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自殺的原因有哪些
擴展閱讀
wps中怎樣對時間進行排序 2025-07-24 04:19:48
怎樣在網上買到小米 2025-07-24 04:19:43
怎樣說服家長買手機 2025-07-24 04:19:43

自殺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3 06:23:33

『壹』 自殺最常見的原因是什麼

這得看這個人么樣看這個問題了
如果一個人有好的心理素質,能好好面對生活中的事事,那麼這個人是堅強的
如果他只是有一時的不開心,不好想,那麼他也可能同你說的一樣去做那種事
生命是父母給的,你沒有理由不去好好愛護他,
不要有不好的想法,當你不快時,找個朋友說下話,到處玩玩,不去想他,他就會慢慢過去,
不要一時把他放在心上
願你開心^^^^

『貳』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都有哪些

原因如下:

1、心理疾病。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研究顯示,引發自殺的第一誘因是嚴重的抑鬱症,我國年輕人尤其是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抑鬱症患者當中佔有極高的比例。哈佛大學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萊因曼認為,年輕人缺乏應對困難的經驗,容易患抑鬱症並由此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危機

2、戀愛失敗。

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顯示,戀愛失敗佔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

3、學習壓力。

南京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顯示,學習壓力佔大學生自殺原因的29.8%。這是我國教育體制,教育方式的悲劇。讀死書,死讀書,大量的死記硬背,無謂地消耗著年輕生命。

每個考試對他們等於過「鬼門關」。學習成為他們的「生命之痛」,不僅不能使他們有任何快樂和幸福,甚至使他們完全失去了興趣!他們似乎不是在為自己學習,而完全在為父母,為家庭在學習!

4、家庭原因。

家長的不良教育方式如過分保護、過分監督、嚴厲懲罰、傳統的打罵式等等,導致當代大學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適應能力差加之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缺乏社會責任和對人生價值觀的認識,遇到挫折可能採取極端行為。

5、社會壓力。

當前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及其待遇、地位都較以前下降,加上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讓學生們對找工作深感焦慮,並產生自卑感。

據稱我國今後都將以每年近300萬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勞動力市場,不僅僅是學歷,技術技能的競爭,人事關系的競爭,甚至相貌的競爭都在其中發揮作用。嚴酷而真實的社會現實給他們心理的壓力是巨大的。

6、媒體感染。

此外,媒體經常報道自殺他殺現象,對受眾有感染作用。網路上曾出現的「自殺方式研究」等帖子轉載率很高,這對有潛在自殺願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7、人際復雜。

商品化的社會里,學校並非凈土,也不是世外桃園,人際關系復雜,象過去那樣憑著學習好,工作出色,憑著自己的本事,在校園可以出人頭地,到社會也可大展拳腳,這種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學生與老師,學生與領導,學生與學生間的交往,都無不充斥著不應有的經濟因素,經濟利益使人際關系更加復雜,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

高校應對大學生自殺的預防策略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滿足全體學生的需要為服務宗旨,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指導,課堂教學與課外指導、集體活動相結合,專業咨詢與學生自助相配合。

把心理健康知識和訓練方法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健康觀念和技能,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每個學生心理的和諧發展,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積極開展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過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

在學科課程和課外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對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促進大學生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提升學生學業水平

針對大學生生源差異大的特點,高校應採取分層次人才培養措施,打破行政班級統一授課的傳統模式,在新生入學後進行基礎課程水平測試,根據測試成績的高低分班授課,因材施教。在選課程、選教師、轉專業等方面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利,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實行導師制,指引學生明確奮斗目標,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加強學業預警,密切關注學生學業完成情況,及時發現學業危機,加強學校教學管理方、學生管理方和家長三方的溝通與合作,為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保駕護航。

3、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與企事業單位密切合作,通過實驗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大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和實現計劃,促使學生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意識,指導他+們掌握一定的就業技巧,提高求職競爭力。

4、重視心理危機干預

高校除了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外,還應針對有自殺意念的學生重點做好危機干預。在新生入學時開展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主動提供必要的人文關懷和危機干預。

