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怎樣快速取心俞穴
擴展閱讀
文檔編輯怎樣恢復無編號 2025-09-18 03:23:26
快手怎樣發布高清圖片 2025-09-18 03:21:59

怎樣快速取心俞穴

發布時間: 2022-06-10 10:11:29

1. 心俞穴在哪

背上面,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 穴位問題,懂的進

穴位(acupressure points)究竟是什麼

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類經·人之四海》載:「輸、腧、俞,本經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輸穴、俞穴之稱,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於體表的部位,還是針灸、推拿、氣功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它真是人體的特殊結構嗎?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推測紛紛,莫衷一是。

中醫講究的穴位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有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討,發現皮膚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後來又發現,全身穴位總面積不過體表的萬分之四,而電阻部位卻多得多。後來人們又用最弱電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產生最大收縮效果的地方就叫運動點。經對照發現,運動點與穴位的分布幾乎一致。但運動點的機制是什麼,還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與神經的關系,發現幾乎所有的穴位都與神經相關聯。某一穴位與某一臟器的神經往往同屬於一個脊髓節段。在胚胎發育時期,皮膚與神經是同源的,神經中樞存在著各皮膚區域與臟器的投射點。但是相反意見認為,非穴位區域下也都有神經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沒有差別。還有人發現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穴位處的皮膚溫度比別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復雜關系形成了穴位的奧妙。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1950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皮膚,發現皮膚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皮膚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皮膚電阻的一半。在屍體上進行的測量也獲得同樣的結果。50年代後期,我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然而,據推測,全身穴位的總面積僅占體表的萬分之四,而全身體表電阻的部位卻很多,遠遠不限於穴位的地方。況且,如進食、睡眠、運動等生理活動,時序、季節、氣溫等外界環境改變以及精寸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皮膚電阻值。難怪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感嘆:以此(皮膚電阻測定法)測定經穴頗有困難。法國德拉·富耶花了五年時間,應用此法測定穴位,所得結果卻與中國穴位大相徑庭,不得不揪然中止這項研究。

也有人將古老的腧穴理論與現代醫學理論比擬分析,力圖用新理論、新概念闡釋它們。譬如,電流刺激肌膚,被刺激的肌肉會產生收縮。用最弱電流刺激而產生最大肌肉收縮的體表部位叫運動點。美國學者金林對照運動點位置與傳統穴位位置後提出,兩者的分布近乎一致。日本的兵頭正義與美國的弗羅斯特等人,則把穴位同觸發點進行比較。觸發點被認為是機體肌肉組織中的局部交性部位,具有深層組織敏感、結節及伴有放射痛的特點。雖然其產生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它是由於疼痛或其他原因引起肌肉痙攣,內分泌失調或肌緊張造成的。針刺穴位時,由於組織間相互磨擦和金屬針與組織電介質之間相互作用,會引起局部組織中肌肉纖維和神經纖維損傷。此外,兩者的分布也略同。因此,他們認為穴位的某些特性與觸發點極為相似。有人甚至認為,它們不過是同物異名罷了。還有研究報道,穴位和差電點、皮膚活動點等都有密切關系。這些多途徑的研究,從側面反映了穴位的特性,對於探明穴位的奧秘,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上海第一醫學院的專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裡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日本學者森秀太郎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從發生學觀點看,表皮與神經組織有著共同的起源。神經中樞存在各皮膚區域與內臟器官的投射點。因此,穴位與胚胎形態學之間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關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系密切。日本西條一止應用紅外線熱像圖攝影法觀察到胸腹穴位區域皮膚溫度比周圍皮膚要高出0.5至1℃,他認為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緣故。有關解剖資料證實,許多穴位區域確實布有皮下靜脈,或有深部血管貫穿。

腧穴研究者們相信,人體穴位是既與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又與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組織有關的復雜綜合結構及其機能。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壇,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嘧呦蟯貳?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3. 古人怎樣教弟子尋找穴道

