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怎樣快速練好傣族手勢
擴展閱讀
做衣服質檢怎樣才能快 2025-09-18 10:19:58
一個蛋多少克 2025-09-18 09:36:42
怎樣整合兒童邊緣系統 2025-09-18 08:27:35

怎樣快速練好傣族手勢

發布時間: 2022-06-11 03:43:05

❶ 傣族舞蹈的練習方法

傣族舞優美、輕盈、朴實、矯健,感情內在含蓄:跳舞時下半身多成半蹲狀態,身體、手臂、下肢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造型。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另外,重拍向下均勻顫動也形成其特有的韻律特徵和節奏特徵。
除了人們熟知的孔雀舞,傣族舞還有象腳鼓舞、長甲舞、蠟條舞、魚舞等。
1.傣族舞手式與基本位置:手式、掌式、掌式攤掌、掌式按掌、掌式托掌、平掌、領腕、掌式側提腕、孔雀手、眼式手、嘴式手、魚舞手式、准備手、抓式手
2.手位: 一位手(前旁後側)、里二位手、大小二位手、三位手、大三位手、側三位手、四位手、大四位手、五位手、小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小七位手、斜七位手、一七位手、小一三位手、一三位手、一二位手、八位手
3. 腳位:正步、丁字步、小之字步、大之字步、小八字步、大八字步、小踏步、大踏步、中踏步
4.動律元素:起伏動律、脆動律、顫動律、
5.頭與眼睛:頭眼脆動律、頭眼順倒、頭眼逆倒、卷身逆倒
6.步伐練習:正步起伏步、丁字起伏步、前點起伏步、後點起伏步、旁點起伏步
7.手位練習:二位領腕、三位領腕、七位推按掌、四位領腕推拉手、一七位按掌、五位領腕、二位托按肘、小二位交叉按掌、七位打開成一三位領腕、五位推手
8.肩部練習:繞肩、柔肩、抖肩、雙聳肩、單聳肩
9.孔雀飛練習:下穿手、前後劃圓手、二位翻蓋手、七位脆動律翻蓋手、孔雀飛手
10.小跳練習:掖腿立跳、旁點步小跳與交換、前曲腿蹭跳、頓錯步後曲腿小跳、前點步小跳、下穿四位飛翔手旁點小跳、交叉跺步轉、錯步七位嘴式推掌、跺步前勾點小跳、蹭跺步後曲腿
11.手位與步伐練習:平行步推拉手、抬後曲腿四位領腕手、旁勾點步一七位推拉手、雙晃三位望月手前點步、前點步碾轉、前勾點步二位揉手 。

❷ 傣族舞的基本動作和手型是什麼

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綳腳。

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雙合翅,抱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彎即是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彎形態。

(2)怎樣快速練好傣族手勢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樣。

下沉的時候出右胯,雙膝向下彎,左膝靠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胯,右腳點地向左腿靠近,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時候上身不能前傾後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❸ 如何練習傣族舞

傣族舞是很能體現基本功的舞蹈 應注意手姿,胳膊,肩膀,背部,腰,臀,小腿,腳的柔軟度與力度 還有站姿 比如身體成「三道彎」體態 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造型 其次音樂伴奏的節拍要與舞蹈動作相當的卡拍才會更有韻味!所謂「三道彎」,特指在舞蹈動作中的頭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狀的形態;廣義上講,「三道彎」是東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態之一!我認為:要彎膝蓋,把重心放在一隻腳上胯會比較好出去,跳傣族舞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膝蓋的彈性,會蹲,身上和手上的3道彎要好看。
傣族舞屬於內向性強、柔健相合、韌勁突出的舞蹈,而藝人們跳,始終能「噴射」出濃濃的民族味,他們無論怎樣變化,也是萬變不離其宗,這恰恰是其藝術魅力所在。
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動律

1 正面起伏
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樣!

