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倭寇与戚家军的装备差距有哪些呢
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倭寇侵扰,导致东南沿海警声连连,明王朝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平定倭寇,明政府平倭寇一直没有太好的效果,在平定倭寇的战斗中不得不说戚继光,正是因为有倭寇的不断侵扰导致了戚继光开始练兵报国,他这个时候来到了侵扰最严重的浙江,并且在义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兵员。
戚家军的配置在明军重应该是顶级的,在加上不断训练,因此,戚家军和倭寇作战中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而改变了之前明军对战倭寇接连战败的战局。
而反观日本主要是冷兵器,因此,他们在面对拥有火器配合的戚家军肯定是很难对付的,因为,日本原本火器就不足,面对,已经找到如何对付自己的戚家军,只能导致倭寇接连战败,最终彻底扫除。
❷ 倭寇中,为何日本人只占三分之一,老大竟然都是中国人
倭寇中,日本人只占三分之一,老大竟然都是中国人
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到了嘉靖年间,有这样一批日本人,他们曾被中国东南居民称为的“倭子”,但是,在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的眼中,他们却是“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
这些日本人为何会去海外冒险?不外乎两个原因:求生和求财。
当时的日本国内局势非常动荡,全国有68个国,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战国时代”。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的斗来斗去,一直持续了100多年。就连老百姓也参加了宗教组织“一揆”的造反。当时,农民不能种地了,渔夫也不能打鱼了,商人的生意也不能做了。与其等死,还不如去做海盗。所以,日本的九州就成了“倭子”的大本营。
当时的明朝,已经断绝了官方的朝贡贸易,所以,很多中国物品在海外是价格翻番的,一艘装满生丝的走私船开到日本,就等于运来万两黄金。日本沿海的大名、武士和富商们,当然心痒痒了,要不自己直接参与,要不就是间接的捐助,纷纷加入到了“海贼”行当。物产丰富的中国,也就自然成了日本倭寇眼中的香馍馍。
稍微懂一点历史的人都清楚,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大多是假的,日本人很少。不过,正是这些占了“三分之一”的真倭寇,才让东南沿海的老百姓们心惊胆战。他们有自己的路数,往往趁其不备时,张弓射箭,行动相当彪悍。倭寇的双刀利剑让官吏们很是畏惧,所以,一旦取得了真倭寇的首级,往往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功劳,官兵会向朝廷递送报捷奏章。
不过,真假倭寇有时真的很难辨别,明代着名小说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就形象地描画出了假倭寇。
倭寇的人员来源其实相当复杂,大的倭寇集团按照出身,可以分为三种:海盗、走私商或者日本豪族。而其他的就无法考据了。集团内部虽然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但是,基本是由幕后、首领、主力和附从这四部分构成。有意思的是,倭寇的大首领居然多数是中国的不法走私商,如:王直、徐海和叶麻等。而一线作战的倭寇主力,却是日本人。
由于,日本人作战凶猛,所以,打先锋和断后这些冒险活都成了日本人的差事。可以说,所谓的“倭寇”,其实,应该是一个“中日混编部队”才对。虽然,日本的真倭寇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极具战斗力,史料上关于真倭寇的记载,都是用“桀骜和彪悍”来形容,“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斩其首,犹能匍匐数百米”。
一位嘉靖年间的官员,就曾在奏章中写到“倭未尝一日忘情于我”。这可不是指中日之间美好的友谊,而是调侃日本一直惦记着中国的丰富物资。而当时的日本,所用的很多必需品,都是产自于中国,如:屋内的布席,妇女所用的胭脂香粉以及丝绵等。大家都知道,货物就是倭寇的命,当时,倭寇最喜欢的货物就是丝绵。
丝绵的出产地是浙江的杭嘉湖一带,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而正因为如此,此地就被倭寇盯上了,成了嘉靖年间倭寇袭击的重灾区。
嘉靖三十四年,一伙倭寇攻进了嘉兴崇德县。他们发现,一些个大户人家居然有丝绵仓库,狂喜不已。由于,当时的棉花种植还没有普及,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穿的只是麻纤维,而且,当时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不少中国人认为:日本气候闷热潮湿,只适合穿丝绸衣服,否则,他们的身上永远有汗。以至于,当时的丝绵在日本是最时髦的物品,仅有贵族使用,并且,日本丝绸产量还不高,所以,价格相当高,利润可高达十倍。
倭寇不仅仅抢劫丝绵,只要是中国物品都不放过,除了衣料类,日用器物类,如:针、铁锅、瓷器及女人的脂粉都是他们惦记的。当然,还有药材和书籍,很多佛经及医书包括四书五经也被他们带到了日本。财物只是倭寇抢劫的一部分,他们还盯上了人那些被抢来的“富人”,他们大多都是做了人质,在限定的时间内倭寇要拿到“赎金”。甚至,为了勒索更多钱财,这些倭寇甚至毫无道德底线去刨祖坟,将尸骨都当成了“摇钱树”。
而那些被抢来的穷人,下场只会更凄惨。他们往往被运到了日本国内,男子不是做了奴隶,就是被剃了头做前驱了。而对于女子,其命运基本就是“悲惨”二字了。明代使者郑舜功两次赴日,就亲眼目睹那些在鹿儿岛为奴的福建男女,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髡发跣足,生不如死。
