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购物 » 轿子可以怎样涂颜色好看

轿子可以怎样涂颜色好看

发布时间: 2022-10-06 08:35:48

㈠ 幼儿园美术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美术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欣赏各种不同的鱼类,感受鱼类的形态、色彩的美丽。

2、了解鱼的外形结构,尝试运用点、线、几何形状装饰鱼,体验创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制作一个“开心水族馆”展板。

教具准备:介绍鱼的组成的录像片、镂空身体的鱼外型、画有不同线条和几何形图案的卡纸、音乐VCD。

学具准备:幼儿用卡纸、笔。

【活动过程】

一、参观“开心水族馆”,观察各种鱼类,初步了解鱼类。

1、幼儿听音乐自由地观看鱼类图片展。

(评:一堂课的精彩开头,往往给幼儿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在教具的设计上老师把“开心水族馆”展板底色为海蓝色,配上鲜艳的图片,展区较宽,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都能有足够的空间浏览展板。鱼类的图片丰富多彩,色泽鲜艳,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幼儿被展板的内容吸引,非常好奇,产生了对鱼类形状、色彩的探究欲望)。

2、师幼共同讨论,初步了解鱼类。

A、刚才,我们参观了水族馆中的鱼类,你们发现了什么?(漂亮、美丽、奇怪……)

B、你觉得它们哪里漂亮?

颜色漂亮(有红、有黄、有白,五颜六色……)

图案和花纹漂亮(有条状图案、有圆形图案……)

形态各异(有圆圆的身体、有长长的身体、有扁扁的身体……)

(评:教师设问很注意技巧,从鱼的颜色、图案花纹和形态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层层提问,加深幼儿对鱼类的特点的感知)。

二、看录像,了解鱼类的组成。

1、看录像,欣赏海底动态的鱼类,通过录像中的解说,让幼儿知道鱼是由头、躯干、尾巴、鱼鳍四个部分组成的。

2、教师提问:鱼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教师小结:不管是什么鱼类,不管它们多么的美丽,形状多么的不同,都是由头、躯干、尾巴、鱼鳍四个部分组成的。

(评:这一环节中,老师为了不限制幼儿的思维,不局限幼儿后面的创作空间,对鱼的外形认识没有采用边范画边讲解,而是通过欣赏不同动态的鱼,通过录像讲解进行的。)

三、欣赏“开心鱼”不同的衣服,认识不同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1、教师出示身体镂空的“开心鱼”,依次穿上不同的衣服,让幼儿欣赏鱼的“衣服”有什么特点。(不同的线条、不同几何形状组成鱼的各种衣服)

2、请幼儿用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起画鱼身上的“衣服”(各种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同时边画边说出线条和几何形状的名称,巩固对线和形状的认识。(直线、斜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曲线等)

3、引导幼儿注意鱼的“衣服”的线条、几何图案、颜色与鱼的身体的颜色的搭配。

(评: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开心鱼”衣服上不同的线条、图案,用手指画线条的方法,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避免了教师一遍遍示范、一遍遍语言说教给幼儿带来的情绪上的厌倦,幼儿在用手指学画的过程中始终情绪很高。)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小朋友参观了水族馆,欣赏了海底世界中丰富多彩的鱼类,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设计出各种你喜欢的鱼,并为它们穿上美丽的衣服,然后住进我们班的水族馆里。

(评:因为是线描画,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教师改变了在白纸上作画的习惯,而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有色彩的纸和不同性质的笔在卡纸上作画。)

五、幼儿分组交流自己作画的内容。

(评:由于幼儿绘画能力发展参差不齐,有的完成的快,有的完成的较慢,教师给幼儿提供纸张时,并不是每个幼儿一张卡纸,而是有多的部分共能力强的幼儿再作画。同时也提醒先完成的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内容,为幼儿自我评价作品提供了机会,避免了幼儿互相等待,为后面作品点评节省了时间。)