中醫學用針、灸、葯各種方法治病。可是我們都知道,用葯是專家的事情,針灸也是專家的事情;如果,不是專家能不能學習做針灸呢?赤腳醫生,古時候就存在,他們要學習找穴道的方法不簡單,於是古時的聖人就教一些簡單明了的方式找穴,把針灸的最精微之處,用各種簡單的方法教給了一般的人。
一般的人只要對醫術有興趣,就可以很快的跟師父學到針灸的一招半式,也可以治很多的病。這樣子呢,名醫的工作量便可以減輕了。如此代代相傳下來,也傳出了一些很特殊的找尋穴道的方法。
找到了穴道,可以用艾草去灸、用針去扎、或用手指去按摩,許多的病也都很快可以治好了。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穴道叫做「阿是穴」,阿是穴是唐朝孫思邈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里頭所記載的。
什麼叫「阿是穴」呢?就是有病的時候,在病灶的周圍附近,可以用手指壓按而找到一個特別痛的點,用手指壓到的這個點痛點就是「阿是穴」。因為用手指壓按到那個痛點的時候,病人會叫:啊…啊…啊…是…是,因此就特別把它叫做「阿是穴」了。阿是穴又叫做「天應穴」,為什麼叫「天應」呢?就是有了那個病,相對應地就出現了那個穴的意思。
很妙的,人生了病,在身上就相應地出現一個可以把病治好的穴,所以,算做是老天爺給的吧,就把它叫做「天應穴」了。
除了阿是穴以外,還有一些要用比較麻煩,但是一定找得到穴道的方法尋找。《針灸大成》選了一些《醫學入門》的穴道,例如四花穴、膏肓穴、騎竹馬穴、灸勞穴等。
·【崔氏取四花穴】
尋找四花穴的方法,稱為「崔氏取四花穴」。「四花」顧名思義,就是有四個穴。怎麼取呢?
先講個解剖的位置,膝蓋後邊的軟肉稱為「膕」,膕的中間有個穴叫「委中穴」。拿根繩子從腳的大趾經過腳底下,量到腿後跟,繼續將這根繩子的另一頭拉到膕,量到委中穴,就利用繩子的這個長度。拿著這個長繩子,取它的中間點,放在脖子上,喉頭處的天突穴位,然後把繩子往身體的後邊垂放下去,吊在後頭,兩個點所交會的地方,用墨筆畫個記號。另外再取病人的嘴長度,也就是一個「口寸」,可以令病人坐好,把嘴閉起來,嘴不要用力,量嘴的最左嘴角到右嘴角的長度,用尺或蔑片,量度的長度,剪成一個方正的紙,從紙的中間穿個洞,洞就放置於剛才用墨點做的記號上,紙的四個角所碰觸的位置即是四花穴。
中國早期的女人有綁小腳的習俗,如果是綁小腳的,就不能用這個方式量的長度了。針灸家還有另外的方法度量。從肩部鎖骨與手臂之間的「肩(骨禺)穴」,量到中指的尖端,用這個長度也可以。筆者自己曾經試過,兩個長度一樣。
四花穴用來干什麼呢?它可以治療「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尪羸痼疾。」
五臟中的任何一臟生病,因為病程拖久了還不愈,就成了難治的慢性病,稱為「勞」病。「肝、心、脾、肺、腎」都可能得勞病,就是「五勞」。人的情緒不良可以致病,太過度時,就能致「虛損」;虛損會傷到「精、神、魂、魄、智、意、志」等,叫做「七傷」。四花穴就可以被用來治療「五勞七傷」。
四花穴還可以治氣虛血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得了慢性的勞病,就會氣虛。尤其是陰虛的病人,常會有下午發燒的現象,叫做「潮熱」,用溫度計量出來的溫度並不很高,可病人自己卻會覺得非常熱,好像從骨頭里散出來似的,所以叫「骨蒸」。