建立宿舍-班級-院系-學校四級心理危機預警系統,盡早發現學生的異常舉動,評估其自殺的危險性,及時排除其心理壓力,進行有效干預。

對於已發生的自殺危機,要做好自殺未遂者的心理修復工作,幫助其恢復生活的勇氣,同時要重視自殺者周圍學生群體的心理修復工作,幫助他們平復心情,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盡可能降低危機的負面影響。

『叄』 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自殺的三大原因:求職受挫、戀愛失敗、其它原因。

自殺行為的形成相當復雜,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及環境因素,根據精神醫學研究報告,自殺的人70%有憂鬱症,精神疾病者自殺機率更高達20%。

在社會環境因素中社會的脫序現象---暴力、犯罪、毒品、離婚、失業等,以及個別情況因素中的家庭問題、婚變、失落、遷移、失業、身體疾病、其它自殺事件的影響與暗示等,都是影響自殺的成因。研究顯示任何單一因素都不是自殺之充分條件,只有當它們和其它重要因素合並發生時才發生。

自殺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解體的社會的反應。由於社會的動亂和衰退造成了社會、文化的不穩定狀態,破壞了對個體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導致自殺率明顯增高。

自殺的干預主要在預防,預防自殺可分為三級,即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一級預防主要是指預防個體自殺傾向的發展。一級預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農葯、毒葯、危險葯品和其它危險物品,監控有自殺可能的高危人群,積極治療自殺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廣泛宣傳心理衛生知識,提高人群應付困難的技巧。

二級預防:二級預防主要是指對處於自殺邊緣的個體進行危機干預。通過心理熱線咨詢或面對面咨詢服務幫助有輕生念頭的人擺脫困境,打消自殺念頭。

三級預防:三級預防主要是指採取措施預防曾經有過自殺未遂的人再次發生自啊哈

『肆』 自殺大部分原因

現代社會壓力很大,每天人們要接觸,處理大量的信息。每個人的承壓能力,承壓信念不同,當超過自身承受能力,一些人就會做出結束生命的自殺行為。

現代社會自殺率有升高的趨勢,為了引起大眾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從2003年開始,把每年的9.10號設為世界預防自殺日

自殺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突發性打擊,比如失去親人,工作丟失,失戀,被人污衊…
2.精神性疾病,如患有抑鬱症,長期的壓抑使其自殺。
3.與社會脫節,長期獨居,遠離社會群里,無社交行為,讓其感到個人無關重要。
4.其他身體疾病,自身遭罪,並且不想拖累家人,給家人帶來壓力。
閑人說一句:
你可能覺得這個世界不太友善,把你傷害的很深。可是這個世界總有一個關心你,愛你的人,至少不要讓他傷心,流淚!

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想法。並且把自己不好的想法及時與你熟悉的相信的人溝通,世界壓力很大~讓其他人幫你分擔些,暫時緩解一下自己,鬆口氣,不要把自己逼上不歸之路!

『伍』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

大學生自殺原因分析

研究者發現,自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問題。大學生自殺的危險因素很復雜,個體差異較大。總的來說,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三大方面:精神障礙、性格偏差和長期存在的應激。

2.1

精神障礙

全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研究一再證實,精神障礙是自殺的主要原因。而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則是導致自殺的主要精神障礙。

研究數據告訴我們,在自殺死亡的人群中,大約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礙(吳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種以上精神障礙的人自殺風險會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學中通常叫做人格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自殺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問題,在這里列舉比較突出的三類(吳才智, 2015):

1 抑鬱性人格

這是自殺大學生中最為常見的性格偏差類型。這類學生自卑、內向、自限、敏感;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封閉自己,從不跟人吐露心事;興趣少而狹隘,整天生活在個人世界裡,咀嚼自己的痛苦,不關心身外事。