六、教师点评幼儿作品。

老师提供粘贴用具,幼儿自己把作品布置到展板上,起名叫“我们班的水族馆”,幼儿共同欣赏,讨论谁的鱼儿最美丽,教师对有创新的作品做单独点评。

(评: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幼儿从构图、底色和线条颜色的搭配、线条、几何形体的运用上评价绘画作品,为幼儿学会欣赏作品提供理论基础。)

七、延伸活动

幼儿在“水族馆”的音乐背景里,学跳鱼儿的舞蹈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此活动是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而引发起来的。选材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整个活动层次分明,目标明确,从幼儿认识能力、态度、情感方面制定目标。

活动中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地位的特点,各环节的提问层层递进;

2、教具的色彩鲜艳、模式新颖,能很好地抓住幼儿的眼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从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上看,由于幼儿已有画过线条装饰画的经验,所以全体幼儿均能动手进行积极地创作,并且在作品中添加了水草、气泡等等海底植物;

4、教师在活动中没有采用范画的教学形式,给幼儿创作提供可以大胆想象的空间,所以幼儿在创作时,鱼外形各异、鱼身体上的线条、图案丰富、配色多种多样;

5、分组交流给幼儿提供了想说、敢说的时间和机会。

几点不足:1、设计的教具“镂空鱼”的身体单一,应多设计让幼儿感知鱼类的多样性;2、介绍鱼的组成的录像片色彩比较暗,色彩鲜艳更有视觉效果。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2

目标:

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

1.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

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提问:图片上的灯笼你都见到过吗?有些什么颜色?灯笼外面的图案是怎么样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图画好像我们看的连环画。有的上面写字的,是让你猜谜语的)什么时候人们会挂上灯笼?(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灯笼能用什么材料来做?(布,塑料,纸)

2、教师示范讲解小灯笼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灯笼的范例。

看一看,老师的小灯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纸)上面有些什么图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小灯笼呢?

展示制作步骤。

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在纸上画上你自己设计的图案,注意把有图案的一面对着自己。

剪的时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3)探索除了这样剪,你还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吗?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讨论交流。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漂亮的街道》是中班的一个美术活动,我以幼儿熟悉的场景为依托,引导幼儿回忆、搭建,将街道中的事物具体化。通过活动使幼儿学习观察身边的事物,积累相关经验,并学习绘画技巧:构图。活动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认知、能力两方面的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组合拼画。

在日常观察的基础上,搭建街道上的场景。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带领幼儿观察街道,房子和各种车辆等,积累关于街道的经验。

2、道路上各种事物磁性图片。

3、可拆卸汽车平板模型。

4、幼儿操作材料。

根据《新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造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感受快乐。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1、经验准备:请家长在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街道、房子和各种车辆等,积累相关经验。2、物质准备:与内容相关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回忆街道的场景。

1)谈话:小朋友,今天小朋友是怎么来幼儿园的,街道上有些什么?(街道上有跑来跑去的汽车,有马路、两边有房子、还有高高低低的树木)。

评:我在这一环节中为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有助于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2)出示磁性教具:房子、汽车、红绿灯、大树、马路

(二)制作街道粘贴画

师:街道上有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粘成一幅画,好吗?那我们应该怎样粘呢?哪一位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1、幼儿自由粘贴画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不合理处

(1)房子、树木应该建在马路旁

(2)汽车应该在马路上行驶

3、再次请幼儿搭建街道粘贴画

4、教师步骤

①马路 ②马路上的汽车 ③房子 ④树

评:这一环节中我根据陈鹤琴提出的十七条教育原则中的第一条: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此活动我改变已往的教法,以幼儿参与为主,教师为辅,让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激发探索欲望。

(三)制作汽车画图

师:啊!好漂亮的街道,可惜汽车太少了,我们做几辆汽车也开上马路好吗?

1、出示完整汽车平面模型,请幼儿观察。

(1)拆卸汽车平面模型;(2)分别说出拆卸部分的形状,属于车的哪一部位(如:圆形是车轮,长方形是车身)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拼贴,教师启发指导

(四)幼儿将作品张贴在街道上,共同欣赏。

(五)结束部分

师:有谁要乘坐“姚老师”号公共汽车去滨江公园郊游呀。小朋友,请系好安全带,汽车开动喽!