勞病的人,以肺部為最多,過去常叫「肺勞」,肺勞的人,一般都有潮熱骨蒸與咳嗽痰喘的毛病。
四花穴也可以治「尪羸痼疾」,尪羸,就是人病了,很瘦、很弱,多半和他的慢性的、久而不愈的病有關。
用以上方法量度,找出四花穴後,以它們灸治疾病。依照針灸的臨床,這四花穴就是「膽俞」和「膈俞」。膽俞長在第十椎兩旁各一寸半,膈俞就在第七椎旁開一寸半,一共四個穴。
·【膏肓穴】
再來介紹一個用簡單方式找「膏肓」穴法。「病入膏肓」是用以形容非常難治的病情,而「膏肓」穴,就在第四椎的脊柱旁開三寸,在肩胛骨的旁邊。
讓病人坐在地上,把兩只腿捲曲起來,膝放在胸前,再用手圍住自己的膝,可以把背部肩胛骨這位置打開,就可以在脊椎上觸摸,摸到第四椎後,再往下一分,也就是第五椎向上兩分那個地方,用墨把它點個記號,然後從這個點往旁開約三寸的位置,就是「膏肓」穴。
在膏肓穴用力壓按,病人會感覺到手指頭很痛,就是真正穴位的所在。在這兒可以灸百壯到千壯。做一個比米粒還小的三角錐狀艾粒,在上面以火燒灸,每灸一炷艾粒叫「一壯」,膏肓可以用艾粒灸百壯到千壯。
因為膏肓穴在胸口的後方,灸了以後可能會覺得氣壅盛往上,可灸氣海、足三里,火就會從上面被引下去。氣海穴在肚臍下面,而足三里在膝蓋骨的下方。
膏肓穴可用以治療陽氣極度不足的現象,叫做「陽氣虧弱」。還能治「諸風痼冷、夢遺上氣、呃逆噎膈、發狂」。
古人講灸膏肓穴後,切不可縱欲,性方面的接觸不要太過度。
·【騎竹馬穴】
再講一個很特殊的穴道,叫「騎竹馬」穴。
男左女右,用竹蔑從臂肘彎處的橫紋量到中指的長度,截斷竹蔑。又用竹蔑量度同身寸一寸。同身寸就是男左女右,手中指捲曲起來所形成的兩個橫紋,兩個盡頭的距離長度。
讓病人脫去衣服而且象騎馬一樣,跨騎在一根竹桿子上。跨定後,兩個人慢慢的抬起竹桿,讓病人的腳離地約三寸,兩旁還有兩人將他扶定,用前面所量的長竹蔑,貼定竹桿,並且豎起來,從尾骶骨貼著脊柱量到蔑的盡處,再用筆墨點個記號,從這個記號向兩旁各開一寸(半),就是穴道的所在,灸七壯。這個穴依照《針灸聚英》說,應該是一寸半,為膈俞和肝俞穴道才是。
這個「騎竹馬」穴,被用來專治瘡癰和頸脖子處的淋巴結核等病:「癰疽惡瘡、發背癤毒、瘰癧諸風」。
·【灸勞穴】
再來看一個叫「灸勞」的穴道,勞就是拖延很久很久也不愈的病,也就是長期的慢性病。「灸勞穴」可以治療手腳心熱、盜汗、精神困頓、骨節疼痛、先發咳嗽漸漸吐出膿血、肌瘦面黃、吃的少而且無力等等。
讓病人坐正直,用一根長長的草或一根繩子,男左女右從腳的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到「委中」穴,截斷那根草或那根繩子,之後用這根草從鼻尖量,經過頭正中,分開頭發,量到脊,草的盡頭處用筆墨點個記號,再用另一根草一條,量一個口寸,用這個口寸的長度挨著墨點向兩旁開的盡處就是灸勞穴道。在這個穴道灸,隨著病人的年紀加一的壯數,例如病人三十歲,就用三十一壯,說是很有效呢。這個穴應該就是心俞穴,心主血,所以灸之有效。
中醫古時候的智慧,不需要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知識的框架,由民間慢慢的傳下來,多麼有趣呀。