直到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史书所见的最后倭寇,在天启四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由于丰臣秀吉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的影响,倭寇的活动开始减少。
参考资料:
【《近代中国对日怒称“倭寇”的历史考察》、《明朝“倭寇”之害》】
❸ 戚家军是如何闻名天下的
严明的纪律,对倭寇战法有针对性的战术战法,极其效率作战,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及在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惊人的作战伤亡比,经常是1:10甚至1:100,被现代很多人冠以16世纪东亚最强作战部队的称号。而其实在当年戚家军就已经是名声在外了,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李如松专门等待二只部队前来集合,一只是他自己的辽东铁骑,另一只就是从南方千里迢迢赶来的戚家军,红衣戚家军到后,李如松大呼此战必胜。在平壤一战明日双方战比是1:16,其中戚家军虽然不是主攻方向,而是侧面佯攻,但其攻势之猛烈,作风之顽强一度让城中日寇认为戚家军方向才是主攻部队,出色的完成了佯攻任务。
我知道现在很多日战国粉喜欢把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说成是中国人组织的中国人和东洋浪人武装,戚家军打赢的不是真正的日本武士军队之类,我想说那些个日本大名在朝鲜战场上还不如东南沿海倭寇呢。
❹ 古代打仗时,和敌人穿一样的衣服,会是什么情况
在古代战争中,两个国家或者两个不同集团发生冲突,他们武装部队都会有各自特点。士兵衣服和武器来区分。那么在古代在夜晚,对方搞个偷袭,穿上敌人衣服,会是什么情况呢?
旗帜也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古代,旗帜代表那部分军队,同时也是用来指挥部队,来区分敌我。如果,大旗倒下,代表大军战败,大旗不停挥动,就代表继续冲锋杀敌。在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把同乡或者一个家族的士兵集中一起组编一个队伍,因为大家都是同乡或者亲属关系,彼此熟悉互相认识,这样到了战场,能区分敌我,使战斗力增强。所以,古代打仗,和敌人穿一样的衣服,通过古人以上几种方式区分敌我,只能是死路一条。
❺ 明朝有个消灭倭寇的历史人物叫什么
戚继光
http://ke..com/view/10438.htm
(1528-11-12-1588-01-05) 汉族,明代着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符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戚家军成军于治世(相对明末),所面对的敌人战斗力远不如满洲八旗,比较强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萨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骑兵.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戚家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农民和矿工.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比较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3000余级,烧杀溺毙无算\;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经横屿,牛田,林墩三战,斩真倭5000余级,其中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斩真倭20000余,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斩从倭30000,吴平逃亡海上.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调往京师,督阵蓟辽,编练车步骑营三万.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帅蒙古铁骑30000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8000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全歼朵颜30000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万历三年,长秃帅兀良哈铁骑50000入寇,戚继光又率8000铳骑出塞包抄,全歼50000蒙古军,活捉长秃.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共斩级十五万余级,如果完全论功行赏,戚继光的爵位可以升到侯爵级.这在日久承平的万历中兴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戚家军的威名并没有因为戚继光的去职而低落,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万历朝鲜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头功,其中许多人还是戚继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峰的老将吴惟忠,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最初也是由两万浙兵构成。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就连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这样的军队无论哪个封建王朝都是没有的.