六、活动结束

1、

2、

七、活动延伸

到区域中继续拼贴汽车,制作《美丽的街道》。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装饰鞋底花纹的活动,能用点、线、面设计鞋底花纹,体验创作的喜悦。

2、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和对称美。

3、感受色彩对比。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装饰画,体验创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带一双干净的.鞋子;视频仪、电视机等;幼儿创作材料:铅笔若干,画好鞋样的纸、彩色复印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观察鞋底,引发兴趣。

2、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和对称美。

(1)幼儿观察各自鞋底花纹,并且相互比一比,说说各自鞋底花纹有什么不一样。

(2)请几位幼儿说说自己鞋底花纹是什么样的,有些什么图案?(通过视频仪展示给大家看)

(3)让幼儿仔细看看自己两个鞋底的花纹,讲讲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感知鞋底花纹的对称美。

3、设计鞋底花纹。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画能让两只鞋底的花纹对称。

(2)提示:将画有鞋底的纸对折,中间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彩色复印纸,用铅笔进行创作,就会出现花纹对称的美丽的鞋底了。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行创作。

4、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欣赏同伴作品,并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鞋底花纹。

(2)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鞋底花纹,老师对每一幅作品都给予肯定。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后找爸爸妈妈鞋底的秘密。

2、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为爸爸妈妈设计鞋底花纹”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中班初期的孩子画装饰画很难,兴趣不浓厚,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全新的活动产生了。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物品——鞋子,让孩子们给鞋底设计花纹,这样的活动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就充满了欣喜和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幼幼互动”的作用,让幼儿自主的和同伴交流,感知鞋底花纹的多样性,知道鞋底花纹有曲线、直线、圆形、点等,为创作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我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将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美丽的图案。在评价作品时,我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带着赏识的情绪观赏同伴的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作画经验。通过延伸活动,孩子们感知到了更多的鞋底花纹,巩固了对装饰画的认识,提高了对装饰画的兴趣。但在这次活动中,由于老师的引导不够,幼儿的合作意识不强,还需要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欣赏彩虹七种色彩搭配。

2.了解彩虹的色彩,尝试按照彩虹的色彩画出彩虹桥,并添加相关的背景。

3.能大胆通过想象力表现绚丽的彩虹桥。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欣赏过彩虹物质准备PPT 彩虹图片 画纸水彩笔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指导语:你们喜欢彩虹吗?它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彩虹)师:你们在哪里见过美丽的彩虹?你觉得彩虹美在什么地方?图片中的彩虹桥有几种颜色?

二、探索发现1.引导幼儿欣赏PPT"彩虹"。

师:引导幼儿认识组成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它有哪些颜色?

师:今天我们就来画彩虹桥,把彩虹画成桥,在桥上面,桥下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它装饰成一幅完整的画。

2.出示水彩笔,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彩虹桥的绘画方法。

师: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顺序涂画,先画一种颜色接着画另一种颜色。注意每种颜色之间要靠近一些。

师:每一种颜色都要相连,一种颜色跟着一个颜色后面。

3.引导幼儿欣赏彩虹的图片。

师:你知道彩虹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你还能想象彩虹桥上有什么?

三、幼儿创作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创意进行创作。

师:我们来一起来画一画彩虹桥,并添画上你喜欢的人物,装饰和背景。

2.提醒幼儿换颜色的时候要将水彩笔放回原位,使用时保持桌面和画面的整洁。

3.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

四、欣赏评价1.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彩虹桥"。

2.教师从幼儿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的作品两方面作出评价,同时鼓励和表扬绘画常规好的幼儿。

五、结束活动师幼一起收拾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参与线条画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2. 知道什么是线条想象画,能正确说出四边种线条的名称,引导幼儿想象构画,随意画出线条,形象的表现画面。

3.从绘画活动中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龙头饰一个,纸、笔、油画棒若干,各种小乐器,范画。

教学过程:

