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一、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1、抗日戰爭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形成全民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下,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2、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華民族取得了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激臘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3、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重新確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
4、日戰爭勝利,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收回由於不平等條約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權,使中國從不平等條約枷鎖束縛下解放出來。
二、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意義
1、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2、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3、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共同奮起禦侮的人民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都為取得這場明鬧滑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論述如何取勝原因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勝利日本投降的過程:
1945年8月14日,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早晨7時整(重慶時間),經中美英蘇四國政府磋商約定,從四國首都重慶、華盛頓、倫敦、莫斯科,通過無線電廣播用漢、英、俄語向戰場上的海陸空部隊、向世界各國公告:日本政府已正式無條件投降!這就是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四國公告》。
當日中午12時,日本裕仁天皇以「終戰詔書」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錄音在廣播中播彎襲出。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赴湖南芷江洽降。中國戰區分為16個受降區接受日軍投降,南京作為中國戰區總受降儀式舉辦地點。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禮堂舉行。各受降區陸續舉行受降儀式,其中台灣地區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舉行受降儀式。
㈡ 《曹劌論戰》取勝的根本原因
魯國能夠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這一點在魯庄公和曹劌戰前對話中表現得十分清楚。曹劌見到庄公以後,開門見山地問其何以為戰。庄公講,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獨享,必定要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卻認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庄公又說,祭祀時所用供品必定如禮,從不敢擅自更改。曹劌同樣不以為然,認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庄公講到他在處理案件時,無論大小,總是根據實情、慎重處理時,曹劌才表示贊許,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從這番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曹劌的軍事思想是以政治優劣和民心向背為基石的。魯國抵禦齊國不義之師,本來就是正義之舉,加上國人支持,取勝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團結,君民一致。面對強敵壓境的緊張形勢,魯國上自國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劌,均以國家利益為重,精誠團結,奮起抗敵,其勢當然難以被擊敗。曹劌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對鄉人「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的困惑,毅然以缺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動力,盡力報國。魯庄公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不固執武斷,他唯賢是舉,將有才能卻出身卑微晌孝的曹劌引為謀臣,關鍵時刻又能從諫如流,屈身聽命於曹劌,明君風采令人欽佩。曹劌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無從得一賢輔;庄公如有賢而不用,曹劌亦無從發揮其才智。所以說,曹劌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第三,避其鋒芒,後發制人。臨陣而斗,用智為上。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兇猛、人數占優的實際情況,採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系,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後,曹劌並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惟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伏謹手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㈢ 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問題一:與同行競爭激烈,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擁有changqi穩定te se且適he的經營管理模式,勇於創新,在進步中求發展,使競爭成為良性競爭,取長補短,在借鑒中創新。(現代國際)