值得说明一下,戚继光的这个官职是买来的.据说他看见中国已危在旦夕,便拿钱买通了官府,得了这样一个抗倭救国的官,为国家付出.虽然这算"贿赂买官"行为,但买得好.抗倭救国.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以功进都指挥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今福建宁德东)、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兴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进都督佥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领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克平海(今莆田东南)。进为都督同知,又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将陆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四十五年,进职兼管潮、惠二府并伸威等营戎务。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年)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受到排挤。万历十一年被调任广东总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谢职归家,十五年病逝,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着和《止止堂集》等。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 1555年秋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戚继光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3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 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
*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今莆田东南),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
* 此后转战闽粤沿海各地,终于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 隆庆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后被排挤,南调镇守广东。再后被诬陷夺职。
* 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
着作还有《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因其抗倭伟绩,历来被视为民族英雄。
戚继光家族
由戚继光儿子们编纂的《戚少保年谱耆编》,对戚继光家事、蓬莱戚氏家族事迹的记载较为系统。以下,是根据该书,结合清版《蓬莱县志》、《登州府志》、黄县《戚氏族谱》及戚继光生前挚友汪道昆所撰《孟诸戚公墓志铭》等有关史料,对戚继光家族事务的考证及结论。
1、戚继光列祖及其事迹
《年谱》记载:戚继光的先祖,原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封邑于河东(今属河北省),食采于戚;元末为了避乱,举家迁往安徽定远昌义乡。其始祖戚详随朱元璋起兵,征战三十余年,后来战死于云南,明廷为表彰其开国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戚斌开始,戚氏家族在蓬莱定居。五世祖戚斌“享百岁寿,教子成名”,他在任上维修城墙,操练军队,练达而勤勉,深受下级拥戴和同僚嘉许,是公认的好官。四世祖戚珪不仅精通武艺,而且“倜傥有侠节,能文章,诗赋骈丽有唐风”,是个地方名士。戚继光说他“学问渊深,英气盖世,乃艰于嗣,纳刘媛,生我曾祖”。曾祖戚谏,从小力大过人,弱冠时曾独搏一虎,为乡里人所称道,可惜 27 岁时就去世了。戚谏有两个儿子,长子戚宣没有子嗣,过继次子戚宁的儿子景通为嗣,承袭了世职。戚景通就是戚继光的父亲。
祖父戚宁,妻阎氏,生戚景通后六年去世;以子景通贵,赠“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
阎氏24岁而孀,“躬纺绩,事姑训子,艰苦万状,毫无怨色”,抚孤守节 63 年,含辛茹苦抚育幼子,节孝闻名乡里;87岁逝世,“从祖兆,合葬芝山之阳”。后因曾孙继光贵,追赠“太淑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于登州立“母子节孝”坊和“父子总督”坊,分别褒扬阎氏及子戚景通、戚景通及子戚继光。
2、蓬莱戚氏前八世世系