1、看录相引出舞龙灯,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老师让小朋友看一段非常好看的录相,请看吧!”幼儿看过录相后,引导幼儿说出录相里人们舞龙,老师讲一些关于舞龙方面的知识,(简洁介绍,两三句话就可以了)然后带领幼儿根据录相也来舞龙。“但是我们用的是线条娃娃来舞龙”

2、线条娃娃舞龙灯,教师示范强调

“刚才,小朋友舞龙灯时已经走成了许多美丽的线条,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1)利用不同小乐器的声音引出四位线条娃娃,使幼儿知道各种线条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听到大鼓的声音,折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折线和鼓声一样粗壮有力。听到小铃声的声音波浪线,娃娃走出来,表示波浪线和铃声一样优美、婉转。听到三角铁的声音直线娃娃走出来,表示直线和三角铁的声音一样平和、延伸。

(2)利用线条娃娃也想和小朋友舞龙的形式引出教师听音乐示范讲解,并强调:a 线条娃娃舞龙的时候,要不断地改变它的位置和方向,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b线条不允许断;c根据音乐的不同用不同的线条作画。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想象

(1)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线条娃娃舞龙走的路线,看它能变出一个什么有趣的图案,并用完整的语言讲出来。(这个环节,自己画得时候要想好变成什么形状,最好是稍微简单的形象,一眼能让幼儿猜出来的图案,又能运用到4种线条的)

(2)老师总结:象这幅画一样,由各种线条组成并且又经过小朋友的想象,把它变成许多种有趣的图案,这样的画叫做线和条想象画,明确线条想象画的定义。

(3)引导幼儿欣赏两幅线条想象画,从而总结出线条想象画有的可以从整体来想象,有的可以从其中一部分来想象。

4、幼儿进行线条想象画的创作活动

(1)幼儿听音乐作画,要求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而运用各种线条来作画。(音乐时间大概3-4分钟左右,可以根据情况而定,孩子如果没有画完线条就再放一遍,涂色的时候放亲音乐)

(2)幼儿绘画涂颜色。

5、相互欣赏作品,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幼儿园美术教案 篇7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了解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内涵。

环境准备:将《清明上河图》布置在活动室中供幼儿欣赏。

物资准备:课件《清明上河图》,音乐《高山流水》,实图《清明上河图》。

活动目标

技能目标:提高鉴赏能力,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创造力培养目标: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能力与知识目标:培养幼儿观察绘画的色彩美、构图美与造型美的能力,感受其和谐流畅的全景式表现方式。认识画面中人物的形态、古代建筑的造型。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清明上河图画的欣赏能力,感知热闹的宋代首都景色。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通过兴趣,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长大想成为一名画家吗?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他把汴京城外的繁华景象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欣赏画面,感受画面的布局

1、整体欣赏。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这幅画清楚吗?现在随着优美的音乐大镜头放大仔细的来看一看。

(1)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

(2)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了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妇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3)这里描绘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

(4)这里有什么?在什么上面停泊着?船身有好看的花纹,都有哪些花纹?(线和点)船头尖尖的,非常的漂亮。

(5)横跨在汴河两岸的有一座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

(6)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什么?(人)街道两边有什么?

(房、子树)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会怎么样呢?

(7)这是什么啊?(牛车)这里又是什么?(轿子)轿子和牛车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和出租车一样。

(8)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楼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里面都画了许多条什么线?墙身和阶梯是用什么线表现出来的?这是城门,穿过城门会来到什么地方呢?

