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怎麼根據大便判斷拉稀的原因
擴展閱讀
wps中怎樣對時間進行排序 2025-07-24 04:19:48
怎樣在網上買到小米 2025-07-24 04:19:43
怎樣說服家長買手機 2025-07-24 04:19:43

怎麼根據大便判斷拉稀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5-13 04:14:50

1. 大便經常拉稀怎麼回事

一般寶寶拉肚子可能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系:首先是喂養的不合適,或者是,因為吃進的食物不幹凈了這時候呢都可能造成腹瀉,那麼其它的還有一些因素,比如說環境的影響,比如說每天活動的影響造成孩子腸蠕動的變化,比如蠕動加快了,他也可能大便的次數增多,或者說大便的性狀變稀,還有一些情況呢,就是我們說是正常的情況,也就是說生理性的變化.比如說在三個月到六個月的期間給孩子加輔食,加了一些食物以後呢,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他可能大便的次數增多了,或者呢這個性狀有一些變化了,那麼如果呢不是很嚴重,孩子精神也很好,那麼呢也一直不影響他吃,那麼媽媽可以觀察一段時間慢慢的處理。
了解了寶寶腹瀉的原因,媽媽才可以對症下葯。首先,對於單純由於飲食引起的腹瀉,媽媽可以首先從飲食上調整一下,千萬不要盲目地給寶寶服用各種葯物。如果化驗大便沒有問題,應該先從飲食上給予調理,輔食可以暫緩添加,母乳喂養的媽媽,孩子腹瀉的時候媽媽要注意自己的飲食情況,易吃清淡、不油膩的食物。可以服用一些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菌群。 那麼葯物的治療,同樣也需要進行喂養的配合。因為腹瀉的寶寶脫水是最大的危險,會造成很多的嚴重的問題,那麼補水呢不能單純地補充白水或者普通的水分,而是要補充含有鹽份的水分,就是口服補液鹽,如果明顯的吃了不幹凈的東西或者大便呢成蛋花湯一樣,就是這個糞,糞質和水分相互分離,或者里邊看到有一些濃血的話,就一定要去化驗。這種情況呢就有可能是感染性的或者比較嚴重的腹瀉。 在有腹瀉時應減少食量,可以多喝一些米湯,保證水份攝入,如果寶寶真的不舒服,已經開始有腹瀉的表現了,那麼首先是不要給他增加新食物。原來沒有吃過的食物,不要在這個時間增加,還有就是要把他的食物,做得盡可能的好消化一點兒。比如說要是吃奶,可以把奶沖的稍微的稀一點,吃飯要燉得稍微的爛一點,再有就是可以給孩子,進行少量多次的進食,但是腹瀉的寶寶,我們不限制他進食。如果他願意吃的話,還可以根據他的需要保證他的飲食 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就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葯物治療了。同樣不可以盲目的用葯,濫用葯容易導致孩子的腸道菌群失調。 希望這些能幫到媽媽,祝寶寶健康!!!

2. 如何自我推測腹瀉的原因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並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於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後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3. 大便總是拉稀怎麼回事