4. 怎麼快速找到心俞穴,自己一個人不需要別人幫助

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5、第5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5、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5、第6胸神經後支外側支。主治心與神志病變,咳嗽、吐血。操作方法為斜刺0.5~0.8寸。

5. 感覺心慌,按壓什麼穴位

我覺膻中穴,人中穴。

6. 請看下面問題補充!心俞穴怎麼「容易」「准確」找到

患者端正坐好.充分露背,雙上肢相擁.含胸拔背.背部雙肩胛崗最低點聯線就是肺俞(第三胸椎),下推二個胸椎為心俞(第五胸椎)

7. 如果頭痛可以按穴位緩解,要怎麼找到這些穴位呢

頭痛頭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症狀,一旦發生這種狀況要找出病因,積極的進行治療,避免造成嚴重的後果。頭暈頭痛可以試試按這7個穴位緩解。


5.某些疾病

如果出現了頭暈頭痛還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患上了某種疾病,比如顱腦疾病、顏面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頭暈頭痛的症狀。

緩解頭痛頭暈的辦法:

1.用對止痛葯

出現頭痛頭暈想要快速止痛的話,則是可以選擇止痛片的,不過在使用止痛片的時候要遵循醫生的囑咐,不能隨意的亂服。

目前,已經有幾種有效且副作用很小的止痛片在臨床上使用,如果你的頭痛並不是頻繁性的,可以嘗試在急性發作時吃少量這樣的葯片。

2.保持周邊環境舒適

長期處於讓自己不舒適的環境中也會造成情緒焦慮和緊張,誘發頭痛頭暈,一旦這些不舒適的情況解除了,頭痛也自然就會緩解了。

3.中葯預防頭痛

如果你的頭痛頭暈頻繁發作,而且確定不是由疾病引發的,就可以日常在家裡吃一些預防頭痛發作的中葯。

4.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這一點對養生很重要,對預防頭痛頭暈更加重要,如果你常常頭痛,建議你從這一點開始做起,按時睡、按時起,會大大降低你頭痛發作的概率,當然,如果哪一天你突然打破了規律,頭痛基本上就逃不掉了。

8. 如何找出正確的穴位

http://www.mifang.org/am/pic/
裡面全有,包括單獨的穴道。

(一)穴位按摩減肥法

自人體面部起重點穴位,從上至下,自前往後進行按摩推拿,有升陽降陰,振奮十四經經絡之氣,打通全身經脈的作用。可防止氣血瘀滯,活血行氣,化痰祛風,因而對於肥胖後的實證病人,即強壯的肥胖人有較好的療效。

揉睛明20次—30次,摩眼眶10圈,按印堂30次,揉太陽20次—30次,分推前額10遍—20遍,推迎香(沿鼻兩側上推)10次—20次,揉耳捏耳30次—40次,推聽宮(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後,反復上推)20次—30次,指擊頭部(兩手下指微屈,叩擊頭部)40次—50次,揉百會30次—50次,上推面頰20次-30次,彈風池(揉擦大椎及肺俞)各20次,按揉脾俞及腎俞各30次-40次,捶擦腰骶至腰熱(先握拳捶,再反復下擦,繼揉膳中)20次-30次,摩中皖(兩手重疊先逆時針再順時針)各摩50次-60次,下推氣海50次,擦胸部(兩手配合呼吸先擦胸,再斜擦小腹)各20次—30次,拿按肩井及肩胛20次—30次,按揉尺澤、手三里,對拿外關及合谷各20次—30次,捻抹手指,每指3遍,擦上肢,內外側各5遍-7遍,下肢還須點風市,指尖叩擊點10次—30次,拿按血海、陰陽陵,按揉足三里、三陰交各20次-30次,拳擊下肢、搓下肢各7次—10次,全身輕松精神爽。

(二)循經按摩點穴減肥法

循臟腑經絡的走向按摩一經或多經的穴位,對於由一經或多經引起的臟腑病變所導致的肥胖有良效,一般重點在肺、脾、腎、胃、膀胱5條經絡之中。

①患者取自然仰卧位,術者循肺經、胃經、脾經走向進行按摩推拿,點中府、雲門、提胃、升胃、腹結、府舍、氣海、關元等穴。換俯卧位,椎拿膀胱經、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有並發症者加相應經絡和穴位。

②每日按摩1次,每30次為一療程。效果不佳者,間歇1周,再行第2個療程。

治療期間要求患者限制食量,並逐漸增加體力活動量,讓機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消耗量大於攝入量,從而消耗掉體內過剩的脂肪,達到減肥之目的。