(9)这里的人好多啊!你们快来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里的人非常多,川流不息,人来人往。

小结:刚才欣赏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在这幅长卷上画家共画了8 1 5人,各种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条,房屋建筑三十多栋,张择端大师把这么多的人和物都画在了这幅长卷上,并且让人感到又清楚又有序,就像我们真的来到了汴京城。

过渡语:如果《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动物都动了起来,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

2、欣赏动态《清明上河图》。

这是什么声音啊?停靠在汴河上的船怎么样了?虹桥上的人都怎么样了?树底下的人在干什么?船夫在船头上划动着船桨,我们学一学。。。。。

过渡语: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很热闹,我们看一个地方……

3、局部欣赏——虹桥。

谁还记得这座桥的名字叫什么?(虹桥)你们可别小看这座桥,他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他的跨度有40多米,没有桥墩,而且全是用木头做出来的,现在再也没有人能够造出这样的桥,造这种桥的方法也已经失传了。你们觉得可惜不可惜啊?我们现在只能从《清明上河图》中欣赏到。

桥上的人好多啊,这么,热闹啊,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放大镜头仔细看一看。

(1)桥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呢?(抬轿……)他们是怎么抬轿的?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一起来学一学

(2)在这幅画面都有干什么的? (骑马、挑担、推拉车……)前面的人在拉车,后面的人为保持平衡用力往前推车,我们一起来模仿他们是怎样推拉车的。

(3)这里还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4)桥中间有一个人正在往下抛缆绳,他想干什么?船上有一根高高的桅杆,这艘船到桥的对面,高高的桅杆就会和桥梁碰到,所以桥上的入是想用缆绳把桅杆放倒,使这艘船顺利地到了桥的对面。

(5)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的,好像在大声地吆喝着什么? 离我们最近的有一排排房子,房顶有好看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

这是一条什么?(河)你是怎么看出来是河的?这些花纹就是用浅浅的黑色画出来的,中国的国画就是用墨来作画,以黑白色为主,深的地方是用浓墨画成的,浅的地方是用淡墨画成的。

小结:刚刚我们欣赏的就是最热闹的地方——虹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幅长卷的名字叫什么?《清明上河图》

4、整体欣赏。

今天,老师把《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仔细找一找IIlj才我们都欣赏到了哪些地方?

三、通过欣赏,对画家的赞美

画家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反映了北宋年间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以长卷形式来构图,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情绪振奋。尤其是在分析画面构图布局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不同,人物、帆船、建筑、桥梁等——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令人折服。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审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㈡ 古时候的花轿长什么样子和古装剧中的一样吗

花轿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马车、轿子、船、马、驴是大家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官员家中或者有钱人家中都以马和马车为主,马在古代就相当于现在人家中的车,能买得起马匹的家庭经济应该都算不错,而有身份的女子主要是坐轿子出门,当朝时间称呼为肩舆,而且普通人不允许坐肩舆,除非皇帝给了特许,这是身份的象征。包括结婚迎娶新娘普通人也不能用,而是用马匹拉的车辇迎娶。

这顶轿子需要八个人抬,全部采用的榫卯结构相连接的,也就是说整个轿子没有一颗钉子但是却非常结实,榫卯结构本身就是极为精巧的内部结构,它的外观以金色为主,像是一座迷你形式的宫殿,并用了圆雕、浮雕、透雕三种工艺,轿车定上面雕刻了250位人物和花虫鸟兽在上面,里面分别有《水浒传》、《天水关》、《拾玉镯》《西厢记》等戏曲场景再现,轿子的四周是用几百片朱金木雕的花板装配而成的,非常的奢华。想要观看轿子的里面或者是乘坐这顶轿子也要专门的师傅“开门”。因为进去轿子里面的那一面需要专门的师傅拆下几十片朱金木雕的花板下来才能进去,这才是古代真实花轿的样子。

㈢ 古代婚礼上的轿子怎么描写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花卉、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与二人抬的相差无异。到清朝末年,在当时的上海等大城市,许多女子已不肯坐花轿,改用马车等车辆了。民国初期,由于从日本输入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比较轻便快捷,遂在民间广为使用,轿子逐渐被取代。

硬衣式花轿花轿有“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指花轿的全身都是木制结构,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软衣式花轿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它是在轿框的四周罩以红色的绫罗帷幕,这些红色的帷幕就叫做轿帏。喜轿的轿帏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轿帏的选材非常讲究,一般都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面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都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轿帏上面一般都绣着“禧”字、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麒麟送子、富贵牡丹、事事如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织绣工艺极为精湛细腻,所绣的画面丰满而充实,图案非常生动、新颖。轿帏的材料和图案的颜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鲜艳、热烈,明亮夺目的颜色烘托出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