腸炎是腸粘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腸炎不是一種獨立性疾病,它常廣泛地涉及胃和結腸。因此,所謂的腸炎,實際上是胃炎、小腸炎和結腸炎的統稱。
腸炎的原因較多,主要原因如下:
1病毒性腸炎見於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貓冠狀病毒、貓泛白細胞減少病病毒等引起的腸炎。
2細菌性腸炎見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耶爾森氏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桿菌、空腸彎曲桿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引起的腸炎。
3真菌性腸炎見組織胞漿菌、藻狀菌、麴黴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腸炎。
4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鉤蟲等引起的腸炎。
5採食異物、污染或腐敗變質食物、刺激性化學物質(毒物或葯物等)、某些重金屬中毒,以及某些變態反應(嗜酸性細胞性腸炎、漿細胞淋巴細胞性腸炎)等都能引起腸炎。
6濫用抗生素,改變了腸道存在的微生物區系,或出現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腸炎。
診斷要點
l急性腸炎最主要症狀是腹瀉,胃和十二指腸炎或嚴重的小腸炎,都引起嘔吐。結腸炎,尤其是後段炎症時,常呈現里急後重。腸炎時排的糞便有水樣便、稀軟便、膠凍狀便、黑色便或帶血便等,有的糞便有難聞的臭味。腹瀉和嘔吐常常引起動物機體脫水、電解質丟失、鹼中毒(以嘔吐為主)或酸中毒(以腹瀉為主)。
慢性腸炎由於動物長期反復腹瀉、脫水,常顯得營養不良、消瘦。
2由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腸炎,見其相應的疾病。一般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精神沉鬱,體溫升高,食慾減退或廢絕,迅速消瘦;急性腸炎有弓背不安等腹痛表現,觸診腹部緊張敏感,有的動物喜歡卧在冷地面上。
3犬出血性胃腸炎可能是梭菌內毒素變態反應引起的。2一4歲的觀賞小型犬多發,通常是超急性地發生嘔吐,嚴重血樣腹瀉,迅速脫水而出現休克。
其它常見排血樣糞便的疾病還有犬細,犬細小病毒病、犬瘟熱、冠狀病毒病、毛樣產芽胞桿菌病、空腸彎曲桿菌病、鉤蟲病、鞭蟲病、球蟲病、嗜酸性細胞性腸炎等。
4嗜酸性細胞性腸炎可能是飲食抗原性食物或寄生蟲移行引起的。表現為間歇性嘔吐,有時為血物。腹瀉糞便發黑或血便。腹部觸摸腸襻增厚和腸淋巴結增大。血液檢驗嗜酸性白細胞增多(2000-3000/μl);腸壁活組織或死後腸組織切片檢查,可顯示出含有多量嗜酸性白細胞。X線檢查腸增厚。
5漿細胞/淋巴細胞性腸炎可能是食入抗原性食物或局部抗原引起。一般年輕到中年的德國牧羊犬和勃森幾犬最常患此病。表現為厭食、嘔吐和慢性水瀉。呈現進行性消瘦。腹部觸診腸襻增厚和腸淋巴結增大。血液檢驗正常,腸活組織或死後腸組織檢查,可見粘膜內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防治方法
1除去致病原因。
2補充丟失的水分、電解質和糾正酸鹼平衡失調。(1)脫水量的估計,臨床上估計脫水量主要從精神狀態、皮膚彈性、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旺常1.3S)、粘膜乾燥和眼窩下陷程度等來判斷。實驗室用紅細胞壓積(PCV)、血漿蛋白等項目來判斷。(詳見表)當然最好用實驗室檢驗和臨床上脫水程度的判斷,共同來確定動物的脫水量。確定的脫水量要在4~6h內,通過靜脈輸液、飲喝、灌服或灌腸補上。補齊後的繼續丟失,要採取丟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補充。為了防止內毒素血症,靜脈輸液時,液體里加入地塞米松,0.5~1.0mg/kg,給1或2次;(2)丟失電解質的補充:腹瀉或嘔吐丟失的電解質主要是鈉、氯和鉀。
表 脫水程度的臨床上和實驗室判斷標准

程度
體重減少(%)
精神狀態
皮膚彈性實驗持續時間(S)
口腔粘膜
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S)
眼窩下陷
PCV(%)
血漿蛋白(g/ml)
需補液量(ml/kg)