2 自戀性人格

這類學生的特點是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強,自戀,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系,沒有知心朋友。他們往往表現好,各方面顯得很優秀:懂事、上進、學習好、同學關系表面上也不錯,但他們長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標准和壓力下,沒有歡樂和放鬆,只有一個接一個的需要實現的目標和壓力。

3 沖動性人格

這類人格問題在專業上叫作「邊緣性人格障礙」。這類學生的特點是依賴、任性、沖動,往往心情波動特別大,經常出現情緒和行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並在關系中表現得特別糾結,特別容易沖動。在面臨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賴的對象,用其他辦法都不能挽回的情況下,他們以死要挾,期望能挽回對方。

2.3

長期存在的應激

應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對某個目標任務時,所經受的心理壓力。

某省的研究顯示,89%的自殺大學生在自殺前一年內至少遭遇過一個應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應激事件分別是學業受挫(44%)、愛情受挫(38%)、嚴重家庭沖突(19%)、身體疾病(12%)和人際沖突或關系惡化(10%)(吳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絕大部分自殺者的行為都與應激事件有關;外部應激事件甚至會成為一個人自殺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自殺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個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礙帶來的功能損傷與失控是其自殺的主因;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負性應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實上,往往是多個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共同推動自殺者走上了這條道路。

『陸』 為什麼會有人想自殺呢

1、社會因素:政治經濟環境民族、文化、家庭以及城鄉生活環境的差異與變遷。

2、精神病人。特別是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慢性酒癮與葯癮的病人。有統計表明,抑鬱症占所有精神病自殺者的28%~70%,最後以自殺為結局者為15%左右。精神分裂症中的年輕患者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酒中毒的自殺風險為10%。

3、生物學原因:近來研究表明有自殺傾向的人中,中樞神經系統代謝產物的含量有變化,特別是兒茶酚胺和吲哚胺含量在腦脊液中有下降。

4、嚴重的軀體疾病,特別是癔症、慢性疼痛與其他不治之症患者。

行為模式異常

那些有自殺傾向和沒有自殺傾向的人,其實可以在很多時候從他的行為、性格和情緒上作出判斷。心理學上的行為模式就是指一個人具有一種特定的性格還有一系列的處事風格。

這種特質一般來說具有穩定性,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當一個人有自殺傾向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反常的行為模式。

首先,從情緒上來說,他會表現出一種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情緒,就是說他的情緒找不到現實原因,突然間的低落或者欣喜。

個體的情緒是對現實情境的反應,如果現實情境找不到合理原因來做出解釋,表現出情緒反常,可能要格外注意其是否有消極想法。

自殺原因

主要類型
1、失調型
失調性自殺指個人與社會固有的關系被破壞。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學習能力、失去(沒有)自理能力、親人死亡、失戀或悲傷等,令人彷徨不知所措而難以控制而自殺。

2、宿命型
宿命性自殺指個人因種種原因,受外界過分控制及指揮,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時而自殺。如監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為主而獻身。

3、自我型
自我性自殺與利他性自殺正好相反。指因個人失去社會之約束與聯系,對身處的社會及群體毫不關心,孤獨而自殺。如離婚者、無子女者。塗爾干認為這類自殺在家庭氣氛濃厚的社會發生概率較低。

4、利他型
利他性自殺指在社會習俗或群體壓力下,或為追求某種目標而自殺。常常是為了負責任,犧牲小我而完成大我。

如屈原投身汨羅江,以死喚起民眾的覺醒;孟姜女哭長城,殉夫自殺;疾病纏身的人為避免連累家人或社會而自殺等。這類自殺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價值的。杜爾凱姆認為在原始社會和軍隊里這類自殺較多。在現代社會里越來越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自殺

『柒』 年輕人自殺原因

1
家庭問題多發,生活感覺不到快樂,覺得自己的人生慘淡,時常沉浸在痛苦之中,最終走向不歸路。
2
受到突然的侵害,如女生受到巨大的傷害,一時難以接受,想不開。
3
學業或者工作的長期壓力,壓力會把一個人壓垮的,所以要學會減壓,解壓。
4
受到長期恐嚇壓迫,最終承受不住,敗下陣來。
5
失戀,這是導致青少年自殺最常見的原因,心智不成熟的年青人早戀,還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家長和學校都堅決反對。
6
抑鬱症,一些得了精神病的人,已經嚴重影響到工作學習了,而又不去及時治療。