明朝崇祯年间的花轿用蓝绸作幔,四角悬桃红色彩球。后来开始采用红色刺绣、织锦,后来又有用大红纱绸满绣的。

㈣ 如何描述轿子的华丽(ps写小说用)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二人抬的花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花卉、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与二人抬的相差无异。
硬衣式花轿花轿有“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指花轿的全身都是木制结构,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软衣式花轿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它是在轿框的四周罩以红色的绫罗帷幕,这些红色的帷幕就叫做轿帏。喜轿的轿帏有着极为鲜明的艺术风格,轿帏的选材非常讲究,一般都选用红色的绫罗绸缎等丝织品。上面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都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轿帏上面一般都绣着“禧”字、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麒麟送子、富贵牡丹、事事如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织绣工艺极为精湛细腻,所绣的画面丰满而充实,图案非常生动、新颖。轿帏的材料和图案的颜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鲜艳、热烈,明亮夺目的颜色烘托出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

㈤ 古代的百姓出门做什么颜色的轿子

代官轿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 清代的宗亲、朝臣、命妇等达官显贵乘坐轿子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直省总督、巡抚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官员轿夫四人;杂职乘马。钦差大臣三品以上轿夫八人。这些坐轿官员主要指文官,至于武职,虽官至一品也不准坐轿,只能骑马。将军、提督、总兵等年过七旬不能骑马者,要想坐轿也必须事先奏请恩准。一般官员出外长途跋涉则另乘眠轿,即将应用各物置之轿中,可做卧床使用。这种轿子要比普通轿子大一些。官员乘轿出行时还要鸣锣开道,对于开道的锣声也有严格规定。知县出行鸣锣七响,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知府出行鸣锣九响,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出行时则鸣锣十一响,意思是“大小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民用轿一般分为自备轿与营业轿两种。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有凉轿和暖轿之分,供不同季节使用。凉轿用于夏季,轿身较小,纱作帏幕,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轿用于冬季,轿身较大,厚呢作帏,前挂门帘,轿内放置火盆。还有一种专用于妇女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讲究,红缎作帏,辅以垂缨,显得小巧华贵,漂亮典雅,具有浓厚的闺阁气息。此外部分妓院也有专门用于妓女出堂时乘坐的轿子,一般为二人小轿,装饰华美艳丽,十分轻快,一般不挂轿帘,借以招揽嫖客。

㈥ 古代的官轿绿呢和蓝呢的区别

按清代官典制度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方可坐绿呢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

古代官轿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 清代的宗亲、朝臣、命妇等达官显贵乘坐轿子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

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直省总督、巡抚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官员轿夫四人;杂职乘马。钦差大臣三品以上轿夫八人。

这些坐轿官员主要指文官,至于武职,虽官至一品也不准坐轿,只能骑马。将军、提督、总兵等年过七旬不能骑马者,要想坐轿也必须事先奏请恩准。一般官员出外长途跋涉则另乘眠轿,即将应用各物置之轿中,可做卧床使用。

这种轿子要比普通轿子大一些。官员乘轿出行时还要鸣锣开道,对于开道的锣声也有严格规定。知县出行鸣锣七响,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知府出行鸣锣九响,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出行时则鸣锣十一响,意思是“大小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6)轿子可以怎样涂颜色好看扩展阅读:

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道理的。《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自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当中,就包括原始的轿子。对此,《史记·夏本纪》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978年,在河南固始县侯古堆开掘的春秋战国的古墓中出土了三乘肩舆(轿子的古名)。它们制作颇为精巧,包括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类型,说明在此之前,肩舆已有了一段较长的发展过程。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虽说当时轿子还不流行,但是在皇室贵族的一小部分人中还是越来越喜欢用轿子的。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就生动地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

如果从地区来看,则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区中,轿子的普及较北方平原为快。但是直到唐朝,肩舆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还仅仅为妇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员所享用。唐朝着名画家阎立本有一幅《步辇图》,就是画的唐太宗乘轿的情形。