問題二:如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 只要是有個好的市場觀念肯定能有助於市場競爭,即使暫時居於劣勢必有東山再起的時候,如果是市場觀念跟不上即使再強也避諱在市場競爭中居於劣勢甚至是被淘汰,不過沒那麼容易既然人家能做那麼大那麼強肯定也是市場觀念有很多的可取之道的
問題三:企業如何在競爭中取勝 三流企業做產品。
二流企業做標准。
一流企業做品牌。
產品是基礎,任何企業的生存都是建立在優秀的產品之上的,因此產品的品質與服務一定要精嫌旦致周到。
當形成規模後,便成為了領軍企業,之後就是引領行業潮流,其內在的規范將成為行業的標准被各方效仿。
產品和標准都做到了,那麼就開始做一個值得驕傲,能夠傳承的品牌。將企業升華為流芳百世值得傳承的品牌。
問題四:如何在競爭中獲勝呢? 如何在競芹數擾爭中獲勝不是一個太好回定的問題,個人認為,要在競爭中獲勝需要自身的能力、需要上級的賞識、需要同事的支持、需要一定的妥協等等,這幾個方面也可以單獨成立、有時也需要條件共有。但不贊成爾虞我詐的方式競爭,這是卑鄙的手段,雖然目前很普遍,但人在社會上要行得正、走得直。同時,要抱有良畢宴好的心態,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就加倍努力,沒有良好的環境則少行少說。
供參考。
問題五: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 公司內部人不讀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表,因為這是為外部人而作的,側重點在於數據的准確性,相關性,可信度。因很多條件的限制,比如一個項目花的時間太長,顧客就要報怨,如果項目的收入是固定的,太長的時間,會計事物所要虧本。還有就是公司的內部人手段很高明,很多東西隱藏得很深,超過審計師的想像能力,有些問題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被暴露。管理會計師作的報表才有利於分析很多內部矛盾,潛在危險。內部人作的財務報表把銷售和成本分類很細,公司的很多活動都反應在數據上。數據是一種衡量的標准,一段時間內,數字形成一種模式。值得肯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內行人看一看就能明白企業究竟幹得如何。銷售量不好,可能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比如:過多的庫存,供貨太慢,送貨晚點,訂貨太頻繁,生產加快,質量無法保證,企業不滿意的利潤率,老客戶不多,沒計劃性的停機時間,運輸費用高,預測不準確,供應鏈管理不成功等等。銷售也受諸多因素的約束,必如:生產能力,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效益不高,組織機構,銷售團隊的專長沒得到發揮,不合格的銷售團隊,勞工協議,合同協議等等。如果銷售量不好,我們就得從這些方面作手,產品的屬性決定了企業有多大的價格決策權。比如壟斷內產品的靈丹妙葯,消費者為了救命,不惜高價購買。然而大部分產品都是正常貨物,價格和市場需求量成反比:價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少。所以價格越低,就越有競爭優勢,但價格太低,就無法支付所有的費用,公司就得虧本。如果所有其它的條件平等,比如市場形像,質量,顧客服務都一樣,那誰的成本越低,利潤的空間就越大,或者說價格上更有優勢。從某種程度上看,同樣的產品,誰的成本越低,誰就是生意場上的佼佼者。所以這篇文章的側重點在於成本的管理策略。成本管理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從科學的角度看,我們得設立一個標准成本,因為我們可由數字來衡量成績。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毛病,時間一長,數據就變成一種模式,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裡,哪些值得我們擔憂。值得一提的是平均成本不是很好的選擇,因為這可能掩蓋有些問題,比如浪費,低效率。如果你永遠作你所作過的,你就永遠重復同樣的錯誤,平均成本無非是對低效率的接受和獎勵。要設立一個有效的標准,可與行業基準,競爭對手作比較。原材料的利用和加工方面,供應商可能是對好的渠道。他們的市場是有針對性的,所以他們更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產品,而且不存在泄露機密,供應商有目的和動機幫助顧客,共同的利益會讓你公司得到高質量的信息。有時,也可買競爭對手的信用報告或股票,僱用他們的員工,與他們低層人的交流,知道他們的標准和財務信息,這樣對自己的競爭實力有個更好的楷念.註解:有的觀點是來自「偉大的商業游戲。」這是我在美國讀過的第一本財務小說,受益非淺!有些觀點把我的思維完完全全地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拿了管理會計師的職稱後,加之生活中很多不同知識的集累,思路更是清晰,我把有的觀點進一步深化了。
問題六: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普通人如何在競爭中獲勝) 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設定相應的目標。當然,為目標而奮斗是令人激動的,但問題是大部分人空有想法卻無法實現,不能實現目標或是因為能力不夠,或是因為不能堅持到底,原因很多,這里不做主題講述。而我想說的是本人正是上述空有想法卻不能使之成為現實的人,很多人都說你有想法,讀過很多書,聽起來似乎很悅耳,但不能成為現實的想法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況且我所要走的是實踐路線,空有想法卻不能使之實現的現狀是必須要改變的。
為達成短期目標應能全身心的投入,並注重方法和策略
一.應有更加多的投入。
對於我個人來說,目標之所以難以達成,關鍵就在於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想法再好,理論再正確,如果沒有實際行動,想法和理論都將一文不值。所以,現階段我所要做出改變的就是為實現目標而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而不是老是想著要學習新理論和尋找好想法,要知道,不能成為現實的想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二.應注重方法和策略。
當然,全身心的為目標而投入是至關重要的,但光是蠻干,苦幹肯定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方法和策略。正確的方法和策略來自哪裡?來自於學習,思考,總結。學習就是去學習一些為達成目標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如工作所需的相關技能,人際關系處理技巧等等,可以從書本學,從網路學,從身邊的朋友及同事身上學,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優秀的導師。思考總結就是要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定期寫文章進行自我分析和總結經驗,反省總結的過程要做到不自欺,不能用虛擬的現實來麻痹自己。最終的結果是通過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思考總結,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行動計劃。
三.應學會差異化競爭。