(三)循經摩擦拍打去脂法

採用循經摩擦、拍打、握捻手足肩臂脂肪堆積處皮膚的方法,以達到消除脂肪的目的。適合於出現肥胖,呼吸短促,多汗,腹脹,下肢浮腫等症狀的單純性肥胖症人。

①用鬃毛刷、毛巾或手掌在脂肪豐厚處摩擦,時間不限。

②用毛刷或手掌沿足少陰腎經——大小腿內側至足心部位,來回做5次螺旋狀摩擦。再由小腹向胸部沿腎經支脈循行部位摩擦。支脈循行線由會陰上經腹(正中線旁開1.5厘米),走胸(正中線旁開2厘米),止於俞府穴。

③將左手甩到背後用手背拍打右肩10次。再用右手背拍打左肩10次。用左手從右臂內側拍打至頸部10次。再用右手拍打左臂內側至頸部10次。可消除肩臂部脂肪。

④用左手握、捻右肩、臂脂肪豐滿處10次,再用右手握、捻左側l0次。然後向前、向後旋轉雙肩各10次。可消除肩臂部脂肪。

(四)全身分部按摩減肥法

適合於各種類型的肥胖症人,可分面部、頸部、上肢、胸部、腰部、腹部、陰部、腿部、膝部、足部等10個部分,視肥胖症人脂肪堆積程度,可以進行調整,因而具有靈活性。

1.按摩腹部減肥

消除「大腹肚」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腹部按摩減肥法,它適用於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的許多疾病,又可作為消除腹部脂肪、強健身體的一種方法,具有簡單易學、感覺舒服、見效快等優點。通過有關穴位的刺激和按摩,能調整神經內分泌的功能,促進脂肪代謝和分解,按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使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局部的體表溫度,從而促進皮下脂肪消耗。腹部按摩不僅可消除腹部脂肪,還可兼治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泌尿生殖系統等多種疾病。

腹部按摩減肥手法可用二指疊按法,即兩拇指重疊,按的輕重以手下有脈搏跳動和病人不感覺痛為宜;波浪式推壓法即兩手手指並攏,自然伸直,左手掌置於右手指背上,有手掌指平貼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繼而左掌用力向後壓,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似水中的浪花。

摩腹時,取仰卧位,裸露腹部,雙手垂疊按於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摩動50圈,使腹部有發熱感及舒適感。以右手中指點按中脘穴、下脘穴、關元穴、兩側天樞穴,每穴持續壓1分鍾,以不痛為宜。點按天樞穴時,先點右側後點左側,重點在左側,手指下有動脈搏動感,並覺兩腰眼處發脹,有寒氣循兩腰眼下行,鬆手時,又有一股熱氣下行至兩足。

推腹時,兩手手指並攏伸直,左手掌置於右手指背上,右手掌貼腹部用力向前推按,接著左掌用力向後壓,一推一回,由上腹移到小腹做3次-4次,再從左向右推3次—4次,以腹部微有痛感為宜。

2.按摩面部減肥法

(1)兩手掌心分別按於兩腮部,輕用力向上凈摩到前額,經耳前(拇指在耳後)再摩到下頜部,最後旋摩到腮部,這樣旋摩l0下。再以同樣的力量和手法向相反的方向旋摩10下。

(2)用一手的中食指同時放於兩眉間的印堂穴上,用力向上直推到發際後再按摩到印堂為一下,共推拉10下。

(3)用雙手食中指同時並排耳前發際處,自下向上迎發推搓發根,每側推20次。

(4)用中食指自目外角向鬢角處,上下來回推拉。每側推拉10下—20下。並在目外角凹陷處的太陽穴上按揉,每側各揉5下。

3.按摩頸部減肥法

(1)用一手食中指放於同側風池穴上,用力向對側風池穴椎,再拉回原風池穴。來回推摩10下。

(2)用一手中三指放於同側風池上向下推摩到定喘穴後,再回到風池穴為一下,來回摩動10下。再以同樣的動作另一手於同側來回摩動10下。

(3)雙手食中指分別放於對側耳後高骨處,交替用力分別按摩到同側缺盆穴。每側進行10下。

(4)用雙手拇指壓於雙風池穴上,有得氣感後齊用力向上提,每穴提5下。

(5)用左手掌心托右下頜骨,向左上方推;右手五指分開於頭後左枕部向右下拉,使頭顱旋轉,帶動頸項扭轉,扭轉到最大限度可發出響聲,但不要用力過猛,強求響聲。先向左側旋扳5下,再以同樣手法和力量,向右旋扳5下,也可以左右交替進行。