据《年谱》记载,蓬莱戚氏家族前八世世系如下图所示:
(缺)
据清顺治版《登州府志》、康熙十二年版《蓬莱县志》、干隆版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得蓬莱戚氏前八世世系图如下:
(缺)
3、戚继光父辈情况
戚景通,字世显,“赋性刚毅好学,能尽聪明正直,通于神明,居官有守,以孝廉闻,尝提兵破刘贼及青州贼李琪等,屡立战功”,曾任江南漕运把总、山东总督备倭、大宁都司掌印、神机营副将等职,为官清廉,政声颇佳。因原配张氏不育,后又娶王氏,至 56岁得子继光,后又得子继美。
《年谱》记载:戚景通有嫡夫人张氏、庶夫人王氏。
张夫人“静庄仁慧,孝谨出于天性,事姑尽恭,暮年不懈。侍大父巾栉翼雅,相对如宾。虽数随任,而于衣服、簪珥之饰一无所蓄,更有樛木、小星之风”。王夫人去世时,戚继光年仅十岁,张夫人对他“慈爱甚于己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长。张氏去世时,戚继光 24 岁,已成家。张氏虽不是戚继光生母,但对戚继光人格品性的影响,却不亚于其生母王氏。
庶夫人王氏,系登州卫百户王公之女,戚继光生母,赠一品夫人,“赋性端庄”,与张氏相得甚懽,很受家族成员的尊重, 42 岁去世,那年戚继光只有 10 岁。
4、戚继光兄弟姊妹
《年谱》中提及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和一个妹妹。戚继美小戚继光 6 岁,因父功,得以诸生的身份廕“千户”,担任过都督、骠骑将军等职。《年谱》卷一有戚继光九岁时妹妹抢夺其玩具,他“手舞毒蛇逐而索之”的记载,看来戚继光有妹妹是无疑的,至于几位?有无姐姐?封建社会妇女不入谱系,《年谱》缺少记载,无从知悉。
据清版《登州府志》、《蓬莱县志》、《重修蓬莱县志》、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戚继光有胞弟二:继美、继明。
《世次谱》“戚继美”条下注曰:“中武科;任狼山总兵,升贵州总兵,遂居黔中。子失名;孙司宗,任三台营参将,后失查。”而“戚继明”条下注曰:“庠生,以子金贵,赠总兵官、左都督,生一子金。”
5、戚继光配偶及子女
《年谱》记载,戚继光 13 岁定亲, 18 岁娶妻“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王氏,后因王氏不育,又分别于36 岁、37岁、48岁娶妾沈氏、陈氏、杨氏,先后生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五子。其晚年所作《孝思祠祝文》明确地说:“今有五子一侄,率承烝尝。”
综合分析清版《蓬莱县志》、《登州府志》、汪道昆《孟诸戚公墓志铭》、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等着所记,戚继光离世前,有“五子一侄”: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金。其中祚国、安国、报国为陈氏所生,昌国为沈氏所生,兴国为杨氏所生,金为戚继光二弟继明之子。
据清版《蓬莱县志》、《登州府志》、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戚继光子嗣情况如下:戚祚国: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升济南府掌印都司;戚安国:荫“锦衣卫指挥”,早夭;戚昌国:字文明,中乙未武举;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赠蟒玉佩绣春刀,生三子:盘宗、显宗、振宗;戚报国:廪生,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戚兴国:庠生,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
据《孟诸戚公墓志铭》、《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戚继光还有一子名寿国。两文都称之为“胄子”,可见是受了封荫的儿子,而《年谱》中无载,可能是在王氏不育的情况下,从王氏娘家过继的养子,也即民间所说的“螟蛉子”。因他与戚氏并无真正的血缘关系,故戚继光向列祖祷告时没有提及,作为戚继光子嗣的《年谱》编者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对他采取不着录的态度。
《孟诸戚公墓志铭》载,戚继光第三妾杨氏生一子名辅国,《年谱》说杨氏生一子名兴国。从兴国是《年谱》编者之一的情况推断,似乎辅国之说难以成立。
戚继光子嗣降生顺序,《年谱》作祚、安、昌、报、兴,与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所载相同;而汪道昆《孟诸戚公墓志铭》作“阴纳陈姬举祚国、安国、报国,沈姬举昌国,杨姬举辅国(疑为‘兴国’之误”。