2 旁邊起伏
下沉的時候出右垮,雙膝向下彎,左膝*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垮,右腳點地向左腿*,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時候上身不能前侵後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3 腳部的正步起伏
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因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會很難看,一定要垂直向後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做的干凈,還要帶有呼吸!當腿向後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跨,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❹ 怎樣學習傣族舞蹈

http://www.ddzw.net/video/teaching/index.html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第一和第二頁上是傣族舞蹈《孔雀舞》,第六頁上是傣族舞蹈《在那美麗的地方》。從教手勢開始,一點一點的進行教學,你可以做參考。
http://www.5678555.com/dispbbs.asp?boardID=10&ID=34086&page=7
這里有視頻下載。

❺ 傣族舞的基本手型有哪些

1、掌型(大拇指和四個指頭使勁分開,手指向後勾)

2、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

3、嘴型(模仿孔雀嘴)

4、爪型(模仿孔雀爪)

5、另一種嘴式手型,大拇指翹起,食指彎曲,其他手指翹起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

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5)怎樣快速練好傣族手勢擴展閱讀: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舞蹈

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

2、表演性舞蹈

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3、祭祀性舞蹈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❻ 傣族舞有哪些動作要點

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並各有特點。代表性節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嘎光以象腳鼓、鑔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鑔的人也參加舞蹈,並且帶領眾人圍圈而舞。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揮,只求熱烈歡快。現已發展了很多統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並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目。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鋩跳的「嘎鋩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鋩、鑔伴奏,也可鼓、鑔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長象腳鼓多用於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並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尤以德宏地區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中象腳鼓舞在鎔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傑」或「嘎光黑拉」的。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鑔者對舞。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准,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於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於德宏地區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跳時人數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於西雙版納地區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時由男性跳,現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並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由於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西雙版納地區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鑔等樂器伴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後演變為獨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台上邊唱邊舞,群眾在台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舞時男巫手持帶環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奏參與舞蹈。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於德宏地區的「跳柳神」和曾流行於江城縣的「貝馬舞」,現已無人再跳。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數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屍;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日後而葬。」祭祀舞蹈場面,現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經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奴,戰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於防身和參加戰爭。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濱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於水塘。在有關「潑水節」的各種傳說中,盡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凈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採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剛、充滿著內在的力量。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在含蓄,時而節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動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樣!
2旁邊起伏:下沉的時候出右垮,雙膝向下彎,左膝*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垮,右腳點地向左腿*,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時候上身不能前侵後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3腳部的正步起伏: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因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會很難看,一定要垂直向後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做的干凈,還要帶有呼吸!當腿向後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跨,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❼ 傣族舞蹈 有哪些動作

方法/步驟

  • 手位的練習:傣族手位練習先從二、三位手領腕,七位手推按掌,四位手領腕推拉手,然後再一、七位手按掌,五位手領腕,二位手托按肘及交叉按掌,七位手打開成三位手領腕,五位手推手。

❽ 傣族8個基本手點陣圖解

需要注意的是,傣族舞基本手位只有七種,分別為:一位手、二位手、三位手、四位手、五位手、六位手和七位手。

一位手圖解如下:

在做動作時氣息需要保持下沉,肩膀放鬆,脖子拉長。所有動作出手時走最大路線,收手時走最近路線。

(8)怎樣快速練好傣族手勢擴展閱讀:

傣族舞基本腳位:

1、正步。兩腿直立並攏,雙腳緊靠,正對12點鍾方向。

2、八字步。兩腳跟靠緊,左右腳尖分別對准11點和1點鍾方向,兩眼平視前方。還有大八字步,腳跟不靠緊,其他保持不變。

3、丁字步。分左、右丁字步,均以動作時腳放置的位置命名。一隻腳的腳跟靠著另一隻腳的腳踝為丁字步。

傣族舞蹈坐姿體態:

雙膝並攏,臀部輕輕坐在腳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鬆。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內收,眼睛直視前方,目光柔和。

傣族舞的基本舞步: 走步、原地踏步、踏掂步、抖肩吸墊步、退掂步。