4.按摩胸部減肥法

(1)捏揉胸大肌。端坐位或直立站位,頭要正,眼要平視,口輕閉,舌抵上齶,全身放鬆。雙手胸前交叉,用雙手拇指和其餘四指夾住對側胸大肌,從上至下進行捏拿按揉30次—50次。再用雙手拇指指腹推揉按摩胸骨兩側,自上至下重復10次。

(2)按揉胸部。兩前臂胸前交叉,雙手掌伸直,用掌面按揉對側前胸,從鎖骨下開始至肋弓為止,旋轉按摩l0次。然後再用掌推拿本側前胸從上至下重復20次-40次。

(3)叩打前胸。將雙手掌伸直,適當施力,交替叩打前胸100次-200次。

5.按摩腰臀部減肥法

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手法,腰臀部減肥早期進行效果最好。產後做這套運動會更快恢復體型。

(1)蹬足收臀:仰卧體位,兩足跟用力下蹬,同時提氣收臀,2秒鍾後放鬆,然後再蹬足提氣收臀放鬆,往返20次。有收縮臀部皮膚和運動臀腿脂肪的作用。

(2)後伸下肢:俯卧體位,兩下肢交替抬舉至最大限度,共約20次-30次。可內收皮肉運動脂肪。

(3)拿捏雙臀:俯卧體位,兩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對,並同時拿捏兩側臀部肥胖處,一側2分鍾。可加速皮下組織代謝,化解脂肪。

(4)搓摩雙臀:俯卧體位,兩掌面用力搓摩兩側臀部2分鍾(不隔衣服)。可收緊皮膚分散脂肪。

(5)按揉腰部:俯卧體位,兩手提成實拳狀,用指掌關節的凸起部位,用力按揉腰椎兩側的軟組織,意在舒散皮下脂肪。

(6)提氣收腰:站立體位,兩手插腰,吸氣收腰,兩手向內顫推腰部1分鍾-2分鍾。意在轉化脂肪,運動腰部組織。

(7)拍打腰臀:站立體位,兩手握成空拳狀,適力扣擊腰臀2分鍾,可加速代謝分化脂肪。

(8)跳躍運動:站立體位,雙手下垂,挺胸拔腰,原地跳躍1分鍾,可抖動肌群,分化脂肪。

6.按摩上肢減肥法

(1)捏拿肩部、上臂、前臂和腕部。端坐位或直立站位,脫去外衣,頭正、目平視,含胸拔背,全身放鬆。

(2)兩前臂胸前交叉,雙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同時捏拿對側肩部,用力捏拿肩部三角肌、上臂和肘部至腕部,內外前後側都普遍的捏拿5次—10次。

(3)叩打上肢。前臂胸前交叉,雙手握空拳,然後有節奏連續不斷地叩打上臂、肘部、前臂的內外側,用力均勻、適用。

7.按康腿部減肥法

(1)兩手緊抱大腿根部的前面,用力向下摩擦,經膝蓋骨擦到足踝,然後反轉到小腿後面向上回擦,經(月國)窩到大腿根部後面為一下,這樣如此摩擦36下,再以同樣的動作,摩擦另一條腿36下。

(2)兩手虎口相對放於大腿根部的兩側,雙拇指呈八字形,齊用力向下,左右搓動經膝到踝,再上下搓回到大腿根部為一下,共搓10下。再以同樣的手法和力量搓另一條腿10下。