各方面资料显示,戚继光侄子只有一位,即戚金。据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载:戚继光二弟戚继明有一子名金,“号少塘,少从少保戎,屡建战功,由百户历升守备、游击、参将。万历初,从总兵刘延征关西,先诸将登高丽城,叙首功升副总兵。转江南吴松总兵。因疾辞职,回籍定远。神宗末,适边庭多事,自请出关,率兵深入被围,于浑河桥北失尽援,遂陷殁。奉旨褒恤,赠都督同知,荫子,拟谥‘武烈’。生三子,元功、元辅、元弼。世居定远,为定远派。”清道光十九年版《蓬莱县志·选举》“戚继明”名下,有“以子金贵,赠总兵左都督”之注。
从《年谱》记载的资料看,戚继光原配王氏是位贤慧而且通情达理的人。戚继光袭职之初,家中生活困难,她曾经卖掉自己的首饰来备办招待客人的酒菜;曾买回一条鱼,全家吃鱼头和鱼尾,把鱼身留给丈夫。戚继光在浙江抗倭初期,王氏跟随左右,台州战前,有倭大举来犯,人心惶惶之际,王氏毅然决定不离险地,帮助戚继光稳定军心。台州战时,王氏与“戚家军”亲属居新河所城,守军很少,遇有大批倭寇来犯,情势危急,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妇孺,穿上“戚家军”服装列于城上,使了一回空城计。
但是据汪道昆《孟诸戚公墓志铭》说:戚继光原配王氏蛮横而嚣张,曾因戚继光纳三姬、举五子之事,“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后来虽冰释前嫌,过继安国为子,可惜安国早夭,到头来还是“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与戚继光弄到一拍两散的地步。这段家族秘史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因此《年谱》中没有述及。
6、蓬莱戚氏家族宅第及修缮
《年谱》对蓬莱戚氏的祖居位置没有确切记载,但蓬莱城西南的武霖村旧称“戚家村”,村内现存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父子总督”坊和“母子节孝”坊、明崇祯八年戚武毅公祠,与《年谱》及清版《蓬莱县志》所载相符,且有戚氏古宅基等遗迹,是蓬莱戚氏家族自戚斌始历代聚居之地无疑。
据《年谱》记载,蓬莱戚氏家族房产,除上述城内祖居外,于祖兆芝山之西还有一处房产,可能是为安置守墓者而置备的,位置应在今蓬莱市南王镇位吴村靠近芝山的地方。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上京办理袭职手续,为了凑够路费,戚景通卖掉了这片房产。
戚景通曾对位于城内的祖居进行过修缮。《年谱》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年),“时居第垂二百年,久圮,不得已而营缮之”。当时戚家不富裕,戚景通也非崇尚侈奢之人,因此,这次修缮工程可能仅仅是对祖居进行了加固和维护,并无新增。这从戚景通借“绮四户”之事教育年幼的戚继光一事就可看出。
戚继光晚年从广东御任后回到故里,在“延师教子,纂修案牍,捐助修蓬莱阁”的同时,还“于本宅东偏,建宗祠一所”,“立家庙以祀蒸尝”。这座家庙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月开工,直到第二年七月方始告成,其格局为:“周计入室,中溜稍高,前南数武为‘望云楼’,前叠石为山台,名曰‘见陇’,左右各厕以廊庑”。
这里有个疑点:是什么原因,建一座小小家庙要花上 9 个月时间?汪道昆《孟诸戚公墓志铭》中有戚继光晚年原配王氏“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的记载。可能是由于王氏的携财而去,才使得家庙工程迟迟不能完成。
7、其它家事、族事
据《年谱》记载,因蓬莱戚氏一支“家运不造,伯绝仲夭,世系几废,二百年来已事纚纚焉”,为昭明先世之烈,戚家曾“考祖籍,作《列传》”一书。
戚继光 17 岁那年,父亲戚景通去世。当时戚继光赴京办理袭职事宜未还,丧事是由戚景通原配张氏一手操办的,“其襚敛之需一皆出于称贷”,完全靠举债办的丧事。后来戚继光“追庭训,考《保定志》,据《莱山序·孝廉轶事》纪之”,写下《孝廉将军传》一文。
戚继光 21 岁时,率山东六郡良家子更番戍蓟,长年在外。其弟继美未婚,戚继光夫人王氏卖掉部分首饰为其纳室李氏,希望在家中有个伴。李氏过门后,因年幼不懂事,与王氏不和。戚继光遂拟《黄台吟》喻之:“四瓜犹畏摘,两瓜更何如?一摘瓜分半,再摘蔓且除。家家有南亩,毋使妇人锄。”
戚继光 27 岁时,因戚景通与夫人张氏仍未按祖制合葬,“于是起王母之柩,卜吉合葬于祖兆芝山之阳”。
戚继光 28 岁奉诏赴浙时,其弟继美还是一介儒生,“且贫,无以为产,……遂举世俸授之,俾佐𫗴粥之资”。戚继光 39 岁时,“仲叔柳塘公,郡文学也,欲舍于国庠,乃举俸金五百,俾之为资”。戚继光 41 岁于蓟州任上时,其弟“领沂州总备,以清苦为言,复以二品及一品俸以佐其官”,听其“支用十年”,其弟“任偏裨”乃罢。
戚继光在其 60 岁时作的《孝思祠祝文》中说:“所幸先后以绩进,至今官赠及四代”。
“赠”,是指因子孙之功,而授予过世的长辈荣誉称号或爵位,也叫“封赠”。据清道光版《重修蓬莱县志·恩纶·武荫》,因戚继光之功,赠曾祖戚谏“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祖父戚宣“荣禄大夫右都督”、祖父戚宁“荣禄大夫右都督”、父戚景通“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只赠及三代,与戚继光说法并不相符。