要想在一群人中脫穎而出,如果跟所有人一樣,只做好本職工作內的事情或且說只是在本職工作領域內競爭,那肯定是很難脫穎而出的,除非你有超強的實力且沒有犯任何錯誤。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普通人,普通人要想脫穎而出肯定不能施行上述紅海路線,而是要學會差異化競爭。假如三十幾個人同做銷售工作,那我想做到業績第一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除了擁有良好的業績之外,還能為老闆寫報告,還能為部門做宏觀市場分析,那我脫穎而出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所以,光是在本職工作領域競爭是紅海,而挖掘新的工作職責,進行差異化競爭就是藍海。對於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藍海策略是最適合的路線。
為達成人生目標應養成良好的習慣,並有正確的方向
一.應有良好的習慣,並能時刻進行自我訓練。
現在有一種觀點很普遍,說是一定要等到條件成熟之後才能去認真對待事情,比如說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之後才能全身全意的投入,一定要等到有錢了之後才能孝順父母,再或者是一定要等到自己做了老闆之後才能去學習管理知識或培養演講技巧,而我覺得這都是不對的。首先,條件是否成熟是一個相對條件,如果你總是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借口,那條件永遠都不會完全成熟。其次,明天是不確定的,你無法預測你什麼時候能有錢,什麼時候能夠成為老闆,難道因為暫時沒有成功就什麼事情也不做嗎?當然不是,正確的做法應是在不得志的時候也要堅持自己良好的習慣,並時刻為成功的到來而努力進行自我訓練,這樣就可以在不得志時提升自己,而在機遇來臨時就可以快速把握機遇。所以,不管我是否得志,是否有錢或別人是否認可我,我唯一可做的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並時刻為成功的到來而進行相應的訓練。&nbs
問題七:怎樣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從價格、質量、服務三方面入手考慮,借鑒邁克爾・波特的產業競爭戰略。
波特競爭戰略:
1.低成本戰略
2.差異化戰略
3.聚焦戰略
對於你的問題做以下分析:
1.市場競爭的激烈,除非通過你的提貨渠道能極大的降低購貨成本,使其低於同業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低價格出售,取得同業的價格優勢地位。
2.如果不能從價格上實現低成本控制,那就要採取差異化戰略了,從服務入手,因為質量控制在廠家手裡。
為每位到你櫃台購貨的顧客提供增值服務,比如:良好的服務態度、環境;進行關系營銷(定期打電話給客戶,詢問使用情況是否良好,詢問是否出現問題,如果有問題主動為其解決)等等。
服務良好會帶來好口碑,增加顧客的忠誠度與利用好口碑吸引更多顧客。一個忠誠的顧客會把你的商品告訴至少5個人。
3.聚焦戰略:區域定位,鑒於競爭狀況與資金問題,集中在一個區域做深入的廣告宣傳與經營,這樣會節省很多廣告費用並且在一個區域建立深入的廣告效果並且建立深入的信譽影響與顧客關系。在一個區域做大做強後再進一步向另一個區域發展。
無論如何,目前的激烈競爭中,優質的服務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
問題八:如何利用博弈論在競爭中獲勝 就是根據當時當下的情況,來制定相關的方法來實現咱們自己的目的。
問題九:怎樣才能在競爭中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一般來說是運氣加能力。不過有些人會使用一些下三爛的手段。
㈣ 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1、民國國情決定
民國時期的階級剝削,人民生活負擔加重,附屬於各帝國主義勢力的各個軍閥之間的割據混戰,民國的政治制度腐敗、腐朽,中國仍然處於半封建、殖民地狀態等問題,是中共紅色政權能夠發生並存在的根顫李本原因。
中國人民不堪重負,支持革命,也是中國紅色革命力量能夠在艱難環境下迅速發展壯大,並將必然獲得最終全面徹底勝利的根本原因。
2、中國共產黨的腔賣性質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之上。中國農民群眾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群眾,是革命戰爭的主力軍,中國革命戰爭的領導者,就是中國共產黨。
二、簡介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這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茄圓遲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4)論述如何取勝原因擴展閱讀
解放戰爭的時代背景
一、中華民族經過浴血奮戰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又面臨著建什麼國的斗爭。國共雙方於10月10日正式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民黨當局表示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等。
二、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以突然襲擊手段,進攻中共在中原地區的一個集結區,全面內戰遂告爆發。
三、1946年底,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社會黨與中國青年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選舉民國總統,中共及民盟等民主黨派強烈反對和抵制,國共關系全面破裂。
㈤ 以弱勝強的戰役取勝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 結合《曹劌論戰》
魯國「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皮慎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制人」防燃此敬御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
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齊魯長勺之戰,既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給人們以有益的啟迪。這兩次(干時、長勺)戰爭,充分說明正義和不義之戰,即令是在冷兵器的古代最後勝利也總是屬於正義之師。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齊、魯長勺之戰的戰法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戰爭中魯國「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所敘述的原則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後發扒裂制人」防禦戰略思想的寶貴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