(3)平仰卧,雙足尖盡量背屈,屈足直腿向上抬舉,雙腿交替進行,每腿舉20下,施術時以腿後肌筋有酸脹感為度。

(4)平仰卧,左腿屈膝,右膝屈曲重疊於左膝蓋骨上,右股四頭肌發力將右腿彈直為一下,共彈l0下。再右腿屈膝,左腿以同樣動作和力量彈10下。

(5)雙手握實拳,用力對叩同側環跳穴,每側叩10下,再用力重叩10下。輕叩有得氣感為宜,重扣有放散感為佳。

(6)雙拇指分別放於同側的腹股溝動脈上,壓下去3秒鍾後突然松開,兩下肢馬上有通熱感,每側壓5下。

8.按摩膝部減肥法

(1)兩手掌心分別放在同側膝蓋骨上,同時均用力向外施摩於膝蓋骨的周圍36圈,再齊向內施摩36圈,以膝關節內有熱感為佳。

(2)雙拇指指尖壓於同側內膝眼上,一齊用力向內外各揉10下。再於同側外膝眼上,向內外各揉10下。

(3)用拇指指尖在膝蓋骨的周緣找壓痛點,在壓痛點上點按,每一壓痛點壓5下。

(4)一手將膝蓋骨固定,另一手握拳,用拇指的指間關節的背側高出部壓於膝蓋骨上,進行環摩,向外內各環摩20圈。再以同樣的手法和力量,環摩另一膝蓋骨,向外內各環摩20圈。

(5)用雙手拇指壓膝內側找壓痛點及壓痛條,找准後順筋推壓,每壓痛點推壓3下-5下。再以同樣手法推壓另一膝側。

9.按摩腎囊減肥法

(1)身穿柔軟輕薄褲頭,一手掌面放於肛門的前上方,用力向上兜摩陰莖和睾丸及陰囊到肚臍以下,這樣兩手交替兜摩36下。

(2)兩手掌同時將睾丸和陰莖捧起,用力進行左右來回搓轉,搓轉的同時向上提拉,由下向上移搓到空手,共捧搓拉10下。

(3)一手將睾丸拿起固定,一手輕輕叩打固定睾丸18下。再拿起並固定另一睾丸以同樣的手法和力量叩打18下。叩擊的力量可逐日增加,以無腫痛為度。

(4)一手將陰莖拿起,由根部向上輕拉,另一手的拇指揉陰莖的根部,這樣拉36下,患陽痿症者可多拉,如無腫痛,力量逐日增加。

(5)按揉三陰交,用雙拇指按揉小腿內側三陰交穴,每拇指左右各按揉20下。

(6)揉膀胱,雙手重疊,用四指面壓膀胱區,左右各揉36下。

(7)橫推下腹,用右手掌根,自右骼骨嵴推至左骼骨嵴為一下,再用左手自左骼骨至右骼骨推一下,這樣交叉進行,各推36下。

10.按摩足部減肥法

(1)雙手掌心放於同側雙足背上,齊用力由踝關節至足尖來回搓動,每足背搓10下。

(2)用左手掌心放於右足心,開始橫搓10下,再豎搓10下。再用右手掌心按同樣方法於左足心橫豎各搓10下。

(3)左手拇指於右足湧泉穴,向左右各揉10圈。右手拇指於左足湧泉穴上,向左右各揉10圈。

(4)用左手拇指與四指分開,放於右足跟腱上,自上而下的拿捻,向上拿捻20下,向下拿捻20下。然後再用右手拿捻左跟腱各20下。

(5)用拇指尖在兩足的太沖穴上,向外內各揉10圈。

(6)足踝充分放鬆,雙手拿住右足趾一齊用力使踝背屈10下,再以同樣手法,使左踝背屈10下。

(7)左手握實拳,叩擊右足跟底部10下,再以右實拳叩擊左足跟底部10下。

(五)特別提醒

凡有內出血,以及受傷24小時內的肥胖者不宜接受按摩,以免加重腫脹。可待傷勢穩定,內出血停止後再進行。飯後1小時之內不要按摩,太飢餓時和過度疲勞時也不要按摩,經期、妊娠期和產後惡露未凈不要按摩腰、腹部。患有惡性腫瘤、感染性、化膿性疾病和結核性關節炎者均不宜進行按摩

9. 心腧穴在什麼位置

【心俞穴】位於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穴在第五大椎各兩邊一寸半的位置,心俞穴的位置取法和操作方法,請點擊《治療心絞痛的穴位》視頻的後半段。

10. 心俞穴的介紹

心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5、第5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5、第6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5、第6胸神經後支外側支。主治心與神志病變,咳嗽、吐血。操作方法為斜刺0.5~0.8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