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明代名将戚继光不仅有一腔爱国热情和战场指挥才干,还是一位锐意进取、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的创新者,其行为成为当朝后期衰败阴暗局面中的一个亮点。
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就任都指挥使之际,中国东部沿海正不断受到倭寇侵犯。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12万人,却多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4000人!
当时中国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都超过日本多倍,倭寇还非正规军,然而明军几十年间在沿海却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仔细分析这一反常现象,可以看出当时中日双方在军事组织和战术上的差距。倭寇虽缺乏统一指挥,只以小股力量杀人越货,却体现出日本下层社会结构的严密,其大小头目对下属能施以严格管制和指挥,还采取了飘忽不定的狡诈战法并配备了仿西洋火枪而制成的鸟铳,因而屡屡以少胜多。明朝军队量多而质差,重要原因是因其实行“卫所”世兵制,每个“军户”出丁一人,代代不变。此制度建立后,士兵逃亡和换籍众多,至明中叶以后卫所出现大量空额,所剩残卒也多为军官役用,训练废弛。偌大的明王朝,纸面上兵力多达280万人,能作战的却十分有限。
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这些士兵多受过倭祸之害,戚继光就此以“保国卫民”训导官兵,同时严肃军纪,实行“连坐法”,规定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等法规,使所部战斗意志高昂。他还摈弃旧式“看武艺”的训练法,采取了鸳鸯阵等新战术,并建立了队、哨、营等新编制,组织调度比较灵活。戚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铳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
军制改革后,这支军队出现在浙东沿海战场,抗倭形势很快改观。戚继光不把数量有限的部队分兵把口,而形成一个拳头主动出击,在台州九战九捷。大感惊恐的日本海盗转而窜扰福建、广东沿海后,戚家军也随之南调。戚继光根据倭寇在海边游动需要一些据点和岛屿作为巢穴的特点,也以主动攻击为主,其中夜袭横屿岛一仗歼敌2000人。戚家军经过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10年,日本海盗因惧歼而不敢再犯。
后人追念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的业绩时,也会引出一些遗憾。从当时中日双方的战略态势看,最有效地平定倭患应是建立一支实力胜于日本海盗的舰队,以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建船水平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与戚继光共同作战的名将俞大猷便主张:“大治战舰,贼来则击,贼去则追,又来又击,又去又追”。防敌、歼敌于海上,确是战胜海上强敌的根本途径。然而明朝当权者承袭了农耕民族的保守观念,缺乏海洋观念,对付海上来敌主要靠的是陆战。试想,若是戚继光、俞大猷能指挥舰队驰骋东海,那将何其壮哉!后来的中国历史也必将改写。可惜这仅是一种美丽的假设,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❻ 戚家军与倭寇实力对比究竟谁强,就说人数和装备
戚家军人数只有3000多,其他是伙夫等。光浙江倭寇就有2万多,而且当时全日本人都有可能成为倭寇。平常倭寇都是几十人或几百人抢劫,战斗力很强。明军腐朽,不堪一击。如果调集大军,也不好打。找不着,也丢人。一个倭寇可以一敌十,毕竟倭寇为了抢劫,不远万里,冒着被大海吞没的危险,可见其犯罪决心。但戚家军不同一般明军,它是戚继光一手操办,是他的私人军队。而且戚家军大都是浙江义乌的,义乌人十分骁勇,项羽的江东子弟大多数是义乌的。
倭寇其实不只有日本人,还有中国,葡萄牙,西班牙,东南亚的。但日本人最强悍,因为倭寇大多是日本武士。武士在日本国内也十分稀少。大多是武林高手,而且他们装备了武士刀,武士刀并不是人人都有,十分锋利。明军武器与之相碰,大多折断。
鬼子的火器是由 王直 提供的,王直是一个军火商。日本第一把鸟铳就是他给的。倭寇的铁炮十分先进,但火炮远远落后。不可能装备。明军有佛郎机炮,但戚继光当时不能装备,只能装备鸟铳。装备不相上下。
主要靠鸳鸯阵和士兵勇猛以及将领领导。直到戚继光,倭寇才被打败,倭寇大多全歼,而戚家军只伤亡几人。