輕度
5-8
稍差
2-4
輕度干澀
稍增長
不明顯
50
8-9
30-50

中度
8-10
差,喜卧少動
6-10
干澀
增長
輕微
55
9-10
50-80

重度
10-12
極差,不能站立
20-45
極干澀
超過3S
明顯
60
12
80-120

丟失的鈉、氯和鉀量計算公式如下:
丟失鈉量(mmol/L)=(正常鈉mmol/L一檢驗鈉mmol/L)×(體重kg×0.2)
lmmol/L鈉=0.0589g氯化鈉。
缺氯量的計算和鈉相同。
丟失鉀量(mmol/L)=(正常鉀mmol/L一檢驗鉀mmoI/L)×(體重kg×0.6)
lmmol/L鉀=0.0759氯化鉀。
在無法檢驗時,補充鈉和氯量最好用等滲液體,如任格氏液和生理鹽水。補充鉀可在每升液體里加入0.7~1.59氯化鉀(10一20mmo1/L)。腎功能正常能排尿動物,才能補鉀。也可用口服補液鹽溶液(配方: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和葡萄糖20.0g,加水1500m1)來補充鈉、氯和鉀,方法為口服或灌腸;(3)糾正酸鹼平衡失調:嚴重嘔吐引起代謝性鹼中毒,並有低血鉀、血氯和血鈉,用加入氯化鉀的生理鹽水治療較好。嚴重腹瀉常引起代謝性酸中毒,須補充碳酸氫鈉或乳酸鈉。補充量計算公式如下:
補充碳酸氫鈉量(mmoI/L)=(正常碳酸氫鈉mmol/L一檢驗碳酸氫鈉mmoI/L)×(體重kg×0.6)
或補充碳酸氫鈉量(mmol/L)=(正常CO2一CPml/dl一檢驗CO2一CPml/dI)÷2.24×(體重kg×O.6)臨床上常用的5%碳酸氫鈉溶液,每毫升含0·6mmol碳酸氫鈉;11.2%乳酸鈉溶液,每毫升含Immo1碳酸氫鈉。在酸中毒無法檢驗時,建議給碳酸氫鈉0.5~1.5mmoI/kg,先靜注輸入1/3量,另2/3量緩慢輸入。
3動物患有嚴重腸炎,需用抗生素治療,嘔吐難以口服用葯時,可腸外用葯。如卡青黴素10~20mg/kg,肌注或靜脈注入,每天3~4次;可同時肌注或靜脈輸注慶大黴素1~2萬IU/kg。每天2次,口服劑量加大1倍。
真菌性腸炎用兩性黴素B治療,0.2-0.4mg/kg,加入葡萄糖溶液內靜脈注射。如無不良反應,劑量增至1mg/kg,隔天1次,但最大累加劑量不能超過8mg/kg 。兩性黴素B對腎臟有損傷作用,用葯時須注意。
4治療變態反應性腸炎,每日可口服強的松1~2mg/kg,共用5-7天,如無效果,可加大劑量。當症狀好轉後,改為每天0.5mg/kg ,再用5~7天。再後,0.25~0.50mg/kg,隔天一次,用10一14天。用葯期間,應同時應用抗生素。應用強的松無效或有較大副作用時,免疫抑制葯硫唑嘌呤口服,每天2mg/kg。維持劑量0.5一lmg/kg,隔天一次。
5急性腸炎需減少飲食,甚至絕食12一48h。嘔吐和腹瀉停止後,可給少量多次刺激性小或低變態反應性食物(如稻米、馬鈴薯、碎羊肉、酸奶等),再過3~4天後,給予正常飲食。

4. 大便拉稀是怎麼回事

著涼了吧
夏秋之際,有時天氣驟冷,就容易拉稀。

5. 大便直拉稀怎麼回事

1、症狀判斷:
這位朋友,根據你的描述,初步的印象是胃腸功能較差,如果大便次數較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是由於中樞神經功能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腸管的運動和分泌功能失調的一種疾病。
2、發病原因:
多有精神因素,焦慮,緊張,憤慨,恐怖,抑鬱,對抗有關,飲食因素高蛋白高脂進食纖維過少,腸道菌群失調有關,臨床表現多是腹痛腹瀉,腹痛腹瀉交替發生,消化不良,以腹痛最為常見。
3、改善建議。
首先建議飲食上調理,作息規律,飲食時間規律,定時定量,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可食用對胃腸功能有益的食物,如山葯,薏苡仁,炒香的麵粉,粳米,扁豆,牛肉,鯽魚,花生,大棗,等食物健脾和胃,幫助胃腸功能的修復,蓮子肉芡實亦可,禁忌食用油脂豐富的,油炸的,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生冷也要注意,水果以平性為主,蘋果,桃子,富含種子類的的水果如獼猴桃,草莓,火龍果,均有利於腸道,可以口服一些腸道益生菌製品。

