品红、黄、黑四种成分的增多,反射到人眼中的光会越来越少,光线的亮度会越来越 低,所以CMYK模式产生颜色的方法又被称为色光减色法。
LAB模式:LAB模式的原型是由CIE协会在1931所制定的一个衡量颜色的标准,1976被重新定义并命名为CIE Lab。此模式解决了由于使用不同的显示器或打印设备所造成的颜色复制的差异。也就是说,它不依赖于设备。
Lab模式是以一个亮度分量L及两个颜色分量a与b来表示颜色的。其中L表示亮度,取值范围0-100,a分量表示由绿色到红色的光谱变化,b分量表示由蓝色到黄色的光谱变化,a和b的取值范围是-120~120.
Lab模式所包含的颜色范围最广,而且包含所有RGB和CMYK中的颜色。CMYK模式所包括的色彩最少,有些在屏幕上看到的颜色在印刷品上却无法实现。
⑸ 色彩是如何产生的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可以有很大的区别,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长范围内(约312.30纳米至745.40纳米),它被称为可见光,有时也被简称为光。
假如我们将一个光源各个波长的强度列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这个光源的光谱。一个物体的光谱决定这个物体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不同的光谱可以被人接收为同一个颜色。
(5)颜色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扩展阅读:
分类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
2、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颜料三原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的三原色。
3、复色: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此处表示列举省略)灰调色。
⑹ 颜色是怎样诞生的谁给颜色定的名称
颜色的产生
人的视觉器官(眼睛)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形象,光和颜色的功能.人的色觉可以分辨数千种颜色.
人类一直生活在太阳光下,但过去的人不了解太阳光是什麽.直到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一小束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白色萤幕上,出现了一个彩虹似的色带,而且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这个按不同波长依次排列的色带,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光谱带.有了太阳光的照射,才有被人眼看到的颜色.在黑暗中是无颜色可言的.
光,是一种能对人眼视觉神经起刺激作用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广,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指380nm(纳米)到780nrn,称为可见光谱.小于380nm波长的称为紫外辐射,大于780nm波长的称为红外辐射.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们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颜色从产生的原理讲,可分为光源色和物体色两大类.
一,光源色
二,物体色
光源色:如太阳光,星光,各类灯光,荧光和磷光等,它们自身会发光.钨丝灯,油灯或烛光等的光谱以长波为主,发光色带红黄色调,被它们照明的物体会泛红,有暖洋洋的感觉;弧光灯或其他冷色光源则以短波光为主,被它们照明的物体表面会染上蓝绿色调,使人感觉清凉.
太阳光是永恒的自发光源,它照亮大地,具有最丰富的光谱成份.每天从太阳升起到落下的变化过程,不仅使人们感觉冷暖不同,而且太阳的光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太阳光习惯上被称为白光,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由多光谱混合组成的复色光.
物体色:除了上面所说的光源色之外,其他的都属于物体色.物体色的特点可分为三项.
物体色之一
1.如果没有光照就没有颜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一块白布,在日光下是白色的,在红光下它就显为红色,用蓝光照射下则是蓝色的.
物体色之二
2.当光照到一个物体上后,一部分光会被这个物体反射(或透射),而另一部分光进入物体被吸收.根据被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的这部分光的特性,又有了反射色和透射色之分,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物体颜色.所以物体表面的特性是决定它的颜色的重要因素,例如,眼镜镜片的颜色就改变了透过它的太阳光色.
物体色之三
3.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往往与照射光的特点或角度有关.光束从什麽角度照射,眼睛从什麽角度观看,都会影响到所看到的颜色.
光和物体也是客观存在的,那麽人眼又如何能够看到这色彩缤纷的世界呢 原来,人眼中的瞳孔,好似照相机中的光圈,可以调节进入人眼内的光线量.又由于人眼的透镜作用,使外来物体的光线呈现在视网膜上.视网膜在眼球壁的内层,它是眼球的感光部分.是一个透明薄膜,其中有视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特别密集的锥体细胞区域.它是黄色的,故称为黄斑,直径约为2~3毫米.黄斑中央有一个小凹,叫中央窝,是视觉最敏感的所在.锥体细胞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杆体细胞适合于弱光视觉,但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它们在接受光色刺激后,将这个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传递最后传到大脑枕叶皮层的高级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觉.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人,由于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疲劳状况及职业等因素的不同,对颜色感觉会略有差别.
总之,光的存在,物体的表面特性和人眼的视觉功能,是形成颜色的必要因素.