❼ 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什么无敌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有两支以主帅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只有两支:一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是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戚家军从浙江打到福建,又打到塞北,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一败绩。比如白水洋之战,1500戚家军全歼2000倭寇,而戚家军只牺牲了3人!用十多年时间,戚家军扫平了多年恣虐沿海的倭患,又在北方抗击游牧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国家疆域的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

义乌戚家军纪念馆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还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还有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上面从招兵、练兵、战术、武器、军法、军纪六个方面分析了戚家军为什么无敌?这六个方面恰好对应现代企业的选人、育人、竞争策略、技术装备、内部制度、社会关系。请认真思考一下,对你有哪些创新启示呢,欢迎在下面留言。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明朝那些事儿》
❽ 戚家军的结果如何
戚家军 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戚家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农民和矿工.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比较有名的大战有: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经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十三战十三捷,斩杀真倭三千余,烧杀溺毙无算\;福建之役,总兵力六千,经横屿,牛田,林墩三战,斩真倭五千余级,其中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共斩杀真倭两万余,福建倭寇被一扫而空,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击败吴平手下的海盗三万余人,吴平逃亡海上.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其老部下三千人调往京师,督阵蓟辽,戚家军火枪队易步为骑,成为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戚继光督阵蓟辽期间编练车步骑营三万.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帅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万历三年,长秃帅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日久承平的万历中兴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戚家军的威名并没有因为戚继光的去职而低落,以戚家军为种子的浙兵一直是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万历朝鲜之役,浙兵首登平壤,立下头功,其中许多人还是戚继光的老部下,如攻克牡丹峰的老将吴惟忠。
戚继光的侄子戚金,在戚继光去世后统帅戚家军余部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在浑河战役中血战大凌河,以数千火枪兵击毙满清两白旗两黄旗精锐上万人,后满清以重金收买被俘的明军炮手,发炮轰击明军阵地,戚家军余部在汉奸炮队轰击之下苦撑数日,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极为先进,以东亚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鸟铳,倭刀,铁甲,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要知道三十年之后的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全军有两万只火枪,却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军队,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直逼京都神机营.
