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锂电池爆炸能产生多大的威力为何在室内充电的锂电池会发生爆炸
根据国内媒体报道,9月20日凌晨北京通州区一小区发生火灾,导致5人死亡。消防部门接到火警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救援灭火,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但消防人员在火灾现场发现了5人死亡。根据事故初步调查的结果显示,引发这次火灾的原因是该住户在室内给电动车的电池充电,电池爆炸而引起火灾。
更可怕的是,锂电池还在墙壁上炸出了一个洞,屋内所有门窗玻璃都被震碎,如果当时有人在爆炸现场,最后的场景一定是血肉模糊。这还只是锂电池爆炸所造成的效果,爆炸还会迅速引起火灾,造成二次灾害。
为何在室内充电的锂电池会发生爆炸?
充电中的锂电池发生爆炸,通常存在操作、质量、环境温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充电操作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是简单的插插头,但如果出现插错插头、插头带水等情况,那么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其次,如果电动车的电池是非正规工厂生产的,或者是正规工厂生产的质量不过关电池,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
Ⅱ 为什么电动车充电时会着火
很多电动车火灾事故一般都是在充电的时候引起的,关于起火的原因其实有很多。
内部原因:
线路老化:电动车使用时间久了,车里的连接路线容易老化、短路。如果车内的电线发生短路,加上外部温度过高,塑料材质等一些东西就很容易发生燃烧。一旦起火燃烧产生的气体被人体吸入后极有可能导致窒息。
电池短路:铅酸电池即使电池内部温度较高、产生大量气体,也会通过排气孔释放出去,因此不会轻易发生爆炸。除非是电池使用年限长了,内部线路短路引起自燃。
充电器不匹配:现在很多家庭不止一辆电动车,不同品牌的电动车充电器混合使用会给电动车电池带来损伤,也会有安全隐患。
外部原因:
1. 过度充电:一般情况,电动车充8小时左右的电就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很多用户为了省事都是睡前充电,充电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样会降低电池的寿命。
2.电压不稳: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私拉电线充电,会导致电压不稳,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3.充电环境:很多用户经常将电动车推进楼梯间、走道或者是把电动车推入室内充电。一旦电动车发生火灾,浓烟会堵住安全出口、逃生通道,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原因都会引起电动车火灾的发生,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1.购买电瓶车时要注意电动车是否具备欠压、过流保护功能和短路保护功能。
2.电瓶车充电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要超过8小时,以免因充电时间过长使充电器过热引发火灾。
3.电瓶车不宜停放在楼梯间、过道或者房间室内充电,会堵住逃生通道。
4.外出时,电瓶车充电器尽量不要放在车上,避免因路面颠簸破坏充电器内部线路,再次充电时引发火灾。
5.用户尽量避免在雨天、积水路段行驶,以防电池、电机进水,充电时短路起火。
6.不同品牌的充电器不混合使用,用户应定期到维修点检修,对电瓶车做全面检查,消除隐患。更换电池一定要到正规店铺购买匹配的电池。
安全要时刻谨记在心,安全第一!
Ⅲ 电动车充电器为什么在充电过程中起火
原因如下:
1.线路老化
电动车使用时间久了,车里的连接路线很容易老化、短路。如果车内的导线发生短路,加上外部温度过高,就很容易发生燃烧。
2.电池短路
一般电动车自燃,人们很容易将缘由归结到电池上来。
拿铅酸电池来说,即使电池内部温度较高、产生大量气体,也会通过排气孔释放出去,因此不会轻易发生爆炸。除非是电池使用年限长了,内部线路容易短路,引起自燃。还有一个原因是电池安装不规范,在长期使用摩擦后会导致短路发热引发电池燃烧。
3.充电器不匹配
不匹配的电动车充电器也有可能会导致电动车起火。现在很多家庭不止一辆电动车,不同品牌的电动车充电器千万不要混合使用,这样不仅会给电动车电池带来损伤,也会埋下安全隐患。
4.过多充电
过多充电也是引发电动车自燃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电动车充八小时左右的电就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实际情况中,很多用户为了省事都是直接让电动车充电过夜,充电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样不仅不会有积极效果,反而会降低电池的性能。
5.电压不稳
当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时,就会导致电压不稳,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还有些人喜欢私拉电线充电,也会埋下安全隐患。
6.充电环境
很多用户的住处都没有专属的电动车充电处,所以只能将电动车存放在楼梯间、走道或者是把电动车推入室内充电。一旦电动车发生火灾,火焰和浓烟会封堵建筑的安全出口、逃生通道,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
(3)电动车室内充电灾害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电动车在充电过程中起火了,尽量到空旷的地方,比如天台、阳台,把毛巾打湿捂住口鼻。在疏散的时候,千万不要慌,光线暗的话,就摸着墙壁,有顺序地走。一般在深夜或凌晨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最好家里能备有强光的手电筒。
电动车最好不要进行长时间充电,充电过程中要保持通风,切忌靠近高温源,否则不仅会起火还会发生爆炸。无论是汽车还是电动车的自燃都是非常危险的,大火虽无情,但此前必然有征兆,所以要多多留意,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