6. 為什麼拉肚子大便是稀的

人活一生,必定要吃喝拉撒睡,正常的大便應該是非常柔軟但是成型,形狀是香蕉狀,顏色為金黃色或者是棕黃色,一天排便次數1到2次,這是健康的表現
但是如果患了腹瀉,那麼就遭殃了,不僅會經常腹痛,肚子咕咕響,而且一天排便次數非常多,拉出來的都是稀便
至於為什麼腹瀉的時候大便是稀的?我來給您講一下——
人正常的消化功能是這樣的:正常無毒的食物經過牙齒咀嚼後到達食道,通過食道的擠壓進入胃,胃會分泌胃液對食物進行消化分解,使食物在胃酸的影響下變軟,變軟後的食物進入小腸,小腸絨毛可以抓住食物吸收營養,然後將營養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胰液和膽汁會使食物變成稀湯狀(大便原本的樣子就是稀湯狀)進入大腸後,大腸會吸收食物剩餘的水分,使食物形成健康,成型的大便,從肛門排出
而腹瀉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腸胃受寒或者是受到感染,因為感染而引起的腹瀉是這樣的: 由於腸胃受到細菌感染,從而導致消化能力變弱,但是胃酸會在細菌和病毒的刺激下分泌過多,導致食物變得過於稀軟,小腸絨毛由於受到細菌侵害,會喪失吸收營養的功能 (這就是為什麼腹瀉會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但是腸液分泌的過於旺盛,這樣就會使食物直接劃入大腸,但是由於大腸受到細菌損害,原本吸收水分的功能也會喪失,所以大便就會保持著稀湯的樣子排出
腸胃受寒引起的腹瀉是這樣的:腸胃受到寒冷刺激會蠕動過快,從而導致食物在胃的停留時間太短,從而直接進入小腸,由於小腸蠕動太快,也會導致食物直接進入大腸,而大腸由於蠕動過快,會使水分來不及吸收,使食物殘渣無法形成良好的乾燥狀態,所以排出來的自然就是稀便
腹瀉時會腸鳴和腹痛的原因就是因為腸道蠕動過快引起的,腸道蠕動過快也會導致排便次數增加,這就是為什麼腹瀉時會腹痛,腸鳴,拉稀,排便增加,里急後重的原因

7. 經常拉稀大便是什麼原因

出現大便拉稀的原因有很多種。一是因為吃了不幹凈的食物導致的腹瀉,這種情況要注意多補充水分,如果長期沒有緩解就要及時就醫。二是因為腸胃炎導致的大便拉稀,出現腸胃的有一部分與病毒和細菌感染的關系密切,同時還會伴隨著腹痛、拉稀不止等症狀。三是因為消化不良導致的,當消化不良時會出現脹氣的症狀,這時候就會伴隨著大便拉稀。四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出現腸胃功能紊亂的情況,比如在遇到緊急情況或感到緊張的時候。這些情況下的大便拉稀都不需要特別處理,但如果長期沒有改善還是需要遵醫囑治療的。
拓展資料
一、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症狀。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帶血、貧血、消瘦等需警惕腸癌;伴腹脹、食慾差等需警惕肝癌;伴水樣便則需警惕霍亂弧菌感染。
二、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高滲性腹瀉: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滲透度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葯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三、成人輕度腹瀉,可控制飲食,禁食牛奶、肥膩或渣多的食物,給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而小兒輕度腹瀉,嬰兒可繼續母乳喂養。若為人工喂養,年齡在6個月以內的,用等量的米湯或水稀釋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喂養2天,以後恢復正常飲食。患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給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選用粥、面條或爛飯,加些蔬菜、魚或肉末等。此外,對腸易激綜合征過去也叫過敏性結腸炎引起的腹瀉,飲食上應注意避免敏感食物如對某一特定食物不能耐受、一吃魚或水果就腹瀉及產氣食品,如奶製品、捲心菜、豆類、含氣飲料及面製品、洋蔥、葡萄乾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糖尿病、胃大切術後、乳糖酶缺乏症等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征,患者常出現慢性稀水樣便或糊狀便,常飄浮油脂層或油花也叫脂肪瀉,伴有消瘦,乏力、貧血、水腫等,對此類患者給予低脂、高蛋白質飲食,脂肪量控制在正常的一半或更低水平。飲食要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腹脹腸鳴者應少食糖類食品,不能耐受牛乳的乳糖酶缺乏症者改食酸奶即可糾正腹瀉症狀。

8. 求教拉稀的原理、拉稀的原因、拉稀的鑒別,以及為什麼拉稀拉得很稀。

忒經典啊!
拉稀原理:肚子消化不好被, 消除胃動力請馬丁玲幫忙@
拉稀的原因:吃冷東西或壞東西或對你自己不易消化的東西.別吃這些東西了被
拉稀鑒別:平時是條壯的.稀是液壯或黏稠狀,用眼睛觀察
拉稀拉得很稀:估計是液壯