戚家军的胜利还建立在严格甚至是严酷的军法上: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
戚家军的纪律严明也是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就连苗瑶等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
❾ 中央一套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结局了,可是没有说戚夫人去哪里了最后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女人。这到底
这毕竟是演戏电视剧,不可能把戚继光的一生全部跟细节演完,主要还是讲戚继光的戎马一生的战斗抗倭事迹。
王夫人,万户南溪王栋之女,王夫人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 。
戚继光继部抗击倭寇,台州一战,王氏与“戚家军”的家眷亲属居新河所城,守军很少,大批日军远程突袭,包围了小小的新河城,城内人人万分惊恐,因为城外的日本人太多太多了,情势危急之下,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女人孩子,统统穿上“戚家军”的军服,大大方方地列于城上。
城外日军,抬头一看,见城墙之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倭寇匪首以为戚家军的主力部队在城中,立刻吓得扭头后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空城计”。
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
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
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
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
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儿子可是血脉的继承啊,想起自己早死的孩子,她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在王夫人过继的儿子戚安国死后,王夫人带着财物,离开了戚继光。历史上没有说是哪一年逝去的。
(9)在日本穿戚家军的衣服会怎样扩展阅读:
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❿ 戚继光作为威名远播的民族英雄,为什么会被发妻“休夫”
戚继光是明朝着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出身将门,有勇有谋,组建“戚家军”抗击倭寇,所部军纪严明,作战勇敢。在经过多年的打拼后,戚继光终于彻底扫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后来,戚继光又转战北方,镇守蓟州十几年,有力的限制了蒙古骑兵的进犯,他一生功勋卓着,为大明朝不受外敌侵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戚继光有一个极其贤惠的妻子王氏,在他尚未建功立业的青年时时期,王氏与他相互扶持,相依相伴。但在戚继光大展宏图,功成名就之后,妻子却绝然的离开了一起厮守多年的他,收拾东西回了娘家,与戚继光老死不相往来,再无瓜葛。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戚继光的这个以前的贤内助,居然做出了这样在当时让人惊掉下巴了、感觉不可思议的举动呢?
但戚继光却没有王氏希望那样忠于她的感情,后来,戚继光又纳了两个小妾。这在戚继光看来可能是非常正常的,在那时,身为朝廷重臣,位高权大,娶几个小妾,他也许认为并无不妥,朝廷中大部分的文武大臣,都是这样。
但他这样的做法却伤害了对他投入全部身心感情的王氏,性格刚烈的王氏对戚继光无视自已的感情,感到心灰意冷,她不再忍受丈夫对他的不忠,失望至极的她主动和戚继光结束了婚姻,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回了娘家。此后与戚继光一刀两断,不再来往。在当时的社会,主动离婚放弃经营多年的家庭,对一个女人来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决心,可想而知。
王氏在生活中对戚继光给予了尽心尽力的照顾,也尽到了一个妻子的义务,戚继光也凭着自己个人的杰出军事才能大放异彩,但两人不同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他们的离心相背,王氏不愿在婚姻中受到伤害,从而毅然的放弃了这个曾经让她为之付出一切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