《旧唐书·玄宗纪》载:唐玄宗一次欢宴百官于上阳东州,醉者赐以床褥,“肩舆而归,相属于路”。一时乘肩舆者很多,然而乘轿毕竟是皇上的恩赐,轿子还不是社会通用的交通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肩舆在山区用得比较多。

当年武则天到万安的玉泉寺时,就因为山径危悬,要用准备好的肩舆上下,却被王方庆谏阻了。这证明当时确是有人用过肩舆上山。《旧唐书·卢程传》说,卢程到晋阳宫去册封皇太后时,“山路险阻,安坐肩舆”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得到较大普及的是在宋朝。在着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许多轿子出游。这些轿子虽然同汉唐时期的轿子大同小异,仍两人抬杠,但选材精良,以硬木为主,上雕花纹飞龙,造形美观。样子和近代见到的大致相同。

南宋时,轿子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宋史·舆服志》中说:“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到明朝中后期,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明清时期,轿子发展为四人抬或八人抬。

王公贵族之所以越来越宠爱轿子,是因为坐在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无车马劳顿之苦,安稳舒适。清朝文人王渔洋有诗道:“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这时,轿子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

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

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

古代轿子的形制上也有规定。例如在清初皇帝后妃乘坐的豪华的辇,亲王坐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帏。三品以上大官虽可用银顶,皂色盖帏,在京城内四个人抬,出京用八人。四品以下只准乘锡顶、两人抬的小轿。至于一般的地主豪绅,用黑油齐头、平顶皂幔的。

参考资料来源:轿子-网络

㈦ 清朝官轿等级颜色的区别是怎样的

皇帝:明黄色(主要)

皇后:明黄色正红色等任何颜色,可戴凤钿/凤冠(九尾凤),可戴金步摇,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

极品:艳红色,淡黄色,蓝色,紫色。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朝阳五凤挂珠钗

一品:可穿除正红外的衣服,可戴侧凤簪钗(七尾凤),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但只可佩带一边。金步摇(皇上特赐除外)

二品:宝蓝色,可戴侧凤珠钗(五尾凤)

三品:可穿红色(红色必须为偏色,如:橙红、海棠红),可佩戴银步摇,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可穿戴庶三品以下服饰头簪)

四品:可穿紫色(浅紫,淡紫,紫罗兰。不可穿正紫),可佩戴玉步摇,不可佩带短流苏(可穿戴庶五品以下服饰头簪)

五品:可穿蓝色(蓝色必须为偏色。如:(宝石蓝,靛蓝),可佩戴宝石翡翠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可穿戴庶五品以下服饰头簪)

六品: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可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可穿戴庶七品以下服饰头簪)

七品: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八品: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不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只得用木质首饰

女御:只可穿青色宫装、梳流云髻、除此以外不可穿着其他颜色、万不可佩任除了丝质绢花以外的何首饰

附:白色,黑色是禁色
红色,黄色,金色,银色,紫色是高位用的
簪花除皇后、太后外不能用牡丹
衣服花纹除皇后、太后外不得出现凤凰

发簪式样除二品以上不得出现凤凰
式样可以是花卉,如:金芍药,黄鹤翎,金孔雀,侧金盏,莺羽黄;月下白,玉牡丹,玉宝相,玉玲珑,一团雪,貂蝉拜月,太液莲。碧江霞,**燕,剪霞绡,瑙盘,紫罗繖。美人红,海云红,绣芙蓉,胭脂香,锦荔枝,鹤顶红。淡红色的有佛见笑,红粉团,桃花菊,西施粉,玉楼春。
禁药:依兰、豆蔻、山茱萸、肉苁蓉、青木香、蛇床子、天茄花、乳香、蟾酥、牡蛎和远志。(混合)艾叶,当门子”,五石散。

禁香:麝香

禁花:玫瑰

牡丹花色的器物只得皇后、太后使用,海棠花色的器物只得三品以上使用,其余花色的器物任一品阶都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