⑺ 世界上的颜色是怎么样形成的
知识点:色彩是人类通过眼、脑和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一种视觉效应。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每天睁眼就能看到一个彩色的世界,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颜色都是从何而来的呢?也许你会问,光有颜色吗?你还记得牛顿的那个三棱镜实验吗?他成功的把阳光分解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那么自然界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我们人眼又是如何感知的呢?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时,通过人眼视网膜上细胞的帮助,视觉神经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即物体反射的光会作用于眼睛。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射到视网膜上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也就不同,当神经冲动传输到大脑后会被记录下来,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神经冲动加以分析记忆后,脑海中就会呈现出这个五彩的世界。
鉴于色彩充斥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如果可以研究清楚其作用就可以加以利用来造福人类。科学家对色彩和人的心理情绪进行研究发现,色彩的确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
首先谈谈代表着吉祥、喜庆、热烈和奔放的红。研究发现:红光的照射会使人们的脑电波和皮肤电活动发生变化,造成的影响是人们的听觉感受性下降,但是握力会增加。表现在生活上是:在红光下,人们工作时反应速度会增快,但是工作效率会下降很多。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⑻ 颜色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光线对人体构成的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
⑼ 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在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物质都具有一定的颜色,黄色的土壤,绿色的树林,红色的血液,蓝色的海洋……不同颜色的各种物质,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不难想象,没有颜色,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呆滞死板;没有颜色,我们的生活也将会多么枯燥无味!颜色,不仅装饰了地球、宇宙;颜色,同时也给予我们人类无限生机,无穷快乐! 颜色不仅装饰着整个世界,而且用途越来越广泛。 人类—开始,就已注意对颜色的应用。例如,我国古代的漆画、瓷器等.就是我们祖先巧妙运用色彩的很好例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借助颜色以区分各种物体。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穿的衣服不仅要能保暖,而且要漂亮;人们饮食也不再只局限于温饱,而要求色、香、味俱全,即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等等这些,颜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化学中,还常根据物质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多少;生物化学家常借助于颜色进行组织研究;药物学家则利用颜色鉴别药物,一种被称为高温涂料的构料可以 通过受热后发生颜色变化来指示物质表面的温度,彩色电影,彩色电视,彩色摄影,彩色印刷等等,更是颜色的广阔舞台。颜色与人关系这么密切,可是,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颜色的物质,如果有谁问:物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物质的颜色是怎样产生的?物质的颜色与某结构有何关系?这些却都不容易解释。 颜色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要弄懂其本质还需要许多方面的知识。颜色是由人的视觉得到的,因此只有在光照情况下,物质的颜色才能为肉眼所见,如果在没有光线的密闭的暗室中,在漆黑的夜里,物体的颜色是看不见的。 所以,颜色与光是密不可分的,颜色是光和眼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不会陌生,但认清光的本性也只是不久的事情。 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光是一种可以引起视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电磁波,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在整个电磁波谱中,波长范围只有很窄的一段才能引起视觉称为光(可见光),一般来说,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为400~800nm(1nm=10-9m).光的波长不同,就会引起不同的视觉,即感觉到不同的颜色。只有一种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由具有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称为复合光。 ?? 日常见的白光就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混合而成。每种颜色 的光都有一定的波长范围,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大,范围620 760nm,紫光最短,范围400 430nm。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不同,波长越大,能量越小。 另外,将两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也可得到白光,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如蓝光和黄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因此蓝色的补色为黄色。互补色可用一个颜色环表示,环上任何一个颜色的互补色即为该扇形对顶的另一扇形所对应的颜色。 两种或多种色光混合,可以得到另一种色光。如左面颜环上任何一种色光都可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混合而制得出来。典型的是黄光可由红光和绿光合成。这一种现象被利用在彩色电视屏幕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屏幕上黄色画面是由数百个紧密相间的红色和绿色斑点组成。当观众接受了从荧光屏上发射出的红光和绿光后,在眼睛中混合,两种有色光叠加,产生了黄色的感觉。事实上,彩电中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混合而成。 自然界很少有纯的单色光,我们周围接触到的大多数颜色大多是通过减色混合过程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一对互为补色的光混合后给人白色感觉。反过来,如果在白光中除去一种补色,则可以观察到另一种补色,例如日光(白光),如果让它通过一个滤色片,除去蓝绿光,眼睛观察到的将是红光。这种从白光中除去部分色光,得到另一种色光的过程即为减色混合o 物质之所以呈现出某种颜色,一般是由于物质有选择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种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与之互补的那种光的颜色。例如硫酸铜因吸收白光中的黄光而呈现蓝色,高锰酸钾因吸收白光中的绿光而呈现紫色。如果白光照到物体上无任何色光被吸收,我们看其为白色,反之,如果入射光全被吸收,则物质为黑色。 物质呈现不同颜色是由于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反射程度不同。那物质为什么又能选择性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呢?这主要就与组成该物质的分子、离子的内部结构有关系。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有许多能量不同但有个确定值的状态,电子可以从一种状态跳到另一种状态,在跳跃的过程中 同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或者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这一能量可以以光的形式提供(吸收)或辐射出来(放出)。 不仅原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也有这种类似的确定的能量状态,分子中电子可在不同状态间跃迁,引起对光的吸收或辐射。物质吸收光后主要就是发生这种跃迁。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的能量状态不同,因而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的光吸收便不同,这种差异,便直接决定着物质的颜色。 简单地说,物质之所以能呈现各种不同的颜色,就是因为物质在光源(太阳光或其他灯光)提供的能量作用下,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