快給分啊
網上有詳細的解釋啊~不用我摘抄了吧.呵呵經典問題

9. 如何判斷引起寶寶腹瀉的原因是什麼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變稀應視為異常。
1、泡沫樣大便
偏食澱粉或糖類食物過多時,可使腸腔中食物增加發酵,產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樣便,並帶有泡沫。
2、奇臭難聞大便
偏食含蛋白質的食物過多時,這些蛋白質可中和胃裡的胃酸,這樣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質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腸腔內細菌的分解代謝,這些寶寶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難聞。
3、發亮大便進食脂肪過多時,在腸腔內會產生過多的脂肪酸刺激腸粘膜,使腸子的蠕動增加,結果產生淡黃色液狀和量較多的大便,有時大便發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內滑動。
4、綠色大便若大便呈綠色,糞便量少,黏液多,屬飢餓性腹瀉。
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糞便呈暗綠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鐵質,這些鐵質經過消化道,並與空氣接觸之後,就呈現為暗綠色。
5、蛋花湯樣大便病毒性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現蛋花湯樣大便。
6、豆腐渣樣大便則常常見於黴菌引起的腸炎。
7、水樣大便多見於食物中毒和急性腸炎。
8、灰白色大便各種原因所致的膽道阻塞病人會排出灰白色的大便。醫學上稱陶土色大便。此外,進食牛奶過多或糖過少,產生的脂肪酸與食物中的礦物質鈣和鎂相結合,形成脂肪皂,糞便也可呈現灰白色,質硬,並伴有臭味。
9、柏油樣大便由於上消化道或小腸出血並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因紅細胞破壞後,血紅蛋白在腸道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亞鐵,故糞便呈黑色;又由於硫化亞鐵刺激腸粘膜分泌較多的黏液,而使糞便黑而發亮,故稱為柏油樣便,多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所致的出血。正常人進食動物血、豬肝等含鐵多的食物也可使糞便呈黑色,而服用鉍劑、炭粉以及某些中葯等葯物也會使糞便變黑,但一般為灰黑色無光澤,做隱血試驗陰性可幫助鑒別。
10、鮮紅色血便血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僅黏附於糞便表面或於排便後有鮮血滴出或噴射出,提示為肛門或肛管疾病,如痔瘡、肛裂、腸息肉和直腸腫瘤等引起的出血。
11、果醬樣大便暗紅色果醬樣大便見於腸套疊;暗紅色果醬樣膿血便則見於阿米巴痢疾。
12、黏液膿性鮮血便常見於細菌性痢疾、空腸彎麴菌腸炎。
13、洗肉水樣血便並有特殊的腥臭味見於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10. 總是拉稀便便怎麼回事

腹瀉

【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診斷】

腹瀉的原發疾病或病因診斷主要須從病史、症狀、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許多病倒通過仔細分析病史和上述檢查的初步結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確診斷。如診斷仍不清楚,可進一步作X線鋇灌腸和鋇餐檢查,和(或)直、結腸鏡檢查。如仍無明確結論,則須根據不同情況選用超聲、CT、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診斷方法以檢查膽、胰疾病,或進行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呼氣試驗、小腸粘膜活檢以檢查小腸吸收不良。高度懷疑腸結核、腸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療的疾病,經過努力都不能確診時,可在一定限期內進行治療試驗。

【治療措施】

腹瀉是症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葯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葯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症治療 選擇葯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葯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症治療後症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葯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葯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葯物合用。氯苯哌醯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葯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葯。

3.鎮靜葯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葯物。

【病因學】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症性水瀉。

2.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症非腹瀉。

(2)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曲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產生膿血腹瀉。

(3)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症、潰瘍和膿血腹瀉。

(4)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葯物引起的腹瀉:瀉葯、高滲性葯、擬膽鹼能葯、抗菌葯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葯,在服葯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腸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腸炎。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小腸吸收不良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瘺等;②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征)等。

2)小腸吸收面減少:①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②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瘺道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系統性硬化症等。

5.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葯源性腹瀉 ①瀉葯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③降壓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發病機理】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葯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葯物:瀉葯如硫酸鎂、硫酸鈉;制酸葯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葯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症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症。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或停葯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葯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卷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征,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征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薈、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復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環化酶-cAMP系統,致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症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1.腸道炎症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症: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螺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症;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症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症狀、體征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腸受損程度。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葯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1.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 ①葯物性腹瀉,如普標洛爾(心得安)、奎尼丁可改變腸道正常的肌電控制;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症;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征。

2.運動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和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