『捌』 人為什麼會自殺

1、精神疾病

大多數人在沖動之前不久就決定嘗試自殺,而不是進行廣泛的計劃。雖然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殺決定,但最常見的是嚴重的抑鬱症。1抑鬱症會使人感到巨大的情緒痛苦和失去希望,使他們無法看到另一種方式來減輕其他人的痛苦 還不如結束自己的生命。

2、物質使用與沖動

毒品和酒精也會影響一個有自殺傾向的人,使他們比清醒時更容易沖動,更容易根據自己的沖動行事。物質和酒精的使用會導致人們自殺的其他原因,比如失去工作和人際關系。抑鬱症和其他心理障礙患者的葯物使用率和酒精使用障礙率也較高。把這些放在一起,風險就會增加。

3、損失或害怕損失

當一個人面對損失或對損失的恐懼時,他可能會決定自殺。

4、絕望

許多研究發現,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絕望都會促成自殺的決定。 該人可能面臨社交或身體上的挑戰,並且可能認為情況無法改善。

當人們覺得他們已經失去了所有希望並且無法改變這種情況時,它可能會掩蓋他們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使自殺似乎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雖然對於外部觀察者來說事情會好轉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由於伴隨這種疾病而來的悲觀和絕望,抑鬱症患者可能無法看到這一點。



5、慢性疼痛和疾病

如果一個人患有慢性疼痛或疾病,並且沒有治癒或緩解痛苦的希望,那麼自殺似乎是重獲尊嚴和控制生活的一種方式。

『玖』 造成自殺的原因有哪些

自殺的常見原因

自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那麼,導致自殺的原因有哪些呢?記者特此采訪了廣州康寧心理咨詢熱線主持詹春雲。詹醫生告訴記者,自殺最常見的原因有四種:一是因患抑鬱症而無法治癒,走上了自殺之路;二是因感情危機、家庭破裂而萬念俱灰;三是因軀體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對患者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精神崩潰;四是因人際關系、工作壓力而引起的,當事人找不到其它辦法尋求解脫,只好選擇過激方式。

自殺的高危人群

目前的有關資料表明,自殺者一般有以下性格特徵:過於內向、孤獨、偏執、過分認真、責任感過強、缺乏興趣愛好、情緒不穩定、容易陷入焦慮與絕望感中。
我國資料表明,自殺率呈雙高峰現象,即15~24歲組和65歲及以上組的自殺率較高。
中國的自殺高危人群以學生、待業者、家庭主婦(居民)、小販和農民居多。
從婚姻情況看,離婚者自殺率最高,喪偶和未婚者次之,已婚者最低。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gp.net/xcz1.htm

『拾』 自殺的原因有哪些

自殺的原因

自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歸結起來,不外乎內部(主體)的與外部(客體)的兩個方面。

前者如對生活信仰的懷疑、悲觀、厭世、孤獨等,後者則有家庭、異性、就業、經濟壓力、人際關系、社會政治事件等。但在討論自殺的原因時,有的學者強調內部原因,有的學者則強調外部原因,如認為,「自殺主要不是取決於個人的內在本性,而是取決於支配著某個人行為的外在原因」。其實,自殺不單純決定於外因,也不單純決定於內因,而是在一定外因的強力作用下,個體內部心理機制瀕於總崩潰的結果。正是基於這點,自殺的一般心理行為過程是:挫折虛無感,對現實的泛化性曲解、反感與對人、對社會的報復心理,絕望,自殺強迫意念,自殺。

一般地說,內傾型性格的人易自殺,外傾型性格的人不會輕生。抑鬱質的人易自殺,膽汁質的人易輕生,黏液質、多血質的自殺者少。癱瘓、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殺,精神病患者在發病期間自殺率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