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體內激素如何變化及原因
擴展閱讀
怎樣區分汽車定排空調 2025-09-09 00:39:27

體內激素如何變化及原因

發布時間: 2025-09-08 20:57:38

⑴ 月經周期體內激素水平有什麼變化

女性排卵後次日,因卵巢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孕酮會使體溫上升攝氏0.6度左右,而使體溫呈現高低兩相變化.高溫期約持續12-16天(平均14天).若無懷孕,黃體萎縮停止分泌孕酮,體溫下降,回到基本線,月經來潮.若是已經懷孕,因黃體受到胚胎分泌荷爾蒙支持,繼續分泌孕酮,體溫持續高溫.若卵巢功能不良,沒有排卵也沒有黃體形成,所以體溫將持續低溫.
女性月經周期以月經見紅第一天為周期的開始,周期的長短因人而異,約為21-35天不等,平均約為28天,其中以排卵日為分隔,排卵前為卵泡期,排卵後為黃體期.卵泡期長短不一定,但正常的黃體期固定約為14天上下兩天.
一般卵泡期基礎體溫為36.5℃,黃體期上升0.5℃以上,因而出現雙相表現,表示有排卵,若單相型無後期升高的體溫曲線,提示無排卵,其准確率為70%~80%。
如果在24小時之內,體溫增高了0.3~0.6℃,甚至更高,那麼則表示處於排卵的狀態。
另外,基礎體溫也大略可以看出排出卵子的質量優劣程度。如果基礎體溫高溫期較長,可以持續13~14天,那麼就表示卵子的質量不錯正常育齡女性的基礎體溫與月經周期一樣,呈周期性變化。這種體溫變化與排卵有關。在正常情況下,女性在排卵前的基礎體溫較低,排卵後升高。這是因為,當卵巢排卵後形成的黃體以及分泌較多的孕激素刺激了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導致基礎體溫升高,並一直持續到下次月經來潮前才開始下降。下一個月經周期的基礎體溫又重復上述這種變化。
月經是由於卵巢激素周期性變化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的脫落而導致的陰道出血。
青春期後卵巢在下丘腦一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漸發育。在垂體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漸生長,發育成熟,並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呈增殖期變化。
在黃體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後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進一步增殖,並由於其腺體上皮細胞分泌而呈現分泌期變化。
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即開始萎縮,一般黃體的壽命平均為14天。黃體萎縮後,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支持而萎縮,且由於缺血壞死而脫落,於是出現陰道出血,即通常所說的月經來潮
月經期乳房疼痛是由於卵巢雌、孕、性激素等多種激素水平的波動,血管張力的變化以及盆腔器官的充血多種原因引起的乳房脹痛,無法歸結於哪種激素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